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一单元第1课《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读写设想]:
读写结合课是在是在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写作的提高,读好是写好的前提。《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课中的第二段的描写十分精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作的角度也是从人对事物的感觉写起,从味觉,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写起,句式考究优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想起了自己童年的乐园,这时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的训练,技巧与情感的因素兼而有之,既锤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本文的第二段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读写结合点。
[教学目标] :
1、学习、借鉴本文具体而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自身情感感受鲁迅先生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一处你特别爱去又玩得很开心的的地方?请拿出一张纸,写上与这地方相关的5个关键词后,口头给我们介绍一下。
(老师尝试从情感,景物的种类,写景的层次,语言的修饰等方面简要点评。)
过渡:鲁迅先生小时候也有他的乐园,但不知道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还是两者都是,这需要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通读全文,感知文意
问:通读全文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包含了两个地方,文中的“我”更喜欢哪个地方?读出你找到的理由。
明确:依托教学情景,适时解决读中存在的生字词等疑问,理清文章的结构,熟悉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过渡:看来百草园才真正是文中的“我”的乐园,究竟有哪些东西能让作者获得快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乐在景,传说,游戏等)那么,在百草园中写景最精彩是哪一部分呢?
三、精读文段,体会精彩。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一) 问:你觉得鲁迅介绍的哪一处最好玩,最有味道?
明确:进入情景,体验生活,感受童心。
(二)设置情景:熟读(指名读,集体读,男女交替读等)文段,讨论:你认为哪些因素成就了本段的精彩?
明确:写景的角度层次清晰;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充满童趣;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句式与修辞的运用等。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结合点一:写景的角度层次
1、由低到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2、感官综合运用:味觉、视觉、触觉、听觉等。有味,有形,有感,有声。
结合点二:情景交融,抓特征写景
全段以乐渗透其中,光滑,高大,紫红,肥胖等形容词既反映被描绘物的特征,又传递着作者对那曾经的童趣的向往与欣喜。
结合点三:句式与修辞的运用
1、修辞:比喻 拟人 排比等。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是欲休还说的精典句式)
明确:主要学习仿写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综合考虑其余写法。(分析该句式的作用,搞清各部分的关系)
用该句式仿写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物:可以是校园一角、小区某处、房前屋后等。(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为使语句生动形象,最好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
1、师生交流写作心得
2、展示精彩片段(小组推荐交流后,全班课后再整理)
五、个性阅读,品读主旨
过渡:百草园的精彩片段启示我们:心中有情,笔下才会有景,有爱,下面请同学再细读全文,思考:文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你能找到相关证据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么(或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明确:见仁见智,肯定为主,重在证据。一般认为是衬托关系,对比关系,统一和谐这三种关系。(如果有难度,可以明确三种关系后再来寻找证据。
① 衬托: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 对比: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 统一: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六 教师或学生进行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评价(略)
七:作业布置
背诵第二段,结合所学表达技巧修改仿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