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悟“乐—悲”的情感变化。
2、体会在文赋中,句式、音韵在表达情感时起到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在文赋中,句式、音韵在表达情感时起到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1、疏通字词,熟读课文,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2、阅读《苏东坡突围》,了解苏轼写作《前赤壁赋》时的背景
3、将第一段改编成一篇300左右的片段描写
4、分析第一段在句式上呈现的特点及其作用
(设计说明:使学生第一段的写景有整体认识,复习整句、散句的概念及其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一节课,我们在字面上读通了《前赤壁赋》,也了解到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恰处于人生的低潮。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失意的文人,一同泛舟赤壁,看看黄州的山水如何承载苏轼的喜悲。
(二)分析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设计说明:以朗读带动学生理解。理清“乐—悲—乐”的线索)
2、析“乐”
(1)开篇苏轼为何而乐?
明确:因景生乐。
(2)追问:怎样的景表现出怎样的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宁静、祥和的景,愉悦闲适)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一词折射出怎样的心情?陶醉之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江:弥漫整个江面。朦胧、开阔的景)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万顷:江面极为广阔。壮美、旷远,空间上更为开阔。极度自由的情绪。)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虚御风:凌驾于空中,乘风完全打破了空间的约束。完全忘我。)
明确:作者的情感伴随着景色的描写而变化,喜悦之情,层层叠加,最终到达“乐甚”的地步。
(3)作者是如何将句式与情感结合起来的?
提示:何为多用整句?
明确:多用整句,增强语势,表达快乐的心情。
为何将最长的整句置于最后?
明确:先短后长,是情感的积蓄后的抒发。
为何整句不严格对仗?
明确:故意打破齐整,表达一种自由洒脱的情绪。
(设计说明:体会在文赋中,句式在表达情感时起到的作用)
3、析“悲”
(1)什么原因直接导致了苏轼由乐生悲?
明确:客人吹洞箫的声音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追问:呜呜然,在听觉上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明确:低沉、哀伤。
这句话押的什么韵?还有那些字韵母是“i”和“u”“ü”
?
明确:u(慕、诉、妇)
其(i)声呜呜(u)然,如(u)怨如(u)慕(u),如(u)泣(i)如(u)诉(u);余(ü)音袅袅,不(u)绝如(u)缕(ü);舞(u)幽壑之(i)潜蛟,泣(i)孤(u)舟之(i)嫠(i)妇(u)。
此处为何要使用开口较小、声音较弱的韵母?
明确:声音的低沉与情感的低落相一致。用音韵来渲染情感。
(设计说明:体会在文赋中,音韵在表达情感时起到的作用)
(3)客人的洞箫声和苏轼的歌,和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明确:好。
追问:击空明兮溯流光,“溯”改成“顺”好不好?
美人什么意思?
“美人”在哪里?
这首歌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为什么箫声响起,苏轼会立刻联想到“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明确:潜于幽谷的蛟龙与泣守孤舟的寡妇同样传达了压抑和孤独的情绪。两者都是苏轼的内心写照。
(4)客人的悲伤,从何而来?
英雄永逝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追问:为何会想联想到曹操?
赤壁遗址犹在,星月乌鹊犹在。
但是曹操呢?
——引出人与物的不平衡
还有没有其他句子表现了这样的不平衡?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失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追问:“况“字怎么理解?
明确:与曹操这样的英雄相比。自己更是渺小。
引出——人与人的不平衡
归纳:人与物的不平衡
人与人的不平衡
(设计说明:体悟作者悲伤的来源)
(三)小结
回顾今天我们的赤壁之行,一开始,苏轼用大江东去的节奏,带给我们羽化登仙的享受;随后又以一曲箫声,将我们的情绪跌宕到了谷底。那么最后,作者又是如何从失意中解脱,从孤苦中超越,从而真正走向成熟和升华的,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讲。
--课堂实录—
师:前一节课,我们在字面上读通了《前赤壁赋》,也了解到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恰处于人生的低潮。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失意的文人,一同泛舟赤壁,看看黄州的山水如何承载苏轼的喜悲。
教师朗读课文。
一、
师:这篇文章的情感线索如何变化?有没有表现在具体的字句中。
生1:他的情感变化是:先是看到一些美景,很高兴。
师:高兴直接表现在哪一个句子上面?
生1:我觉得有好几个。举酒嘱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显得很高兴。
然后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还有吗?直接把“乐”字体现出来的。
生1:饮酒乐甚。
师:“饮酒乐甚”的“乐”字,也同样能够表现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板书:乐。
生1:然后客人乐极生悲了。
板书:悲。
师:那里具体表现出来?
生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苏轼听到箫声如何反应?
生1:苏轼听到箫声,告诉客人,不要伤心,因为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些东西不需要羡慕,因为物各有主,江上清风与明月,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宝藏,所以不需要悲伤,心情又是由悲转乐。
师:由悲转乐,哪一句话表现出来?
生1: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师:一个洗,一个笑,把愉快的情绪展现了出来。
板书:乐。
二、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致了解到,这篇文章在情感的脉络上是有变化的,
那么首先我们从刚开始的“乐”进入文章,刚才詹天浩找出一句话,于是饮酒乐甚,这个“于是”怎么解释?
生2:在这种情况下。
师:怎样的情况让苏轼“饮酒乐甚?”
生3:主要是第一段,景物上的描写,先由小的景物慢慢描写到大的景物,先是介绍了一下时间,然后事情是自己划船游赤壁。
师:那一句话写自己划船游赤壁?
生3: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师:“泛”字怎么解释?
生3:缓慢的?
师:这里的泛,应解释为“漂浮”。这里用一个“泛舟”,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3:非常闲适。然后描写到清风,描写到水面。
师:清风怎样吹来?
生3:清风徐来。
师:徐什么意思?
生3:慢慢地。
师:水波怎么样?
生3:不起涟漪。
师:水波不起涟漪。怎样的景致?
生3:非常平静。
师: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3:安然闲适。
师:依然安然,依然闲适。你刚才说景致有变化,怎么变化的?
生3:然后描写到月亮,物体慢慢被放大的感觉。
师:空间上有一点开阔了。
生3:然后用景物描写,来突出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师:刚才同学说道,景物描写表现出作者的开心,那么我们再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的景致?
生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给人感觉视野很开阔。
师:“横”什么意思?
生4:弥漫。
师:“横江”什么意思?
生4:弥漫在江上。
师:水光接天,“接天”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生4:水天一线。
师:放眼望去,水跟天是相接在一块儿的。如果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什么变化?
生4:放大了很多。
师:放到最大了吗?有没有更开阔的景致?
生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为什么景致更加放大?
生4:因为凭虚御风,是凌空驾风,已经到天上去了。
师:如果说前面还是水天相连的话,在这里还有没有空间的限制?
生4:没有。
师:完全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那么。作者的情绪有何变化?
生4:喜悦吧。
师:喜悦到什么深度?怎样描写自己的喜悦?
生4:于是饮酒乐甚。
师:有没有更加具体的句子?
生4:羽化而登仙。
师:“羽化而登仙”什么意思?
生4:开心的要做神仙的程度了。
师:好,那么大家来比较一下,从一开始,水波不兴,到最后凭虚御风,羽化登仙,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景致在不断地开阔,与之形成对应的是,作者的情绪也在不断加深加深加深,以至于到了最后羽化登仙,饮酒乐甚。
师:除了江景,还没有有其他因素促成了作者的喜悦?
生5:举酒嘱客。
师:为什么说这个动作,能给作者带来快乐?
生5:和友人一起泛游赤壁。
师:不是一个人来的。一个人来,略显寂寞孤单,再加上喝了一点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酒精的催化下,人的情绪愈发兴奋,这一点你可能体会不深,因为你没喝过酒。作者在第一段里头,情感随着江景的变化而变化。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从句式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将情绪的变化,通过句式表达出来的?
板书:句式。
师:前一节课,我们粗略地讲过,长句/短句/散句/整句。作者如何将内容与形式,柔和在一块的?
生6:我是从长短的角度来看的,我发觉作者是长短交错的。在一开始,内心平静闲适的时候,描写景物是用四字短句,对偶写出。譬如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感觉非常平静。后来描写月出的时候,运用了长句,让人感觉富有动感/画面感。再后面描写小舟的时候,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六字的长句,体现出舟在江中之小,越过茫茫江面。长短交错,与感情变化是一致的。
师:最长的一组句子出现在哪里?
生6:最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师:为什么把最长的一组句子置于最后?
生6:因为作者到了最后,已经进入到非常极乐的境地了,有羽化登仙的感觉。
师:所以这种长句是更能够将作者的情绪抒发到极致的。在追问一个问题,作者在第一段里面,作者运用了一些比较规整的句子,比较规整的句子,但是这样的规整,又没有达到对偶的程度,比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出”跟“徘徊”,一个字对两个字,结尾处“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在句式上就差得更远了,我想凭借苏轼的写作功力,要把句子写得工整、精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为什么要刻意打破这样的一种规整
生:如果句子写得太规整、太严谨的话,气氛就比较严肃,故意把它打乱,来表现自己的闲适和快乐之情。
师:这里的整句不“整”,又是与作者的情感相一致的。之前我们分析过,作者在江上的情绪是闲适、快乐、自由的,这个时候,就没必要用那么规整的句子来限制自己的情感。我们分析完第一段,集体朗读一下,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
生:朗读第一段。
师:文章第一部分,作者饮酒乐甚。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乐极生悲呢?
生7:因为第二段里面,一开始的时候,苏轼在唱歌,客有吹洞宵者,倚歌而和之。这个时候,客人应该吹动听、有活力的曲调,然而客人吹出来的声音却是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这使得苏轼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差了。
师:呜呜然,在听觉上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效果?
生:悲伤的。
师:作者对于客人洞箫声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其声呜呜然,一直到结尾,请大家帮我一个忙,看看这句话押的是什么韵?
生:u
师:同样这一句话,还有哪些字的韵母是i、u、ü?
生:其、呜、如、慕、泣、诉、余、不、缕、舞、之、泣、孤、嫠、妇。
师:大家读读看“i、u、ü”,你可以看着我的口型或是同桌的口型,你再对比另外三个“a、ao、ang”,有没有变化?我们平时组词哦,“强大、骄傲、光芒、辉煌、太阳。”再看“i、u、ü”,联想到“忧郁、孤独、痛苦、别离、哭泣。”都是以“i、u、ü”结尾的。大家比较一下,口型上面的一大一小,其实意味着什么?你们当才听我的朗读,“i、u、ü”和“a、ao、ang”哪个声音响?
生:a、ao、ang
师:“i、u、ü”的开口是很小的,发不出很响的声音。思考一下,此处为何要使用开口较小、声音较弱的韵母?
生8:因为此时作者的心情较为悲凉,这些字以这样的韵母结尾,能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悲凉的情绪
师:用这样声音较弱的、较为低沉的韵,更能够把情感的悲凉表达出来。我们一起读读看。
学生朗读
师:这位客人似乎不太解风情,为什么要用这么悲凉的箫声来配苏轼的歌?苏轼唱的什么歌?读读看。
学生朗读
生9:可能是因为这位客人看到了同样的风景,所受到的感触不一样,也没有不解风情。
师: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溯”什么意思?
生9:逆流而上。
师:我把“溯”改成“顺流光”,击空明兮顺流光,差别在哪里?
生9:逆流光感觉比较顽强,积极向上。
师:顺流光,我也积极向上啊,顺着河流,一路向前划去,也乘风破浪啊。
师:再追问一下,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什么意思?
生9:指的是所思慕的人,古代长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美人”在哪里?
生9:心里。
师:离他远不远?
生9:不远。
师:怎么看出来“不远”的?
生9:天一方。
师:天一方什么意思?
生9:天的另一头。
师:天的另一头怎么会不远呢?
生9:他已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啊。
师:噢,你还沉醉在之前的美景之中,所以觉得美人离他比较近。好的,别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10:我觉得恰恰相反,这首歌看起来好像是表达出了苏轼很开心的心情,但实际上情感是完全相反的。您之前也说过,苏轼在写《前赤壁赋》的时候是人生的最低谷期,是被贬谪到这里来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说理想、抱负没有实现,而击空明兮溯流光是指他想跟小人抗争却没有成功。
师:恩,也就是说这个逆流和他人生的逆流是一致的。大家之前也读过《苏东坡突围》,我们也了解到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被贬至黄州。黄州地远自不必说,关键那一种精神上的孤苦是难以想象的,照苏轼自己的话来说,基本上“亲朋无一字”,好朋友没有寄来过一封信,这还不算,我苏轼你给你们的信,一封都没有回复过。好不容易在信中要讲一句真心话,想想还是算了,怕惹出什么麻烦,于是在结尾处加上“看完此信烧毁。”就已经孤苦到这种程度了。同样是“望”,我们回忆一下,在八年前,密州出猎的时候,“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一个“望”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个时候你看豪气干云的气质,与今天“望美人兮天一方”相比,无异于上穷碧落下黄泉。
所以大家再来看客人吹的洞箫,作者是如何描绘洞箫声的?
生:先用了呜呜然的拟声词,然后调动了自己的感觉,说声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解释一下。
生:如同在哀怨,如同在思慕,如同在哭泣,如同在诉说。
师:后面怎么写的?
生: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就是他觉得声音是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后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就是说使深渊里的蛟龙也为之动容。
师:幽壑什么意思?
生:深渊。
师:潜蛟?
生:潜伏在水底的蛟龙。
师:龙什么时候最有威力?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潜龙出水最厉害了。现在这条龙在哪里?被压抑在水下。所以舞幽壑之潜蛟。苏轼立刻想到的是蛟龙,而且是潜在水底的蛟龙,这与苏轼本人有何联系?
生:苏轼本人也是郁郁不得志,他的理想和志向也压抑在心中,无法实现,跟浅蛟很像。
师:所以箫声、歌声融在了一块。最后一句,泣孤舟之嫠妇。
生: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师:寡妇已经失偶了,给人孤独之感。寡妇还不够,再配上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还不够,加上一个泣字,使小船上的寡妇也为之黯然神伤。所以在这里,客人和这样的洞箫声,并不是不解风情,恰恰相反,他其实是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孤苦和悲凉,一歌一箫,两者珠联璧合。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回顾今天我们的赤壁之行,一开始,苏轼用大江东去的节奏,带给我们羽化登仙的享受;随后又以一曲箫声,将我们的情绪跌宕到了谷底。那么最后,作者又是如何从失意中解脱,从孤苦中超越,从而真正走向成熟和升华的,我们下一节课接着讲。
--教学反思—
这次选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
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词,然后再讲解内容。我的依据是,学生对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词之后,文言文就变成现代文了,理解起来就会顺利许多。
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依循了这种方式,后来发觉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赋这种文章篇幅较长,一个个字翻译过来,杀伤课时太厉害,至少要花去两节课,一个学期四、五篇古文下来,必定造成课时紧张。二是这样的上法实在太无聊,课堂气氛极为沉闷,自己上的又没劲了,学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译书连篇累牍,学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后来我试着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翻译课文,他们照样可以借助参考书一字不落地翻译出来。四是我以为他们通过翻译,可以把古文当成现代文来读,但实际上,即使疏通了文字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照样隔膜,甚至能够背诵了,也未见得亲切。这一点,在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显露无疑。
后来试着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说,发觉不仅推进速度快很多,而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概他们终于觉得老师在讲一些翻译书上没有的东西了。此外,“会翻译”和“能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之前上古文,有点天然降低了古文的难度,就是觉得翻译过关,古文搞定大半,其实并非如此。现在看来,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字词点出来,进而带动内容的理解,可能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的结合趁热打铁,最少疏离感。至于翻译的作业,大可提前至课前完成,在课上只要点出一些翻译的难点即可。
还有一点反思就是上课的节奏把控,有时候上课很急,就比如第一次试讲,感觉学生怎么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便急于代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是听到学生嘴里奔出一个自己想要的词句,便急忙接口,唯恐学生再旁逸斜出。后来第二次试讲,这样的情况便少了很多,第三次则几乎没有了。事后反思,原因有二:一是问题的设置本身有问题,母问题下面没有子问题,也便没有梯度,没有渐进,没有思维的过程了,毕竟能够一步到位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而且真的为了求顺利找一个学霸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课堂还有多大价值呢?二是教师心里没底,没有足够的自信来接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更别说进行适当的引导了。这样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实则回避了实质性的问题,很难让学生沉浸到课堂中去。
最后,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而不是流于形式。高效的预习作业会大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也是了解学生知情结构的最好途径。我甚至觉得,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设定,要看学生预习作业的境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