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简案+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简案+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25: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
2.理解、分析、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3.培养学生对困苦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悲悯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评价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人物。
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过程预设:
一、直接导入:
问:同学们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什么?
(设计意图:在同学的交流中了解学情,顺势强调作者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二、概括内容,体会情节特点: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所讲述的故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内容和情节,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关注并梳理小说中的各种转折——“可是”,从而体会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的特点。)

三、理解、分析、评价人物:
问: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是什么印象?
预设答案:
菲利普:自私、冷漠、唯利是图、漠视亲情、懦弱、没有主见……
菲利普太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漠视亲情、尖刻、精明、果断、虚荣……
于勒:放荡、自尊,渴望亲情却被亲人无情抛弃……
二姐夫:辛苦、卑微,用婚姻换取“幸福” ……
“我”:单纯、真诚,富有同情心……
(设计意图:交流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中几个精彩的细节,通过朗读,感受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的细腻和生动。在此基础上,补充介绍作者长期在政府任职,对小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境界有很深刻的认识。)
问:用“我是 ,我之所以 ,是因为 ”的句式,为小说中的人物代言,注意紧扣小说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转换角度来进一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小说中人物的另一面,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理解和评价人物。)

四、小结。
板书:
可是 转:跌宕起伏

折:生活的无奈,人性的悲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很高兴看见同学们穿着春天的颜色,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翠绿一片,感觉似乎就在春天里。刚才进来的时候大家在读书,读到一个词的时候,有人在下面就纠正了一下,“栈桥”有人说是“jiàn桥”,到底是
“zhàn桥”呢,还是“jiàn桥”?
生齐:zhàn桥。
师:对,zhàn桥。昨天预习了是吧?
生:是。
师:读了文章之后,喜欢这篇文章吗?
生:喜欢。
师:很高兴你们喜欢这篇文章。那喜欢它什么?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1:喜欢这篇文章故事的那种曲折,而且最后的结果让人感到有一种叹惋吧。
师:哦,故事曲折,结局会让人觉得内心会涌起一种叹惋。其他也说说,你喜欢这篇课文什么?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把菲利普夫妇对待不同的于勒叔叔的财富的状况的时候的那种变化写得很精彩。
师:什么东西精彩?
生2:他把菲利普夫妇的那些神态、语言写得让人感觉非常的生动,就像我们也在那里,能够让人感觉到他的语气的变化一样。
师:好!第一个同学说是情节非常曲折,而且结尾给人一种叹惋。(板书:情节曲折)我想你可能还想表达的就是内心。虽然小说结束了,但是看完小说的时候,那颗心还在动着,耐人寻味的,是吧?第二个同学说菲利普夫妇,也就是小说当中的人物非常精彩,那些神态、那些动作、那些语言,活灵活现。(板书:人物鲜活)
师:还有同学有喜欢这篇小说不一样的理由吗?
生3:他运用了文中的“我”与菲利普夫妇做对比,把讽刺性写得非常的深刻鲜明。
师:很好。他提到了文章风格,具有一定的讽刺性,还说到了手法——对比。(板书)。还有不一样的理由吗?
生4:我觉得文中对人的动作描写的非常的生动。
师:嗯,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很生动,很鲜活。你是不是想说很细腻?
生4:对。但是他前面说的是对人物的神态,但我说的是人物的动作。
师:谁的动作,谁的心理?
生4:它这一段有说,有两位先生在买牡蛎给打扮的很漂亮的两位小姐吃,对这两位小姐吃牡蛎的动作他就描写得很细致。
师:请坐。他写牡蛎的那段虽然写的只是语言和动作,但是我们在读这些语言和动作的时候,可以很亲切的感受到菲利普那时那刻他的内心在想什么,是吧。这种叫细腻,写的很细腻,把人物内心的一种活动,很细腻的传达出来。还有不一样的理由吗?你说。
生5: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从自己的角度来观看这篇文章,使得文章很生动,能让读者像亲身去感受了一样,所以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好。
师:请坐。这是这篇小说叙述的视角和人称的问题,用了第一人称。(板书:第一人称)
师:这个第一人称“我”是不是莫泊桑?
生齐:不是。
师:那是谁?
生齐:若瑟夫。
师:对,是若瑟夫,家里面最小的男孩子。通过他的眼睛、口吻来看这个世界,看这些变化,来叙述这个故事,给人感觉非常的真切和真实。听了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啊,老师觉得真的是很佩服莫泊桑。这篇小说已经写出来一百多年了,从时间上距离我们已经一个多世纪了,从空间上来说,它写的是欧洲国家的风貌,欧洲人物的心态,但是现在我们读起来丝毫不觉得它过时,还是觉得那么的生动,那么耐人寻味,难怪莫泊桑被人称为是……?知道莫泊桑被人称为什么吗?
生齐: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师:对,世界小说之王。(板书)这个“王”字看来,真的是名副其实,我们依然喜欢他的作品。那么今天上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感受一下在这一篇小说所呈现出的这个王者风范吧。
师:这个故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呀?哪位同学能用简介简洁的话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6:这个故事讲了菲利普夫妇他们对于勒的不同的态度,从他是全家唯一的期望然后一直到他们遇到了于勒他那副穷苦不堪的状态,然后他的希望破灭之后显得更加狼狈不堪,最后他们再一次的说于勒是一个流氓,然后……然后再通过我给了于勒叔叔小费之后,母亲简直就觉得我是个疯子。这样的话,这个故事……
师:好的,请坐,大家都笑了。他在这个复述过程当中用了好多个“然后”,努力地把个故事的顺序把它调理好。先是我们家的希望,然后见着面的时候却说他是流氓,再然后,我给他小费,母亲说我是疯了,然后这个故事就完了。这样一个故事,你的同学们这么喜欢,说出了这么多充分喜欢它的理由吗?
哪位同学再来说说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
生7:写了一个家庭,菲利普夫妇对他一个弟弟一个期望开始后,有一次出游的时候在船上看到于勒叔叔贫苦不堪的状态,从此觉得,感觉到他会拖累到家人。然后……
师:然后怎么样?
生7:然后回来的时候故意避开他,怕他拖累家人的故事情节。
师:好,这样说好像比刚才的同学清楚了一点。于勒叔叔是一家人的希望,后来看到他的样子是贫苦不堪的,然后一家人怕受拖累就避开了他。这样一个故事,经过两个同学的复述啊,好像并没有把你们喜爱的,并且是首当其冲提出来的情节的曲折表现出来。记得有一位作者这样说过:好的小说家最大的本领就是在写小说当中写“可是”(板书:可是)。在小说当中,最会写“可是”的作家是最成功的作家,小说里面蕴含着无数个“可是”的作品是好的作品,最吸引人的作品。大家都知道这个“可是”在语言当中是个什么样的词?
生齐:转折。
师:是连词,表示转折,也就是在小说当中这个“可是”有转折的意味。那么这篇小说有没有一些转折在里面?
生齐:有。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说说这篇小说当中有多少个“可是”暗含在里面。首先在课文当中,其实我们一眼就能看见,在课文的第三段就出现了第一个“可是”了,这是作家明确写给我们的一种“可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情节这样来说:“我们家生活得很拮据,可是每个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的去栈桥边散步。”一个穷困的家庭,每个星期天都要去散步,这是一个“可是”。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故事的情节当中还有哪些“可是”暗含在里面?
生8:在12自然段,“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师:哦,你是找文中“可是”这个词呀。我的意思是,文章里面没写“可是”却蕴含着“可是”的内容情节,有很多。
生9:写了于勒叔叔原来他是个败家子,可是到了美洲后,他开始了忏悔,想要闯出一番事业重新回来。
师:好,他找出了一个“可是”。还有吗?
生10:我觉得于勒叔叔以前是全家的噩梦,可是后来成了全家的希望。
师:好,坐。
生11:他说他的大姐和二姐找不到对象,可是因为一个公务员看到于勒叔叔的信便求婚了。
师:好,又找到了一个“可是”。再看看。
生12:我找到的是,全家人原本以为于勒叔叔能赚了钱从美洲回来,可是他们在船上遇到了一个很落魄的,长得很像于勒的人。
师:那是不是于勒?
生12:是。
师:嗯,“长得很像”可以纠正一下。一家人都期待着于勒叔叔有钱回来,可是当他们遇到于勒的时候却看见他落魄不堪——又是一个“可是”。还有吗?
生13:在他们遇到后不敢相信去问船长,可是结果却让他们感到出乎意料,真的是那个写信给他们的于勒。
生14:全家收到了于勒的信后说他是“我们家的福音”,可是当我们在船上遇到于勒后,母亲马上就说他是流氓,是全家的灾星。
师:噢,原来是希望,可是后面却说是流氓是灾星。还有没有?
生15:菲利普夫妇一家生活都很拮据,可是到了后面若瑟夫还是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师:太好了,又找到了一个“可是”。
生16:他们已经认出来了那个人是于勒,可是他们却没有相认,换了另一艘船回来。
师:非常好!同学们想想,这些可是在情节当中都有一种转折,而在整个事件的发展则至少十年,这么一个冗长的事件当中有这么多的转折,有事件的转折,有命运的转折,有人物心态的转折,还有人物与人物之间态度的转折。这一些转折构成了整个小说的跌宕起伏。我们不说“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完全不能把这篇小说情节上的那种高超技艺表达出来,是跌宕起伏。“转”就是转变方向、位置等等。那么在文章当中跌宕起伏(板书:跌宕起伏)。难怪有同学首当其冲的就说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是这篇小说曲折的情节,因为它里面有这么多的可是,这些每一个可是在你读到的时候,总让你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意外,可是想想又是合情合理,是吧?
生点头。

师:前面同学说喜欢这篇小说情节曲折,我们刚刚围绕“可是”一起感受了这个特点。后又有同学说喜欢这篇小说里的人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读这篇小说之后,你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生17:我对若瑟夫的印象最深。因为当他看到了于勒叔叔的生活如此的贫苦,但是最后他还是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说明了他纯真善良。
师:嗯,若瑟夫是个很纯真的一个人物,在众多的人中特别让人为之一动。其他同学呢?
生18:我对菲利普夫妇的印象最深。我觉得菲利普夫妇是典型的小市民,他们有一种很可怜的拜金主义。
师:这位同学已经给菲利普夫妇贴了一个标签,“小市民”,“拜金主义”,可笑可鄙。这位同学,你再接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得到的这种印象呀?
生18:读完全文之后会发现,因为于勒所有的资产的不同,对他产生的态度不同。
师:就是说他们对于勒产生的态度有变化?
生18:还有,文章的第一段说:“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师:“我们家并不是有钱人家”就能看出拜金主义,就是小市民吗?小市民这个词同学们怎么理解它?你说说,看来你是有想法的。
生19:就是目光短浅,很虚荣的那种人。
师:目光短浅,很虚弱的叫小市民?
生19:嗯。
师:好的,请坐。没有钱和“小市民“会不会达成一种必然的联系?不会。所以你找这个证据可能不够充分,可能你要说菲利普夫妇是一个可笑可鄙的小市民,还要重新找依据。好,你说说。
生20:我对若瑟夫母亲的角色印象非常深,因为前面说了他们家的钱是刚够生活的,母亲却对拮据的生活感到非常的痛苦。她后来的表现也证明了她的特点,她经常说“只要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但是当她知道真正的于勒只是一个流浪汉的时候,她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那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就显得她非常的刻薄和没有人情味。
师:噢,她从母亲的两句话体会到了母亲的性格,对她印象很深。你可不可以把你刚才找的这两段话用对比的语气读一读。
(学生朗读这两段文字)
师:请坐。他有没有读出一种对比?
生齐:基本读出来了。
师:好,基本读出来了。前面的母亲说那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语气?她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啊?期盼的,夸赞的。那我们也来期盼一下,夸赞一下于勒,走进菲
利普夫人的那个世界里面。齐读70页上第二段。“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二……
(学生齐读本段)
师:读得太平了,根本感受不到她的那种期盼和夸赞呀!应该怎么读?
(教师范读)
师:有没有夸赞?有没有期待?期待他回来。
生齐:有。
师:但是于勒真的回来,面对面的见到了,菲利普太太的话却不是这话了。看73页的这段,我们也一起来读一下她的那种暴怒。“我就知道” 一二……
(学生齐读本段)
师:(教师范读)好,你们能体会母亲的这种暴怒吗?她暴怒什么呀?
生21:她暴怒的原因有很多。第一个是于勒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花掉了他们很多钱,第二个就是于勒给了他们发财的希望,但最后他却是这个模样。
师:于勒真的好狠心啊!曾经话了他们家应该得的钱,糟蹋了他们的钱,现在又把这个伤疤再次揭开了。其次,于勒曾经给了他们过好日子的美好的梦想,而现在衣服褴褛的于勒恶狠狠地把他们的这个梦破碎了。所以她才会这样暴怒!那么你读这段话时,你对菲利普太太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
生22:就是有点像墙头草的那种。
师:墙头草,随风倒。这个风是什么?
生22:钱。
师:哦,是钱。还有同学继续说吗?你对谁的印象深,什么印象?
生23: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勒。因为他当时因为行为不正,糟蹋钱被送到美洲,赚了钱以后就想还钱给他的哥哥,谁知后来破产了,但是他没有回去拖累他的哥嫂,但他的哥嫂却不愿与他相认。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悲的人,因为他在他哥嫂心中的价值是用金钱衡量的,当他哥嫂得知他很有钱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他们家的希望,但是当他们发现他是个很落魄的老水手的时候,就骂他是会拖累他们的贼,我觉得他是一个渴望亲情,很可悲,但是因为他糟蹋过他们家的钱,他心里面也是个有罪恶感的人。
师:我听出了你说出的主要点是:有罪恶感,可悲,渴望亲情。我最感兴趣的词是“渴望亲情”,你是从哪里读出的?
生24:在第33段船长说的话“去年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有亲戚,不过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师:这个能说他渴望亲情吗?不能。
(其他同学举手)
师:有同学是想说前面那个问题,还是想补充她这个问题呢?
生25:我想补充她这个问题。第10段的最后一句“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这里可以体现出于勒对亲情的渴望。
师:好。于勒写了两封信,其中第二封信当中明确的表达了他想回到家乡,和亲人在一起的那份心情,是吧?我们一起把于勒的这第二封信的后半段读一读。
(教师领读,学生齐读本段)
师:于勒确实渴望着亲情。但是最终啊,他很可悲,因为他没有回到亲人的身边,而且亲人遇到他的时候也没有与他相认。还有其他同学要说说你印象深的人物吗?
生26:那个公务员好像把情感看得比金钱还低,因为他是看了于勒叔叔的那一份信才选择求婚的。我觉得他的行为让我们对这个时期人们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有一种猜测。
师:对那个公务员,就是若瑟夫的二姐夫的印象很深。文中没有直接写他,但是他向二姐毫不犹豫的求婚的原因,我推测是因为那封信,那么你对他的印象,你是怎么评价的呢?用一两个词评价一下。
生26:趋势利图吧。
师:很好。好,文中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同学们都对他们有了印象。一个是菲利普夫人,于勒,还有文中的“我”,以及文中的那个二姐夫。同学们对他的印象,我刚才总结了一下,菲利普夫妇是小市民,拜金主义,漠视亲情,是这样吧。然后,于勒是渴望亲情,但是被亲人无情的抛弃,最后很可悲的一个人。而二姐夫呢,是惟利是图的,哪怕婚姻也依此来选择。这个大家在阅读当中对这些人的印象,这些印象已经带有了你们的情感,态度和评价。

师:那么莫泊桑写这篇小说是不是像你们这样去看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
师:有人还说过,好的小说家只负责讲故事,不负责评价,评价的权利给你。同学们刚才已经在阅读当中进行评价了。正因为作家只负责讲故事,所以文中的这些人物啊,我有时候觉得他们也很冤屈。除了若瑟夫“我”可以说说心里想说的话而外,其他人都在被叙述着。如果我给你一个假设,假设你是文中的谁,给你一个自己为自己说话的机会,你会怎么说?用“我是谁,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帮于勒、菲利普太太、二姐夫向一百多年后的中国的读者表达一下心声。想说的举手。
生27:我想作为菲利普太太说一说。我之所以会这么势力,这么刻薄,还这么拜金,一个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下很多人都是这样的,还有一个是因为我家里很拮据,我要拉扯这一家人过日子也很不容易。
师:我不容易啊!我之所以这么拜金是因为我不容易。那请你从文中找一找她不容易的依据,我们看一看她是不是真的不容易。
(生27沉思)
师:好,你先坐下来,沿着你的思路找一找。其他同学 你说。
生28: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一句“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可以体现他们家的生活环境或者是资产也不算多,生活也不算太好。然后但吃牡蛎的时候,他母亲就说不想吃,其实是怕花钱,也体现了这一点。
师:好,他找了两个理由。我之所以这么拜金,我之所以不认于勒,是因为我们家真的不容易。你看,我们家连请吃饭都不敢答应,正常的一个社会交往的活动都受到影响,因为我们怕回请,我们没有钱回请。尽管很想高雅一次,但是吃牡蛎没有那么多钱啊!这个小男孩都不敢给他吃,还编出一通理由来说“男孩子不要给他惯坏了,我也不吃,因为我怕伤了胃”。我不容易啊!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试着体会了。
生29:我想作为菲利普说一说。我们之所以这么拜金,是因为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钱是根本活不下去的,而且于勒给了我们希望,最后却变成了衣衫褴褛的样子来破灭我们的希望,所以我们才如此漠视亲情。
师:你为什么要给我们希望,你给了我们希望要负责啊!十年啊!多不容易等待的希望就这样活生生的被你给撕破了,我们家以后的希望在哪里呀 所以,我怎么还要去认你!
师:还有吗?刚才说那个公务员的同学,你有没有想过,他心里面想什么?
生30:假如我是二姐夫,我心里会想,我不想再过这样穷苦的日子了,法国公务员的工资很低,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想过上富有的生活。
师:嗯,谁不想过好日子,我很辛苦。“我”父亲就是一个公务员,就是一个小职员。他要怎么样?
师生齐:“要很晚才能从办公室回来”。
师:这么辛苦,但是生活得依然很贫穷,好日子谁不想过呢?那个母亲怎么那么暴怒啊,你有没有想过?代她说一两句话。
生31:我是想说于勒,。课文中第10自然段“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腰缠万贯的荣乡故里。证明给第7段把我送到纽约商船打发到美洲的那些人看我也可以从低级阶层一跃成为新贵。
师:于勒也有自尊,你们就这样把我打发到美洲去了,我也想做出一番作为,腰缠万贯衣锦还乡,让你们重新看我,在你们面前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刚才说了这些之后,再回到你认为鲜活的人物身上的时候,你对他的评价会不会有一点改变?还是觉得他们就是拜金主义,他就是一个败家子,可悲可恨的人?
生32:我觉得他们都有他们的不容易,他们都是被一个时代所迫害。
师:如果要研究这个迫害他们的时代,话题又长了去了。但是他说了一句话“这些人也有他们的不容易”。当你走进他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同学们可能就不会再用刚才那些非常尖锐的词语来评价莫泊桑笔下的这群同样都很可怜、可悲的人。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想,这些人的形象是在小说蕴含的这些“可是”的情节转折当中层层体现出来的。“转”就是改变方向,改变位置,改变态度,它体现了整个小说的跌宕起伏,而“折”的意思是断,在小说最后的结尾当中,亲情彻底割裂了,而这种“断”是一种生活的无奈,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板书)
师:通过这节课,我想,希望同学们在理解一个作品,理解人物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试着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他也在我们的身边。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多角度的思考和发言。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