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雨巷》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2:5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巷》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丁香花——寓意勤奋、谦逊,象征学校的良好校风
丁香花是素雅的。白色或淡紫的小花,不为人们注目。它不贪求赞美,价值不凡又含而不露;为着人们生活的美丽与芬芳。
丁香的性格是温柔的,但也不缺乏热烈。它淡装素裹,却品质高洁。她柔美芬芳,而又高傲独立。
在西方,丁香象征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
在法国,生日是5月17日或者6月12日的人的幸运花是丁香花。
二、作家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他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三、背景导入
五四运动前后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向往与憧憬。有的格调哀婉低沉,有的格调高亢激昂;有的意象朦胧凄迷,有的意象旷远清新。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1927年,作者22岁。在《小说月报》发表,叶圣陶先生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称号。
让我们沿着诗人戴望舒的足迹,走向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在凄冷的蒙蒙细雨中,追寻彳亍而行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解读诗人心中独特的感慨与惆怅。
四、研读诗歌,欣赏意境与情感,重点赏析“雨巷、姑娘、丁香”的深刻含义与表现手法。
1、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雨巷的特殊气氛、姑娘的特殊气质、丁香的形象与香味、“我”苦苦追寻的神态与心境】
2、学生议一议上述的几个要点,谈谈初步感受【自由交流分享、简单笔记】
3、师生对话,明确诗歌主要意象与重点诗句的含义,品位诗人特殊的情感与表现艺术。
【雨巷】——梅雨季节江南小巷
细雨蒙蒙、狭小昏暗、潮湿不平、孤寂凄清,
“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彷徨。
情境凄迷而朦胧,意象虚实相生,感情鲜明而婉约,是一首极具美感的现代抒情诗。
象征沉重的生活现实,看不到出路与光明。
【我】我的心情、我的期待、我的追求到底是什么?
追求与向往美好生活、有理想的进步知识青年,因理想的难于实现而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仍然执着追寻理想。
【丁香与姑娘】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代表孤高,淡雅、高贵和忧郁。诗人用她比喻象征心中理想的“姑娘”,也象征自己追求的生活理想。
【主旨】“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面对沉重的生活现实,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作者追求与向往美好生活与未来,却因理想的难于实现而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仍然执着追寻自己的理想。
【炼字的妙处】“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飘过”与“消失”“走过”的区别。
姑娘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是美好的理想的化身,是一种远离现实的梦想,“飘”字准确又形象地描写出幻想中“丁香姑娘”柔美轻盈、若隐若现的特征,更具有美感效果。
【倒数第二节的排比句的作用】
“在雨的哀曲里”,把绵绵细雨比喻为“哀曲”,符合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氛围,有力烘托了凄清迷离的气氛,突出了诗人哀伤而又执着的情感。
散了——颜色、芬芳、太息、惆怅,细节的铺排描述,突出姑娘在“我”心中的地位,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步步逐渐消失,给诗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美好记忆,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而又难于割舍。
五、反复诵读,品位诗歌语言整齐的格律美与重叠反复的音乐美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
六、作业设计
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
【 板书设计】
雨巷
丁香样颜色,芬芳,忧愁
------戴望舒

梦幻般出现,太息般眼光
希望逢着丁香姑娘
梦幻般飘逝,走尽雨巷

希望飘过 丁香般愁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