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落实文言字词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
二、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体会《左传》刻画人物的技巧;
三、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所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勇于自责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落实文言字词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虚词、实词及句式,是本文学习重点。
二、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体会《左传》刻画人物的技巧,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所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勇于自责的精神是本文学习重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1、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尚无定论,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精练传神,富有个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围郑,郑国陷入了危机。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课前自学,疏通文意,自主翻译,碰到问题做标记】
【学生口头叙述故事】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袭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三、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欣赏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
【烛之武答应作说客】这一段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国难当头,年迈体衰,不计前嫌,深明大义,出使秦营——突出“义”字。
【夜缒而出,见秦伯】一段
重兵包围,孤身赴敌——突出“勇”字。
【你最欣赏烛之武的哪几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诱惑对方为利害着想。我要说的对秦有利,缓和气氛。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灭郑对秦未必有利,对别国绝对有利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留下郑国对秦绝对有利。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晋国背叛过秦,你放心吗?
5、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晋国占了郑国,必定侵犯秦国。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灭郑不利秦国却有利晋国,你还干吗?
【总结】面见秦君,不卑不亢,说明利害,诱敌退兵,突出——“智”字。
【总结叙事艺术】语言简洁,抓住重点,详写说理,对话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作业
完成《全优设计》与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掌握字词。
(一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A、既东封郑 B、又欲肆其西封
2、A、越国以鄙远 B、蜀之鄙有二僧
【明确】 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
第①组“封”,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
第②组“鄙”,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名词。按周制,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公从之。——代词,他(指郑文公)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语间取消独立性。(使主谓短语作主语或宾语)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语间取消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语间取消独立性。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助词,主谓语间取消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
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土地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代词,指郑国
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因人之力 ——代词,代秦国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明确】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三)、指出下列“于”的词义和用法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对,介词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对,介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对,介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对,介词
【明确】以“于”引出的介宾结构经常是“状语后置”现象,翻译时要把它放到动词谓语前。
(四)、指出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
敢以烦执事——把,介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以乱易整,不武——用,介词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来,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来,连词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来,连词
二、从选文结构看记叙文开头语结尾对中心的表达作用
【开头一段】
交代事情原由,渲染危急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为故事展开作铺垫
【结尾——郑国的危机解除还有什么因素?】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秦晋本来就有矛盾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晋国不愿得罪秦国 两国貌合神离,烛之武抓住要害
侧面突出烛之武的智慧与远见,呼应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的判断。
三、作业与预习
1、翻译全文
2、预习《荆轲刺秦王》,完成《全优设计》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