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45:0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按教学目标的ABCD型式进行叙写)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重点字词;
2.通过对文中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认识,说出小说的对比手法,并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作品主题。
二、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认识,说出小说的对比手法,并对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理解;
2.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述作品主题。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即教学顺序的设计)
导入:在小说这一单元中,《故乡》这一课为我们讲述了和阔别已久的故乡还有故乡人重逢的故事,而今天这篇小说同样和重逢有关,阔别十多年的亲人意外相逢会是怎样的情形,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故事中看一看。

新课:
1.识于勒
解题:《我的叔叔于勒》
“我”是谁?——若瑟夫;于勒和我们是怎样的关系?——我的叔叔,我们的亲人

2.说于勒:于勒对于全家人有何影响?
投影:“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1)疑问:为什么说于勒是“恐怖”?家人对他的态度如何?
情节梳理:占钱——坏蛋、流氓——怕
(2)疑问:为何于勒又成为“希望”?家人对他又是怎样的态度?
情节梳理:有钱——正直、有良心、好心
态度表现:“每个星期天”“永不变更的话”——盼

3.遇于勒
(1)再见于勒:全家人以最虔诚的期盼迎接着于勒的到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后来真的在旅行途中偶遇了于勒,他们盼来了一个怎样的于勒?
明确: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无钱
(2)亲人反应:细读句子感知,见到这样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作何反应?
父亲:脸色苍白、低声、煞白······
母亲:怕、吞吞吐吐、哆嗦、暴怒······
(3)有感而发:真正在十年的期盼后见到于勒,菲利普夫妇有没有亲人相聚的欣喜,于勒由希望再次变为恐怖。菲利普夫妇由盼变为怕,甚至是恨(母亲暴怒的动作)。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变化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以金钱为准的参考方式
(4)明确手法、认识人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比,比出了____________的菲利普夫妇。
“我”是怎样对待于勒的呢?——多给的小费,心中默念······
孩子内心世界的纯洁与菲利普夫妇再次形成鲜明对比。



4.再品读
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菲利普夫妇的贪心、唯利是图,也感受到了若瑟夫的善良。那么作品只是简单地批判菲利普夫妇、赞扬若瑟夫吗?作品是否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来读一读。
投影:“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从这些段落,我们可以看出菲利普一家也在努力地认真地生活着。
投影:“唯一的希望”
努力生活,但过上好日子却只能寄托在另一个亲人的发财上——底层小人物们卑微地生活
投影: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
并不是菲利普一家有这样的状况,许多像菲利普一家一样辛苦打拼着的小人物都有这样的选择。菲利普夫妇是所有小人物的代表,是当时底层人物卑微生活、漠视亲情的一个缩影——能够理解,但不应该被谅解
投影: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若瑟夫代表着对真情对良知的坚守,也是作者的希望,若瑟夫的默念也是作者的呼唤:珍视亲情,守护良知。

5.小结:一篇《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不禁叹息,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永远像若瑟夫那样善良美好,希望我们的社会不要再有对亲情的冷漠!真情永在,善良长存!

6.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夫妇态度) (于勒状况)
恐怖——坏蛋、流氓······ 占钱
变 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赚钱 不变

恐怖——这个贼······
无钱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晏丽
上完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听完老师们中肯真挚地点评后,我心中万千感慨,为自己教学的粗浅而惭愧,也为自己教学的不足而焦虑。静心总结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又回想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有效的问题设计是精彩课堂的重要因素
在教研时,组内的王老师提出了他自己的设计:“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完全一样吗”“菲利普夫妇应该躲于勒吗”,这两个问题新奇而又实效。学生会充满兴趣地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去积极探索躲于勒情节背后人物的心理内涵,在理解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主旨都将会有深入的认识。反思我自己的教学,琐碎而又无效的问题总是不时出现,很多时候,孩子们在我那些不明确的提问下也变得沉默起来,他们努力想表现,但是我在提问时的不慎重让他们很难下手去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变得被动了。回想以前听过的名师课堂,以及那些经典的教学讲座,主问题意识一直是极其重要的。正如肖培东老师所说:主问题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怎样用切实有效的主问题串联起整节课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而对主问题的设计说到底还是教师文本研读程度的体现。继续去钻研教材,继续去细读文本,静下心来,潜入文字内部去感知去思索,只有这样,我的教学才能有更多更有效的设计。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位经验充足的老师总是能适当的操控课堂,在任何不可预知的因素下依然能让教学井然有序,自在合理。而我,恰恰不是有如此深厚功底的老师,一直以来,每逢公开课,都会有老师向我提出这样的意见:老师讲得太多、学生发言得太少,课堂成了老师自我展现的舞台,学生成了舞台下看表演的沉默观众。确实如此,在公开课上,我总是发现把握不好时间,为了赶快完成教学任务,我在那忙着忙着说,生怕学生稍微迟疑的回答会影响课堂时间,这样一来,课堂就真的成了我的独角戏。当然,说到底,课堂上的紧张也正是因为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合理,总是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当自己哗啦哗啦把所有都说了一遍后,其实什么都没真正讲出来。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又何尝不是在一次一次重复这样低效的教学呢?教学时间的紧张,说到底,也是教学内容把握不合理的体现,当我的设计灵活而又切实了,我便再也不会担心对时间的操纵,也再也不会急着自己去说来束缚学生。所以,对教材的研读、对教学的设计是我必须静下心来研究的任务。
三、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生动个性
一位老教师真诚地告诉我:你那一节课略显呆板,其实还可以设计得更巧妙些。我深深地感谢前辈们对我的细致指导,我更懂得她所说的巧妙并不是要我故弄玄虚地让课堂花里胡哨一些,而是在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下,以更独到的方式呈现。这一点在组内老师的构想中也得到了验证。何老师提到的置换场景法让我眼前一亮。“置换‘我’,我就是作品中人物,你喜欢这个‘我’吗?”这一问题表面上是谈学生的个人喜好,实际深层次是在感知人物形象。而这样的感知方法却能让课堂耳目一新,学生也极愿参与其中。再比如,钟老师提出对话式教学,对话诵读、师生对话……这些方式都让原本常规的解读变得生动灵活,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
总之,一堂公开课后,自己的收获是满满的。虽然我的问题颇多,但在不断暴露的问题之中,改变也随之而来。这些成长凝聚了众位老师的智慧,我由衷感谢。今后的教学,我更清楚自己的问题,也更明确教学的本质。深入文本、细致解读、用心设计、全心投入,让成长来得更快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