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品质》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1 14:0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质》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体现的优秀品质。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利用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小说中利用各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笔下的一位鞋匠,看看这位鞋匠有着什么样的尊严与追求。
(板书:品质)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有《福尔赛世家》和《现代喜剧》两组代表作。其中,《福尔赛世家》中的福尔赛家族,代表英国中上层阶级,他们的主要特征是财产意识:他们占有的对象不仅包括金钱、房地产、公债、股票、艺术品等,甚至也包括自己的妻子,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占有和剥削的本质,这部著作不但风行一时,也奠定了高尔斯华绥在英国文学界的地位。
作者虽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但关注和同情底层劳动人民。
《品质》写于1911年,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剖析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物欲横流,人们追求享乐,机器化大生产正逐步取代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垄断,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三、故事概述
通过预习,请同学概述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说要素)
故事大概: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一个技艺高超的靴匠,如何坚守品质,终其一生执着制靴的悲剧故事。

四、初度课文 划分层次
了解课文大概的基础上,为课文标注段落(共67段)
共同梳理这篇文章,把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
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守品质,执着制靴的悲剧结局。

五、课文分析 总结人物品质
① 第一部分:
1、第一段:简洁,时、地、人——作者与人物关系。

2、第二段: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
(请学生在第2段找出赞扬高老靴匠超技艺的句子)
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板书】“品靴”

3、第三、四段:(如何理解“这是一种手艺?”)
①非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一种艺术追求 ②对职业的热爱 ③对手艺的自信
品质:忠于技艺 自信自尊【板书品质】

4、(在看过手艺神妙的靴子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制靴格斯拉其人。)【板书】“品人”
请学生找出第一部分中对格斯拉先生的两处肖像描写,分别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A第一处肖像描写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二是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在人物精神境界的揭示上。这是一段令人神往的文字,试想,读了这段描写之后,我们的眼前仿佛会出现这样一个皮肤“黄皱皱的”、有着“整齐的皱纹”的老头,手中拿着一双他刚做完的靴子,在得意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心灵的满足和理想的喜悦。
严肃认真、迷恋理想。【板书品质】
B第二处肖像描写是格斯拉先生刚从聚精会神的工作中醒转来,表现其对制靴工作的投入。通过格斯拉先生刚从工作间出来的衣着和神态,我们可以推测出格斯拉兄弟在工作时的那种忘我投入的精神状态。【板书品质】

5、第8段,第11段,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第8段(环境描写)—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朴实沉静、不浮躁。)【板书品质】
②第11段(侧面描写)“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板书品质】

6、第一部分的最后,描写了一个事件
分角色朗读,思考,格斯拉的回答回答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讲究诚信,认真负责)【板书品质】
② 第二部分:以“我”为线索人物,见证格斯拉兄弟的悲剧命运,叙述情节。
其中,我去格斯拉兄弟铺子做靴是明线,靴铺兴衰的历程是暗线,交待了故事的发展。
展示结构:
明线 暗线
序(1—2节) 回忆当时店铺的摆设
开端(3一11节) 初次做靴 生意忙
发展(12—42节) 多次做靴 生意差.哥哥死
高潮(43—53节) 最后做靴 生意汉,铺面让
结局(的一67节) 谈论靴匠 人俄死
1、(那么格斯拉兄弟的命运具体有哪些变化?是从哪些细节暗示出来的呢?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从肖像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变化、店招变化几方面前后对比来读,在第二部分找出这些变化,完成表格)


先前
然后
最后
肖像的变化
皮革制成的人……
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
“我离去时他是个60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75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橱窗靴子的变化
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别人的)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简马靴。”
店面的变化
两间店铺
只剩一间
“不属于他了”
店招的变化
“格斯拉兄弟”的招牌”
“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
“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运轨迹:生意越来越清谈,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离开人世。
【板书】

2、一个用生命坚守着社会良知的劳动者,有如此高超的手艺怎么会饿死
(原因是多方面的,请学生小组讨论,根据原文在第二部找找导致悲剧的原因。)PPT展示原因
① 资本主义经济垄断,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业的时代背景。
P45
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使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
② 价值观和社会风气改变。
P46
31段, “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P49 第2行,“顾客可不愿意等呀。”
——人们由追求品质经久耐穿变得喜新厌旧。
③ 营方式落后、经营理念陈旧。
P48
55段: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原因:
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过分认真、辛劳;
接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费时长;
从早到晚在那里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废寝忘食,拖累身体;
从不登广告——经营理念陈旧;只用最好的皮革——成本过高;
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不能积极应对竞争。
六、课堂辩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 格斯拉的出路到底应该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请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P43第7段:“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这位鞋匠不管什么时候,总是要求自己把鞋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他坐在马扎上,不易寒暑,要用最好的皮革做最好的靴子奉献给人类。在他们身上,那种执著,那种诚信,时刻在提醒着人们,做人也要和做鞋一样,要把人的优秀品质也编织到灵魂中去,要用最高尚的人格,直立在这个世界上。)

四、重点语句理解:
文章有这样两句话:“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
“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靴子有“灵魂”吗?靴子的本质什么?格斯拉兄弟又是怎么把靴子的本质缝进靴子里去的?课题“品质”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高尔斯华绥笔下的靴匠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但作为靴匠却是“靴子灵魂”的见证者,在平淡中见证了神奇。靴子的本质,就是靴子的灵魂,也是一名靴匠的灵魂和生命,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这个形象和他的职业、他的精神糅在一起了,他终其一生执着制靴、所坚守的品质,也是他时刻保持的职业尊严和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总结板书中格拉斯先生的品质】

五、结束:
(周国平《灵魂的在场》)“人皆有灵魂未必总是在场的。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
(灵魂即品质。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良知的坚持最为珍贵;看一个群体如何进步,品质的提高才是证明;从品质着眼,比较容易发现人的原形。当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相悖时,我们呼唤品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