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1)

文档属性

名称 改革开放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31 20: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欣赏《春天的故事》,提问歌中提到的老人是谁?这首歌和哪一事件有关?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新授:  
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导学案上的问题:
1.首先揭开中国对内改革序幕的是哪个地方的农民?
2.分田前后,农民们的生存状况分别是怎样的?
3.
他们用什么方式解决困境的?
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意义
根据出示材料,学生思考: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粮食产量
5.02亿公斤
5.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材料二
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3)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或调整?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提示: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2006年至今)






1950—1952年
解放了
;提高了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953—1956年
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958年始
破坏了
;挫伤了

1978年始
解放了
;提高了

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006年至今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质。
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得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结论,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出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用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邓小平
(1)改革的原因: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会干的不如会看的;会看的不如会站的;会站的不如会转的;会转的不如不见面的”。
材料三
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请回答:三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学生阅读课本P45思考:国有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该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展示强化。
(4)出示海尔集团的今昔对比图片感受感受国企改革的重要性。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经济特区的设立
学生阅读课本P43,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
1.据图指出1980年我国政府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及1988年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并分析指出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
2.据图简述当今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引导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以及后来增设的海南经济特区。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3.探究:
学生分小组根据材料探究讨论:经济特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小组展示探究结果,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发展的家乡 
改革的号角吹醒了华夏大地,我们的家乡也沐浴在改革的春风里,尤其是2007年峡山新区成立以来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些变化。
通过展示《发展的家乡》,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5.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让学生充分体会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教师总结:放眼过去,改革开放已经取得辉煌的成绩;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踏星斗飞过世纪之交,驾神州立于强国之林。让我们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从现在开始,把握现在,努力学习,开创祖国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