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所体现的宋代文赋的特点。
2、赏析本文综合运用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等艺术表现手法,紧扣秋声摹景状物、抒情议论,景、情、理有机融合的特点。
3、理解和评价作者在文中表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紧扣秋声摹景状物、抒情议论的特点。
2、难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深切感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与学情分析:
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永恒的题材,欧阳修的《秋声赋》虽也以秋为题,却以新颖著称,本文最大的亮点和特点是以“秋声”为寄情之物,全文紧扣“声”字来摹景状 物、抒情议论,不仅在“秋”的描写方面运用了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化抽象为具象,赋予无形的秋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本文又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景、 情、理水乳交融,在极尽赋体铺陈渲染之能事的同时,融入了作者自身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作为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的课内选文,一方面,旨在让学生梳理巩固旧有“赋体散文”常识的同时,提升文言散文的品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旨在通过文本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欧阳修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有更深一层的体悟。
在学习策略上,课堂内外以“学案”为载体,锻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品味、诵读为依托,对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人生感悟有更深入的体验。
此外,本堂课在“学案”设计中,在教研组原有设计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支架的部分,充分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可能需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上的引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铺设新旧关联、拾级而上的台阶。同时,为贴合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从完善学习经历的角度出发,尝试在学案中呈 现问题的不同层次,即学生尚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例如本文所体现的赋的特点等,以及需要留待课题探究讨论的问题,例如本文借秋声所要阐释的人生感悟等,更 多地从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锻炼他们自主积累和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1、回顾有关欧阳修的文学文化常识,查阅作者重要的人生时期及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前后的生平经历。
2、借助注释和加点字,自主疏通字词,提出尚存在的疑问。
3、思考:全文如何围绕“秋声”展开的,理清文章脉络。
以“摹秋之声”起笔;探寻“秋声”的由来;由草木悲秋到人生感悟。
4、对照《阿房宫赋》《前赤壁赋》,说说本文如何体现“赋”的特点?(分层一)
文中从“色、容、气、意”铺陈渲染秋的肃杀,为下文写人事的忧劳伤害比秋更胜蓄势。
文中首尾对童子的描写,相映成趣,意味深长,互为照应,巧妙地借用赋体主客问答,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
5、阅读本文描摹“秋声”的语言,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层次二)
6、提出你关于课文的疑问。
[教学设计说明]1、通过预习,有针对性地了解作家生平和创作前后的经历;2、调动已有的关于“赋”的学习经验;3、自主解决文字浅层的问题,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预设问题梯度,注重问题与课堂教学重点的衔接;4、锻炼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一、导入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开启文人悲秋的先河。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曹丕《燕歌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绿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
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
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钟书《管锥编》
落木、孤鸿、暮雨、夕阳,“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古代文人常因秋日自然界的各种物象而生发出复杂的情感,《秋声赋》中欧阳修唯独描绘了“秋之声”,那么作者于其中所感的又是什么呢?
[教学设计说明]勾连新旧知识,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出中国古典文学“悲秋”的主题和本课的核心问题,同时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为质疑探究的环节蓄势。
二、摹秋之声、绘秋之状——品读课文,品味赏析[交流“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教师问题]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
1、怎样摹声
[学生活动]展示课前预习,分享初读感受。
关键点:
怎样的秋声?
如何描摹?
[生情预判1]学生对“秋声”描写的赏析只能停留在术语堆砌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笔下的秋声是怎样的?”
[生情预判2]学生“秋声”描写的赏析支离破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历。《前赤壁赋》中对箫声得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渲染了箫声的悲凉。
[教师预设]
手法 内容
[修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秋声的悲凉、肃杀
[描写角度]从听觉变化入手,远近错落、富有层次 秋声变化急剧、来势猛烈,令人恐惧
[遣词造句]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现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示例]作者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以声比声,借由听觉和想象,将秋声化作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的人马声,把难以捕捉的秋声变得具体可感。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自弱而强,夜间凭虚而至的动态过程,富有层次感,突出了秋声的来势猛烈、变化莫测,形象生动地写出秋声的悲凉、肃杀,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氛围,交代了秋声令人恐惧、惊异的原因。
2、 怎样“绘状”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
——[清]刘熙载(文论家)《艺概》
秋声本无可写,却借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引出其声,一种感慨苍凉之秋,凄然欲绝。
——[清]过珙《详定古文评注全集》
[教师预设]
手法 内容
从视觉的角度入手 描绘了秋状的四幅不同特色的鲜明图画
多角度描写 写出了秋的惨淡萧条
句式骈偶、铺陈渲染 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
对比映衬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示例]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描绘了秋状的四幅不同特色的鲜明图画,写出了秋的惨淡萧条,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揭示了“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的原因,引出后文对秋的肃杀之气的议论。
[教学设计说明]交 流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以本文最具特色的“秋声”的描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既由浅入深,又提纲挈领地走进文本。学生对语言的品读赏析可能停留在文字表层, 引导他们通过抓住“秋声”的特点,品味、诵读,初步感受欧阳修笔下“秋声”的悲凉萧瑟。学生可能会提到“绘状”部分的描写文字,因此暂列入这一环节,如未 关注,则在下一个环节展开探究活动中涉及。
三、溯秋之悲——再读课文、析疑探究[完成“学案·课堂学习记录”]
[教师问题]名为《秋声赋》,作者描摹秋声之余,为何用大量的笔墨来写秋气、秋义?
问题意图:分析作者是如紧扣“声”字来摹景状物、抒情议论的,情、景、理是怎样结合的。
关键点:
如何描摹“秋”?
描摹怎样的“秋”
为何描摹“秋”的肃杀?
[学生活动]圈画分析、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从人的社会生活入手,引证《月令》中的礼俗制度,加入自身对其的理解,揭示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把对秋声的描绘从感性形象引入理性认识,为下文的主题蓄势。
[生情预判1]梳理、适时引入学生问题。
[生情预判2]提示学生联系学案中的相关连接。
[生情预判3]提示学生关注相关语言文字。例如:铺陈排比秋之为状的文字;夏秋草木的描写与对比的文字;诠释秋气的义理的文字,从反复诵读和品味中感受到作者在其中铺陈渲 染的秋的肃杀和摧折一切的巨大力量。又如:作者围绕音律展开的训诂,可以视为秋之声的义理。不仅从文脉上暗合秋声,同时也为下文阐释人生之秋所感蓄势。丝 丝入扣、层层渲染。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再次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和学生的质疑,探究作者如何将情、景、理有机融合,体会文字背后作者对于人事忧劳甚于秋声的感受,为下一环节理解作者借秋声阐释的人生感悟蓄势。
四、感秋之旨——感悟体验、把握情感[完成“学案·课堂学习记录”]
[教师问题]全文铺陈渲染秋声的肃杀萧索,为什么又说“不恨秋声”?(亦何恨乎秋声?)全文借秋声所要阐释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从语言文字中寻找依据。
2、关联学案,联系课前对作家生平的查阅,课外一诗一文的链接,深入理解分析。
[教师预设]欧 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 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 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作者借秋声来阐释的是人事忧劳甚于秋之肃杀的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关注作者由景到理再入情的文字,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和结合作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本环节未能展开的讨论,也可以留在学案中学习感悟的环节继续呈现。
[学案链接·百家争鸣]
对《秋声赋》主题的解读,历来有多种说法,现试举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供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外,更好地理解文人的创作心境。
观点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结心情。《古文观止》
观点二:作者之悲先存乎心中,原非秋声所致,秋声入耳,因而生感,此文既表现了作家对秋声的感受,也有旧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和有抱负的政治家们的情怀,所谓先天下之忧。臧克家《瑟瑟金风天外至——读〈秋声赋〉纪感》
观点三:同一般的悲秋作品相比,本文既无失意惆怅,又无身世感慨,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观点四:首往事的心潮起伏,宦海沉浮的身心憔悴,大志未了的深切苦闷,知命退守的隐逸情怀。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中,流露出了作者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五、课后拓展[完成“学案·课后拓展与学习感悟”]
1、品读本文描摹秋声的语言,写一段鉴赏性文字。[分层一]
2、本文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文赋,是以散文之法创作辞赋,在本文中,何处体现传统“赋”的写法,何处体现了作者的革新。[分层二]
3、回顾学习内容,综观全文,结合作家的生平,说说你认为文章借秋声要阐释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关注作者由景到理再入情的文字,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和结合作家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本环节未能展开的讨论,也可以留在学案中学习感悟的环节继续呈现。
[学案链接·赋体革新]
[唐]杜牧《阿房宫赋》开文赋之先河,文字浅显、句式散落、说理晓畅。
[宋]苏轼《赤壁赋》宋文赋典范,骈散结合、以文为赋,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传统:铺陈、主客问答
创造:整散结合 韵散相间 句式参差 散文句法 用韵不拘一格 以议论入赋 偏重说理 偏好理趣 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附:
《夜闻风声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圣俞直讲》
夜半群动息,有风生树端。飒然飘我衣,起坐为长叹。
苦暑君勿厌,初凉君勿欢。暑在物犹盛,凉归岁将寒。
清霜忽以飞,零落亦漙漙。霜露本无情,岂有私蕙兰。
不独草木尔,君形安得完。栉发变新白,鉴容销故丹。
风埃共侵迫,心志亦摧残。万古一飞隼,两曜双跳丸。
扰扰贤与愚,流沙逐惊湍。其来固如此,独久知诚难。
服食为药误,此言真不刊。但当饮美酒,何必被轻纨。
本诗创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
《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1,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2,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本文创作于熙宁三 年(1070年)。当年七月,作者由青州知州改任蔡州知州,九月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自号“六一居士”。此时的作者在政治上想摆脱忧劳烦扰,早就有急 流勇退的思想,又加上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于是他一直接连上表请求退休,至蔡州后,过起了清淡的生活,不久创作了这篇文章。
1初谪滁山: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四十岁。
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市)修建房屋,准备退休于此。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诗句。
生:齐读“悲哉,秋之为气也。”……
师:刚才我们一起读了一些很多是我们熟悉的诗歌。他们都在对秋抒自己的感情,是什么?
生:悲秋。
师:钱钟书曾在《管锥编》: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师:我们刚刚读到的诗歌通过落木、孤鸿、暮雨、夕阳来抒发文人的时令感伤。所以刘禹锡在《秋词》中曾经说文人“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欧阳修在文章中所描摹的是什么?
生:秋声。
师:对秋声。那么欧阳修笔下的秋声是怎样的?告诉我你阅读的第一印象,欧阳修笔下的秋声是怎样的?
生1:复杂而多变的。
生2:非常有杀伤力。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的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的,作者是怎样描摹得。
师:我们一起通过学案预习了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作者是怎样做到了。一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学案分层预习当中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展示我们同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是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秋声描摹给我们看的。
师:这份是CH同学的(读学生回答的文字)CH注意到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注意到了一些比喻,通过这些比喻,来表现秋声的一种,刚才董雯靖也提到过的秋声的变化,老师还想问问陈涵,你怎样通过这些字词,或通过比喻来看出秋声从小到大的变化呢?
生3:文章一开始写道除淅沥以萧飒,风声从一开始淅淅沥沥的,都是细小的声音,然后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突然由风雨声变得像是波涛一般,惊动了夜色,然后声音又逐渐变大,变成金属相击的声音,最后变成了行军的声音,连用四个比喻,从细雨声到行军声。
师:文中哪些比喻是看出声音的大?
生3:从“淅沥萧飒”“奔腾澎湃”等词语。
师:她关注到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关注到一些什么词。
生:描摹声音的词。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是一些拟声词,把声音有小到大,把声音的变化也呈现出来。
师:接下来我们看下CJJ同学的这一份,他关注到这些词语(读学生回答文字)。
师:关注到了拟声词,老师还是想问,你为什么觉得声音是惊惧的。
生4:秋季是用兵之际,作者所描绘的词语是一些行军的声音,因为行军的慢慢逼近,所以给人一种逼迫、急迫的感觉,然后也有紧张的氛围,渲染了一种肃杀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杀伐之气渐盛,让人感受到来势的猛烈,让人感到惊惧、悲凉。
师:CJJ同学关注到的是最后一组比喻,用的是行军打仗的比喻,所以老师很想问,作者想要说这种声音的大,我们也学过可以形容它像电闪雷鸣,这里为什么用行军打仗,CJJ决定用一种紧张或者杀气,作者用这样杀气腾腾感觉让你觉得秋声来了令人惊惧。
师: 我们一起来回顾了一下课前我们学案中关于秋声的描摹,感受了秋声来的猛烈和令人感到惊恐。那么回顾一下我们曾经所学的如何去鉴赏一段描写,老师想说的是, 除了学案中给你提供的一些支柱之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些语言文字的细节之处,作者的语言文字本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师:接下来,很多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作《秋声赋》,但是文章当中有很多的笔墨是在写什么的?
生:秋。
师:写秋和它有关的秋气、球状等等,那么这些文字和秋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从语言文字中找找依据,好像有些同学在学案中说,这个其实并不难,为什么呢?因为文中有一些之间的语言,比如说“此秋声,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盖”是什么意思?
生:大概。
师:所以是推测他们的关系,还有一句“故其为声也”什么意思?
师:所以它作为声音,作者想要从中找到一些依据。我们需要再从语言文字看看秋和秋声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师:前后四人六人小组讨论,这些文字描摹了怎样的秋,它和秋声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小组讨论。
师:请ZYQ同学的小组。
生5:第二段中说从色容气意等描绘了秋天世间万物的画面,描绘秋色的灿烂,描绘了秋色是怎样的惨淡,描绘了秋的环境是怎样的,从而让人感受到……
师:ZYQ在回答中说秋的风貌意气等,老师想问的是我们都看到了他是用四幅画面来表现秋,什么是惨淡、清明……那么这四幅画面之间能不能先说其意其气,再说其容、其貌呢?
生5:好像不能?
师:为什么?
生5:因为后者是主观的,而容貌是直观的。
师:很好,从直观的感受,再逐渐取捕捉秋气和秋意,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5:肃杀、栗烈。
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他是怎样写的。
师:砭人肌骨,砭是什么意思?
生:刺。
师:还有呢?它的萧条,草木的枯黄、山川的寂寥。
师:这一组找到的四幅画面,然后发现它一层层地更深入去揭示秋的本质、秋的意境是如此令人感到肃杀和凄凉。
师:还有其他小组的补充吗
生6:绿草丰缛这一句,前面写的是夏天的环境,后面写的是秋的环境,将绿意争貌的生机和后面的惨淡形成对比。
师:写夏的时候,怎样写出它的生机呢?
生6:绿草丰缛……
师:是形容什么样子?
生6:碧绿丰茂的样子。
师:秋风一来,作者用了什么动词?
生6:拂。
师:什么叫作“拂”
生:轻轻吹拂。
师:就怎样了?容色改变。从这些动词中我们体会出秋风一来万物萧条。
师:老师参加我们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我们好像有一段文字,不敢有所涉及,大家在学案中也觉得比较难。就是将秋与刑官、星象等万物中的种种现象相配的文字。
师: 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案的链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文字在写什么?学案中提供了《月令》的介绍,它是古人根据自然规律的变化而制定出的一些类似法令,人们都会 去约定俗成的遵守,比如说春生秋实,作者在这里把秋应该遵守的自然法则写进了文章,其实在叙述这些相声相配的事物的时候,作者是有本事的议论,作者不是呈 现月令是怎样的。寻找一下议论的文字进行圈画。
师:一齐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何以见得肃杀,作者用了音律方面的匹配,作者解释了什么是戮……
师:这是古代的一种训诂的方法,用相近音或意来诠释。
师: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物过剩而当杀,既老而悲伤,作者想寄予的是什么?仅仅是秋是肃杀的吗。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我们关注的字词读出感情来。
师:作者在文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看似与秋无关,其实丝丝入扣,为后文的抒情做什么?
生:铺垫、蓄势。
师:回到课前的问题,作者借秋声想要表达什么?
生:第三节,不能怪罪悲秋本身,而是在于自己。
师:从哪些文字看得出?
生:……
师: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好吗?
生:朗读
师:QLP同学关注这句话很重要“何恨秋声”,作者写了几个层次的意思?
师:板书:草木有时飘零;人是百忧万事;再进一层,不及、不能。
师:所以作者认为“宜其……”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人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以后变得衰老、衰败了。
师:所以作者有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奈何……
师:念谁,作者想说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些支撑。我们课前一起去了解欧阳修的一生,制作了人生坐标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从这些经历来看一看。老师从中圈出了一些地方,作者写作与1059年,作者已经进入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
生:知天命。
师:老师也整理补充了这段经历。这前后发生什么事呢?欧阳修权知开封府,权是什么意思?
师:暂代,其间他与开封府尹有过一段争论,后来作者解任闲居家中,而这篇文章就写作在此时。我们在学案里面说,是贬谪,但是现在看来好像不是,他的人生在此时进入了达,那么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
师:再次拿出学案,借助表格、链接文字,我们再来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
师:我们来听一听大家的看法。
生7:作者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却和朝廷的政见不合,所以很艰难,因而出现了淡泊名利的想法,而政治上的打击也让他觉得官场黑暗,所以想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官场的黑暗和污浊你了解吗?
生7: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有一种厌恶的心情。
生8:宦海浮沉的一种疲惫。
生9:人生衰老的感叹。
师:还没有在课堂中表达的看法,到底是官场的劳心,还是人事的劳形,我们可以在学案中继续记录。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前后始终以“学案”为依托,为学生营造融入文本的学习氛围和搭设深入理解文本的学习支架,整堂课当中力图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线索,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时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解决疑难,但是,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本堂课对于文本的主题挖掘和把握还远远不够,然后这又是理解文章的难点和必须逾越的障碍。同时,课堂上也能感觉到学生的主动性还远远不够,因此,仍需要思考如何面对生情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目标的适切
课前对文本的教学目标有诸多设想,但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来看,可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有的放矢地调整,例如如果有课时允许,可以适当将目标分层阶,用不同的课时尝试解决相对集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本文文赋的特点可以作为切入口,而文本主题的挖掘,可以适当延后。
2、问题的适切
课前搜集了学生的问题,但是处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有一些没有展现,还是比较仓促地在学案课前预习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研讨,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些教师看似 简单的问题,并以一定就没有价值,例如“童子的描写”“有声无声的变化”,现在看来都是由研读价值的,因为这些是从学生能力层面的而言问题,是文本深挖的 前提,并不能因为教师试图将文本深挖而忽略学生能力本身。就我们的学生来看,看似容易的问题也许就是很好的切入口,关键是教师能否由浅入深地引导。
3、策略的适切
课堂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但是出于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展现,学生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全部解决。课后,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改进,例如尝试在教学策略上更多地还原学生的原貌,由学生间的互相启发来解决一些问题,而是不教师的简单演示等等。
最后,这堂课也启示我想更多地老师们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之路上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