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找“米”
——记叙文写作的选材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2、了解选材的概念;
3、通过片段作文选材训练掌握选材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片段作文选材训练掌握选材应注意的一些原则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习作
1、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你一定认识了许多老师,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并谈谈喜欢的理由吗?
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问题设计:你觉得你会选材吗?
明确:什么是写作材料。什么是“米”。
2、以《我的老师》为题,尝试选材。
活动:学生根据题目尝试选材。并交流自己的选材。
问题设计:让我们来看看哪些材料会更好一些,为什么?
小结:学生已有的一些方法归纳。
二、畅所欲言,发现“米”
1、在学生已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方法。
问题设计1:什么是选材
出示:选材是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产生最好的效果。
提取关键词:需要——恰当——表现——效果
2、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检验你刚才对《我的老师》的选材,看看你的选材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活动:学生再修改自己的选材,并进行交流。
小结:归纳寻找到的新原则和方法。
3、回顾学过的文章,补充学生没有归纳到的方法。(灵活设计)
三、引导写作,选择“米”
1、训练题目: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张开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请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出示训练要求:
(1)、请根据题目要求拟写写作提纲。
(2)、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触动,灵活运用所学方法。
四、展示习作,抒写“米”(课后作业)
1、学生展示习作。
2、问题设计:你看,同学们都会选材了,那么在哪里可以找到“米”?怎样才能找到“米”?
(1)、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均是我们常写的材料。
(2)、要学会做有心人,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方能找到写作材料。
五、板书(灵活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作文教学《从生活中找“米”》上课反思
周自美
10月30日 ,我们橡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教学研究,以课堂实践为形式,上了两节课,分别是我执教的《从生活中找“米”——记叙文的选材》和角述健老师执教的《与众不同的他——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课后,在赵玲老师的引导下橡树组的成员开诚布公的进行了评课交流。我在学习后,真是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只有进行艺术而有弹性的教学预设,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的动态生成,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好的“预设”与“生成”,犹如一次美丽的邂逅,而语文教师就是这美丽邂逅的总导演。
“预设”,即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预先设定教学方案。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教学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预先设计。“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不管语文教师预设时有多么严谨到位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语文课堂的可能性的生成,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其一 ,了解学情,实现有效生成。
了解学情就是备课环节中的备学生,只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或重构,避免知识的架空和重复,也只有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本次我上的作文课《从生活中找“米”》,之前就是没有认真的了解学生的对选材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教师仅根据选材的原则和方法,用大量的材料推出选材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整堂课预设性过强,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预设问题中被动或强加的学习,缺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而没有达到有效的课堂生成,课堂成了走过程,浮于表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这种思想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应该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种心理环境。”语文老师就是要创设好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激情勃发,思维灵动。
其二, 抓住质疑,完美教学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因此,捕捉课堂上的意外之音,采取恰当的措施,使其朝着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方向发展,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民主和谐的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质疑的现象,那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知识经验的矛盾冲突,这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文本。尤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对话后提出的问题更反映出其由浅入深的思考状态,更具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是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捕捉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而感觉困难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挖掘,生成新的教学过程。
如此次的作文课《从生活中找“米”》,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学生在从《美的瞬间》材料中归纳选材方法时,有学生提到景物美,心灵美、行为美是不是美的瞬间时,我没有抓住这个对学生理解美的瞬间很有帮助的问题,进一步讲解,而粗略带过,匆匆处理,使课堂留下了遗憾。
尊重学生的质疑,捕捉从学生中产生的问题资源,随机调整思路,经过激励、点拨,再“把球抛给学生”,让学生分享思维碰撞出火花的精彩才能促成完美的教学生成。
其三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生成教学的保障。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方法是怎么教的问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精妙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生成教学的保障。
如本次角述健老师的作文教学《与众不同的他——学习人物描写》,用一个抓小偷的小故事来引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人物描写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多少在学生的作文中已有过实践,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在以前的基础上学会更好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于是角老师巧妙地回归文本,回顾经典,让学生从已学过的文章中看写作的奥妙,不仅有的放矢,也是学习阶梯式的递进。而作文课《从生活中找“米”》在教学方法上就设计的不够巧妙,问题的设置形成了并列式,没有层次,使课堂处于平行推进,难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当然,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预设与生成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作为课堂的调控者,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除了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充分利用,把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以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外,还要避免出现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到哪儿”的自流式生成,避免“脱离文本” “拓展失度”等伪生成行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
综上所述,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