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月夜》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第3课《月夜》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1 14:1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夜》
--教案--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月夜》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多而庞杂,有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的,关于诗歌的创作动机的,关于诗歌的主旨理解的,关于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关于字词的梳理的等等。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解决的;而有一些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理解难点。对中国中学高一(2)班的预习作业中“质疑问题”一项进行梳理,有以下一些问题是较多同学的疑惑:
1. 夜夜有月,夜夜可思人,为何独在今夜望月思人?
2. 杜甫在诗中只是抒发了夫妻离别之情吗?
3. 杜甫明明自己思人,为什么偏偏写妻子思念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杜甫在《月夜》中的妻子那么漂亮,是否是真实情况?

(二)教学设计(含设计说明)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 熟读《月夜》,查阅相关写作背景,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点鉴赏文字;
2. 阅读杜甫诗《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找出诗中描写妻子的句子。
3. 对本诗提一个质疑问题。
【教学目标】
1. 比较《月夜》与同时期杜甫诗中“妻子”的形象,感受杜甫对妻子的深刻思念之情。
2. 通过虚写手法的学习,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说明:《月夜》是杜甫诗中较为特殊的一首诗歌,这是唯一一首正面描绘妻子形象的诗;同时,杜甫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忧国忧民、“每饭必思君”的圣人形象,而这首诗更打动我们的不是基于儒家知识分子立场的那些“口号”,而是他对家人妻子那种普通人的无限的深情。因而,“妻子形象”的描绘和背后相关的作者的情感正是这首诗的特殊之处。教学目标一,正是基于这一点设计的。另外,诗歌中虚写的手法确是本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疑惑的集中点。而教学目标二是结合了本诗理解的重点与学生的疑问而设计的。)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众所周知,杜甫是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奉为“诗圣”,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因与妻子伉俪情深被后世称为“情圣”。《月夜》一诗可以说将两个“圣”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明:用“情圣”引入,一方面打破对杜甫的刻板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关涉整堂课的走向。)
2. 预习作业检查:
(展示同学们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加以提炼。)
3. 提炼核心问题: 为什么《月夜》中的“妻子”形象与同时期诗中的“妻子”形象差异巨大?
(说明: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是对几位同学课前提出的问题的提炼,是引起了同学探究与学习兴趣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核心问题的解决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核心问题的分化,或者说核心问题的逐步解决才是本堂课的关键。以下4个问题正是教师依据学生思考的常态逻辑而设计的。这4个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最终解决核心问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解决核心问题本身又不是本课最大的意图。教师其实是通过这个显性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体会诗中作者隐藏着的深沉情感。)
4. 《月夜》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用几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齐读诗歌,再自己默读诗歌,并做思考。
教师预设:(PPT配《月夜》诗意佳人图)
①美貌。可引导学生品味“香雾”、“云鬟”、“玉臂”等词。
②深情。可引导学生品味“湿”、“寒”、“泪痕”等词。
③孤独。可引导学生品味“只”、“独”、“未解忆长安”等词。
5.杜甫同期诗歌中“妻子”形象是怎样的?请用几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可据预习作业回答。
教师预设:(配程十发《月夜》连环画村妇图)
①老。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②瘦。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北征》)
③穷。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北征》)
6. 哪个形象更接近生活中真实的杜甫妻子的形象?
教师预设:
《月夜》中的“妻子”形象是作者的想象。事实上,杜甫一家在安史之乱中漂泊不定,穷困潦倒;妻子独自在鄜州支撑家庭。这个时候的杜妻杨氏虽然只有35岁,但是已是六七个孩子的母亲。由于战乱,全家常常食不果腹,一个儿子因饥饿而死,她自己也是憔悴消瘦。因而,《月夜》中的“佳人”妻子形象并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
7. 为什么杜甫想象的妻子形象与真实形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安排小组讨论,教师下发讨论记录单,简要指导讨论方法。)
(讨论方法指导:探究这一类问题,我们可以有一些共通的角度切入。比如作者的境遇、作者妻子的境遇、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文本反映出的作者的情感、作者创作的意图等等。要而言之,我们可以将这些角度分成诗歌内部的和诗歌外部的。我们既要从诗中的一字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也要从作者所处的特殊的境遇中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预设:
① 可从杜甫的深沉情感考虑。
② 可从杜甫的内心需求考虑。
③ 可从诗歌创作的主题考虑。
④ 可从诗歌呈现的意境考虑。
……
因而,这个“非真实”的形象描写,寄寓的是作者对家人、妻子的无限思念,反映出了战乱对杜甫家庭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千千万万的像杜甫一样的家庭造成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杜甫极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反映。
(带着这样的理解,听范读,学生再读诗歌。《唐诗品汇》中说:“念缓愈悲。”)
(说明:小组互助是探究问题的较好办法,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往往能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新的认知。但是小组讨论也容易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设计了讨论记录单,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之时,将组员的意见整理记录下来,以便能有条理地分享。这个过程常常有超出教师预设的想法,是课堂中极为珍贵的地方。)
8. 教师小结。
《月夜》一诗中“虚写”有两个层面的:第一层,妻子望月思人全出于作者想象,其实是作者在思念妻子和家人;更特别的是第二层,妻子的形象与现实状态存在较大差距,不是生活真实状态。而这种想象虚构的写法,却更真实地反应了杜甫内心的心理与生活的本质,感染了每个杜诗的读者。生活上失真,而在艺术上获得了真实。这种艺术现象在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其实也常有出现。比如最近我们所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的天姥山显然是生活上失真,但却真实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渴望,从而获得了艺术上的真实,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能这样,说到底,这仍是诗人情到深处,不得不为。
(说明:教师小结落脚在“虚写”上,应是整堂课水到渠成的。但是,教师仍需指出虚写这种技法只不过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其实是将教学目标一和教学目标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9. 作业布置:
①背诵《月夜》。以所学的一首诗为例,谈谈你对“虚实”关系的理解。
②继续阅读杜甫的传记、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月夜》中的“妻子”形象与同时期诗中的“妻子”形象差异巨大”,并将思考写成一篇小论文。
(说明:作业一目的是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同时,这堂课其实是一个探究课,课堂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业二是让学生在课堂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材料,探究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继续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了解并初步尝试小论文的撰写。)


--课堂实录--
师:众所周知,杜甫是诗歌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奉为“诗圣”,而鲜为人知的,是他与妻子伉俪情深,也被后人称之为“情圣”,而今天我们所学的《月夜》这首诗,可以说将“诗圣”和“情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那我们今天就学《月夜》。(板书:月夜,杜甫)
诗歌已经让大家做了一些预习,预习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大家查了一查《月夜》的写作背景,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大家做得很好,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将写作背景查得非常准确。第二个是阅读了三首拓展的诗歌把描写妻子的一些诗句划出来了。第三个是对《月夜》这首诗提一个质疑问题,好多同学提出了问题,好多是我想都没想过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得好。有几个问题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其中一个这么写的:为什么《月夜》当中将老妻写得那么漂亮?第二个呢,是有大概四到五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离情。
基于我们同学的问题,稍作一下提炼,我们今天就想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PPT展示)为什么《月夜》中的“妻子”的形象与作者同时期诗中的“妻子”的形象差异非常地巨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得先看第一个问题:《月夜》当中的妻子的形象是怎样的?那我们把《月夜》这首诗先齐念一遍,然后稍作思考,回答这第一个问题。
生:(全体,齐读诗歌)《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师:好,读的时候的第一个,闺中只独“看”(音:瞰),还是“看”(音:堪)?闺中只独看(音:堪)。那么第二个呢,香雾云鬟湿,对吧,云鬟。好,第一遍读得不错,大家读得蛮慢,比较沉重。我们做一下思考:《月夜》当中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全体,思考,一分钟左右)
师:谁来回答?有没有主动要回答的?我看这里字写得特别好的这位同学。Z同学。
生1:我觉得就是,这篇《月夜》就是,可能就是要抒发他对妻子的思念,所以他把这篇作品中妻子描绘得特别地美。
师:行,非常地美(板书:美貌)。那你怎么读出来她很美?
生1:就是第三句这里,写到就是这个雾气让妻子的头发湿了,月亮都会让她的玉臂生寒,就是“玉臂”啊,还有“香雾”都是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妻子的美。
师:“玉臂”,还有“香雾”,从侧面体现出了妻子的“美”,好。那么,我们再继续问啊,“玉臂”怎么就体现出妻子的美呢?
生1:就是玉的话,就是一种光亮。
师:玉有什么特点?
生1:白,无瑕。
师:白,无瑕,很好!那么这种白,是怎样一种白?我们能用“白”组一些词,有哪一些白?有刚刚说“洁白”,还有什么白?
生:(下面小声嘀咕)雪白。
师:雪白。还有?苍白。
生:(下面小声嘀咕)惨白。
师:惨白。
生:(笑)
师:这是一种什么白?我们看玉还有一个什么特征?
生:(下面小声嘀咕)光滑。
师:光滑,润泽,对吧,所以这种白,是非常健康的一种白。是不是可以这么说,Z同学,对吧(示意学生坐下)! “玉臂”,我们可以看出来,是一个很健康的一个美女子,对不对!因为古代经常形容美女的时候,就用哪个字啊?“玉”么,玉人。哎,你拿一张照片送给别人的时候,是什么?玉照。
生:(全体,笑)
师:这是“玉臂”。再看看,Z同学刚才提到还有一个词,“香雾”啊。“香雾”我们能看出什么来?
生2:香雾就是妻子身体自带的香气。
生:(全体,笑)
师:身体自带的香气啊?
生2:妻子化妆。
师:化妆,梳妆打扮了,是吗?好的。也就是这个香气是从哪里出来的?
生2:妻子。
师:妻子的什么?香雾什么湿啊,你看?
生2:妻子的云鬟上。
师:云鬟上出来的,对不对!(示意学生坐下)好的,不错啊!他刚刚讲到这个香啊,先讲了这是妻子从身体上发出来的,自身带的,后来又做纠正了。妻子是用了一些什么?
生2:化妆品。
师:化妆品。更准确讲,可能用了一些洗发水。
生:(全体,笑)
师:这是古人用的膏沐之后啊,从云鬟当中发出来的香味。其实还有一个词,也能看出这种美貌的。哪个词,我们刚才提到的,大家一起说?
师、生:(齐声)云鬟。
师:云鬟是一种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啊。好,这是美貌。
还有能感觉出来这个妻子形象上面有什么特点吗?
生3:孤单。
师:孤单(板书:孤单)。何以见得孤单呢?
生3:第一句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在古诗里面寄托一种思念之情,然后妻子一个人在闺中就她一个人独赏明月。
师:好的,她是独自在赏吗?
生3:还有儿女。
师:还有儿女,那怎么是独自呢?有儿女嘛,不孤单呢。
生3:(未能给予回应)
师:诗中写小儿女们怎么样?
生3:因为儿女还不懂妻子的思念之情。
师:不懂得思念之情,所以她不独自,反倒变得更孤单。对吧,很好啊!(示意学生坐下)所以,这是一个孤单的形象。还有地方可以读出孤单来?
生4:最后一句。
师:最后一句。
生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师:好的,怎么说?
生4:就是说她倚着窗户的状态。
师: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前面,“何时”,“何时”说明什么?是现在吗?(学生答: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现在是怎么样子的?有丈夫在身边吗?(学生答:没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所以现在是孤单的,对不对!好的,(示意学生坐下)这里这个“孤单”我们同学总结得很好。还有什么特点没有?
D同学。
生5:(未能给予回应)
师:好,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美貌的孤单的这个女子,她为什么孤单?
生5:因为她的丈夫不在身边。
师:远在什么地方?长安,不在身边,所以感到特别孤单,对不对!那么从这个孤单里面说明她对丈夫非常地?
生5:思念。
师:思念,对不对,思念得深不深?
生5:深。
师:怎么深啦?
生5:一直不睡觉,在月下。
师:一直不睡觉,在月下,是吗?
生5:一直在思念自己的丈夫。
师:一直在思念着丈夫。那这个“一直”啊,其实我们可以再体会体会,“一直”在文字里哪里有体现?坐下,看看其他同学有吗?来,看你在小声嘀咕。
生6:泪痕干。
师:泪痕干?
生6:是啊,因为她眼泪已经干了,那她肯定已经看了很久。
师:什么时候干的?“双照”的时候才干的。
生6:“双照”是什么意思?
师:“双照”是两个人都在那里了,这才干,也就是说,只是单照的时候一定不干,是吗?再体会一下。
生6:双照就干了。
师:双照干了,对呀,现在是双照还是单照啊?
生6:单照。
师:单照呀,流泪,说明对丈夫思念的怎么啊?
生:(全体)深。
师:深刻。是不是啊?说得很好嘛!现在啊,这个妻子,始终流着泪,望着月,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所以情感很深啊!是不是?(板书:深情)当然,这种深情,其实我们还可以提醒你们再注意一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里面还有,还有哪两个字?
师、生:(齐声)“湿”和“寒”。
师:为什么“湿”和“寒”我们可以看出她深情的?还能说吗?你来说。
生7:因为“湿”的话,她“云鬟湿”就是说眉毛湿了。
师:云鬟不是眉毛,云鬟是头上的那个发饰。
生7:怎么说呢,“湿”就是给人感觉她还在哭的一种状态,哭得连整个人全湿了,哭的话,就是非常的孤单,四周很凄凉,给人一种心寒的感觉。
师:好,给人一种心寒的感觉。
生8:我觉得“湿”是因为香雾,她在外面待了很久,雾气把她的云鬟浸湿了。“寒”是因为她在闺中,然后呢望着月亮,望久了,然后到半夜了,望久了就冷了。
师:好的。这位同学(生7)的“寒”字是新解,说得也不错,但是这位同学(生8)是从物理的角度推到心理的角度,蛮好!因为时间长了,长时间地待在室外望月思人,所以头发沾湿了,玉臂生寒了。这里面能看出这个“深情”来,对不对?
我们通过这样地去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杜甫在《月夜》当中的描绘的妻子的形象是一个这样的美貌的、深情的、略微显得孤单的一个女子的形象,对吧!(展示PPT)大家看到,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女子形象,(展示《月夜》的配图)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是一个什么人?仙人!
生:(全体,笑)
师:是个仙女。我们也可以说,是个佳人。(板书:佳人)是个仙女,当然我用佳人已经很含蓄了一些,对不对!仙女一样地站在月下。但是呢,我们读了杜甫同时期的诗歌,我们发现,同时期的诗歌当中的妻子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是这样的吗?不是!那又是怎样的呢?找个同学来说说看,Z同学。
生9:(未能给予回应)
师:其他的这几首诗里面怎么写这个妻子的?找到了吗?比如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里面怎么说他妻子的?
生9:(未能给予回应)
生10:“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师:“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这里面用了哪个字?“老”(板书:“老”)。
生10:“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师:“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什么叫“衣百结”,衣服都是?
生10:补丁。
师:补丁,对!然后,后面还有一句呢?
生10:“瘦妻面复光”。
师:“瘦妻面复光”。(板书:瘦)那么下一首里面呢,有“老妻忧坐痹”,对不对! “忧坐痹”,“痹”是什么?“坐痹”是一种病啊,行动不便啊!(板书:病)
我们简单来看,这三首诗里面,用了这些词,其中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天宝十四载,就在《月夜》的前一年写的,而《北征》是《月夜》的后一年写的!我们看一看,(PPT展示)“老妻寄异县”,“瘦妻面复光”,特别是我们要提一提“瘦妻面复光”,因为妻子原来是面目黧黑的,杜甫从老远的地方带来了一点化妆品,所以脸上又有了一些光彩,和我们想象当中的“玉臂”不一样,没有光泽。这给我们的形象呢,感觉应该是这样子的(展示PPT)。这是我们上海的一位连环画画家画的一幅画,这里面杜妻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还是那个仙女吗?不是了,是什么形象啊?(学生答:妇女。)仙女当然也是妇女啦,那么,这是怎样的妇女啊?村妇形象。对吧,粗头乱服的,黄首黧面,抱着小孩子,一个村妇形象(板书:村妇)。(学生笑)那么我们的问题又要来了,你感觉到这两幅画,哪一个形象更接近真实的杜甫的妻子的形象?
生:(全体)第二幅。
师:第二幅,大家都表示第二幅。那么,为什么会是第二幅呢?那第一幅是假的咯?我们从诗当中能看出来第一幅不是真实的吗?第一幅的形象是作者怎么啊?
生:(全体)想象出来的。
师: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想象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呢?
生11:因为他自己也在思念妻子。
师:这是想象出来的,其实是自己在想她,那自己想她就直接写好了,为什么写妻子想念他呢?
生11:这样显得更深刻。
师:这样显得更深刻。怎么深刻了呢,能够具体说吗?因为这个时候的杜甫啊,已经思念到了一定的程度。他思念深刻,所以才会用这样的手法。其实这个手法我们并不陌生,前一段时间,不知道我们中国中学有没有学过柳永的《八声甘州》啊?学过了吗?
生:(全体)学过了。
师:学过了,里面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手法,哪一句啊?你给大家再背一背看。
生12:“想佳人,妆楼颙望。”
师:“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柳永在想念他的佳人咯,但是他反过来说,佳人在楼头想念他,是不是,这是从对面入手的笔法来写的,是足见作者的思念之深的。那我们就想想看,作者在这个时候对妻子的思念为什么那么深?我们这里有好几个同学都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C同学,就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说:日日都有月啊,为何要独看今夜的月?今夜有什么不一样,今夜的思念为什么这么深啊?C同学自己能讲讲吗?
生12:这一天比较特别。
师:怎么特别呢?
生12:节日。
师:是节日,这是八月份写的,中秋节,中秋思人,望月思人,所以倍思亲,是吗?对不对,坐下。除了这个呢,这跟一般的八月、中秋思人,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你能说吗?
生13:这可能和写作背景有关。
师:怎么有关呢?
生13:这首诗是作者在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押回去了就对家人、妻子非常思念。
师:嗯,押回去了就对家人特别思念。他这个时候处于什么境地?被俘了,生死不知,家人在哪里?在诗中说,今夜什么?
生13:鄜州月。
师:鄜州月,远在三百公里以外的鄜州,家人的生死知不知道?
生13:不知道。
师:不知道。所以这个时候的思念,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产生的,是吧!不知家人生死、安好与否,音讯不达,对吧!我记得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一首诗,叫《月夜忆舍弟》,颈联怎么背的?
生:(全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师:“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在这里就是“有妻两分散,无家问死生”,这个时候的思念,和一般的中秋,和一般的日子的望月思念,它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了前面我们说的,始终是流着泪望月思人,整首诗是浸在作者的泪水当中酝酿出来的。好,这是我们讲为什么想象妻子在月下思人,思念自己。
那么我们的问题又来了。思人嘛像柳永这样的思人,人确实是佳人了。但是这首诗里面杜甫想象的月下思人的妻子的形象竟然和真实的形象有那么大的差异,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做一些思考,好不好,我们做一个讨论,不知道你们平时做讨论吗?有做讨论的对不对,我们就六个人一组,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我做了一张讨论的记录单(下发记录单),六个人或者四个人为一组,按照这个讨论的记录单来。有一点要求,小组成员要写一下,要有发言人和记录人,可以是一个人,把大家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给大家五分钟。讨论的时候可以有一些常用的角度,大家注意下,比如杜甫的境遇,他妻子的境遇,杜甫的情感等等。
生:(讨论)(5分钟)
师:好了,我们请同学来发言。这一组,你们这一组先来,鼓励一下。
生:(掌声)
生14:其他诗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月夜》是诗人想象的事,因为是现实事情,所以一个真实的形象在诗中体现出来。而《月夜》中,杜甫非常思念自己的妻子,所以越思念觉得越漂亮。
师:还有吗?好,说了两个,我来大致把它记一记。(板书:风格),第一个是讲,两首诗的风格不一致,一个是反映现实的,特别是《北征》,所以原貌写出他妻子的“老妻”啊、“瘦妻”啊,当然这里面也有情感,主要是对妻子的那种愧疚!而这首诗歌,它是想象的,所以呢,妻子的形象会不一样。第二个,(板书:情感),诗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因为,他刚才讲到的,长时间的没有相聚了,所以越思念妻子的形象就越美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15:我们组认为是这样的。首先,这首诗写的是他想象妻子在思念,那么既然是想象的,自然会想得就比较美,为了这首诗的美感,想得比较美。其次,他想让妻子变得这么美,其实诗有写他对妻子愧疚,他想象如果妻子没有跟他,没有吃这么多苦,她本来就是那么美的,也可能有点愧疚。最后,我认为是他希望妻子过得好好的。
师:好的。我们来看这几个词,一个是从诗歌的意境来看,(板书:意境),这样一首玲珑剔透的诗歌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个村妇的话,这是不搭的,所以,诗歌首先是美的,不能破坏这个意境,必须是一个美女的出现。第二个,这恐怕更多的是杜甫内心的一种需求,(板书:内心需求),从他内心的需求的角度,他希望他的妻子在这个时候,他的儿女在这个时候,能好好地活着,不忍饥挨饿。
其余呢,我们没有时间再探讨了。但是我走了一圈,我觉得我们今天这两组同学,把其他同学要表达的意思也基本上表达到了。从杜甫的情感的角度来考虑,他太思念自己的妻子了,所以在他的印象当中,他的妻子不管是什么时候,也许现在现实当中岁月不居已经苍老不堪了,但是在他的印象当中总是那样的清婉秀丽,这里面体现出他对妻子深沉的爱,越深沉思念就越深,对吧!那么从意境跟风格的角度来讲,我们也讲到了。还有一层很重要,他在这样的乱世当中,他希望他的妻子和儿女过得好好的。
所以我们这样讲,这一个非真实的形象其实寄寓的是他对家人、妻子无限的思念,反映出了战乱对杜甫家庭造成的伤害,以及对千千万万的像杜甫一样的家庭造成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杜甫极真实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反映。
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听范读,然后再齐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得慢读得深沉。
(生听范读,齐读诗歌。)
师:这节课我们所学的虚写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妻子望月思人,全部出于自己的想象,其实是作者在思念他的妻子;更特别的是第二层虚写,这个妻子的形象和我们现实当中看到的妻子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它不是一种生活的真实状态,而是一种想象虚构的写法,但是这种想象虚构的写法却达到了艺术上的真实,因为它反映了杜甫更深层次的心里的需求和想法,所以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杜诗的读者。生活上失真,而在艺术上获得了真实。这种艺术现象在我们所学的诗歌中其实也常有出现。比如最近我们所学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描写的天姥山显然是生活上失真,但却真实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渴望,从而获得了艺术上的真实,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能这样,说到底,这仍是诗人情到深处,不得不为,是不愧于诗人的“情圣”的称号的。
最后呢,我给大家留两个作业:(PPT展示)第一个,以所学的一首诗为例,谈一谈你对“虚实”关系的理解。第二个,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谈论的核心的问题,并将思考写成一篇小论文。谢谢大家!


--课后反思--
眼中要有学生
在上一堂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磨课其实是最有意义的。你要清晰地面对自己日常教学中习焉不察的陋习,要不厌其烦地调整、改进。而这些陋习非常顽固,其实在上次上公开课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改善了,但是在一日日地日常教学中又死灰复燃,竟至让人习以为常。比如,我在课堂中重复而琐碎的提问方式,总让学生感到着急和慌张。比如,提问与预设的闭合性,总使得课堂拘谨而做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总有很多老师无私地帮你我磨课、提意见,拓宽我的视野,这又是极为幸福的。这次准备《月夜》一课,来自全市各校的好几位小伙伴赶到上中给我出谋划策,确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最后,3月29日在中国中学高一(2)班上了这堂研究课。课堂实录做好之后,我更是感到惭愧不已。这堂课中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就是我对学生的主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眼中没有了学生”。分而言之,首先,对学生的备课不足。因为是异校借班上课,所以对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再则,我也没有异校上课的经历,因而对学生的能力预估也不足。因此,这堂课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结构,在对核心问题的小组探讨后,学生分享意见的环节预留时间不足。教师小结的环节更是仓促不已。这一方面是对学情的准备不够,但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的第二个问题。
就是课堂的封闭性。教师不能随着学生的思路把握课堂节奏和走向。比如这堂课中第一个环节,讨论《月夜》中妻子的形象,花费太多时间。这主要是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课堂中当学生不能给出预设答案时,就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给出预设的答案。花费过多时间,课堂节奏显得拖沓,固然是毛病,但更大的问题是,预设就一定对吗,这样的预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比如,我对杜甫妻子形象特点的预设答案之一是“深情”;学生花了好大的劲并没有答出来。但是,细想“深情”的预设就一定必要吗,“深情”和另一个预设答案“孤单”是什么关系?因为当学生回答“孤单”时候,其实已经包含了杜妻的情感了。因而,教师只要在此时稍加引导便可,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给出预设的“深情”这一答案。当然,这只是课堂中的一个小例子而已,但足以说明教师的预设太强,思维僵化,不能随着课堂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再次,课堂问题链的建构需要考虑学生的逻辑体验。本堂课中试图有一个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又化成了6个下位问题,一步步推进,环环相扣。这本应是课堂的亮点之一。但是,第4个下位问题“为什么想象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和第5个下位问题“为什么杜甫想象的思人的妻子形象与真实形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之间,逻辑上仍然不够顺畅。我的本意是希望突出诗歌中虚写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妻子望月思人,全部出于自己的想象,其实是作者在思念他的妻子;第二层面,这个妻子的形象和我们现实当中看到的妻子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这样设计之后,第4个下位问题与核心问题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含糊不清了。其实这也是教师为了实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逻辑体验。
最后,教学语言的繁琐仍然是痼疾。比如,一个问题反复地提问,唯恐学生不理解。这一方面是反映出我对教学的不够自信与从容,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能力预估不足。
因而,说到底,以上几个问题的症结核心就在于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认识不清,眼中没有了学生,心中没有了学生。当然,这堂课中也有些自己觉得还不错的地方。比如,课堂的切入点或者说核心问题的设计还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的,因而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总体比较活跃。比如,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日日都有月啊,为何要独看今夜的月?今夜有什么不一样,今夜的思念为什么这么深啊”,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杜甫的情感。这个涵泳的过程,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小组讨论时,讨论记录单的使用确实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整理了思路,从而使同学们能较为有条理地分享自己的意见。
总而言之,这堂公开课确实留给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如何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何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同时,这堂课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促使我更谨慎地对待日常的语文教学,不然的话,误人子弟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