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系列《演讲与辩论》第二单元《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系列《演讲与辩论》第二单元《未有天才之前》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1 14:1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未有天才之前》
--教案--
一、设计思想
对于这篇文章,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我的教学。
第一是对于最近流行的一种题目类型的思考。最近几年各级各类考试,各种各样文体都流行着一种题目,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但是在指导学生答题的时候,我总觉得参考答案有点问题。参考答案的基本形式大都以“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呈现,答案中会有些手法,结构,效果上的术语,也会有写作意图或者主旨的表述。对于学生的要求看似不低,基本上是全面而又完整地要求学生理解文章,但是看着这些答案,我总觉得文章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尤其是当大多数答案更像是概括内容后的排列,而未必是写作思路的梳理的时候。
第二是自己以往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因为这篇文章放在高三,以前我往往这样教学,一个是作为如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握作者观点的一种训练,另一个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其实这两个关注点的背后,应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考场上面对一篇议论文,能很快地梳理出观点,能有效且准确地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自然是有用的。但是即使以前这么上的时候,我也总有一些不适,总觉得这样上课像把一篇文章拆了骨架,却再也装不回去。
第三是学生议论文的现状。高三学生写议论文是家常便饭,但是这家常便饭的水平却离希望达到的议论文应有的状态距离甚远,概而言之,以下几点尤为明显:第一、段与段之间缺乏联系;第二、通篇缺少论证方法;第三、论证的观点和所举的论据(无论是事实还是理论)之间不是通过论证联系的,而是贴上去的;第四,有些议论文索性连一个观点也没有。
这三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就是无论阅读还是写作,甚而上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没有把文章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更不要说把文章当作一个生命。所以无论是这次教学,还是平常,我都在试图让学生和我自己能够把文章当作一个血肉筋骨甚至精神气韵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而不是大卸八块骨肉分离。我希望通过对于文本反复阅读逐渐深入的分析,能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在逻辑及这样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的。
二、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的内在逻辑以及比喻论证在结构上的作用,来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通过对于作者喻体的选择的理解,体悟鲁迅先生的精神——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民众能为这个国家切实地努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文章的内在逻辑及其组织结构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逐段梳理作者观点
作为议论文,梳理作者的观点,要注意把作者的观点与以下内容区别:别人的观点(与作者相同或对立),作者的论据(事实和理论),作者对于观点的分析(论证的展开以及论证方法的使用)。注意关联词。
2、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的观点
3、在梳理观点的基础上为文章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二)各教学环节说明
一、预习反馈
作者的观点(围绕天才和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第2段、不但没有天才,还没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第3段、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实在较天才还重要。
第4——9段、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
整理国故
崇拜创作
恶意的批评
第10段、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民众也难;培养天才的民众,大家都可以做;做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
第11段、做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要扩大了精神(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不怕做小事业
第12段、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
二、教学实施
1、在对作者观点大致明了的前提下,思考作者的议论思路,即段与段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关键问题:
(1)第3段为什么接在第2段之后?
提示:第3段其实是在说天才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因为第2段的观点其实是对于没有天才这个论题的一种特别的切入视角,所以在亮明观点之后,先要说明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才能理解何以有这样的观点。
(2)第4——9段,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之间的论证层次是什么?
提示:整理国故、崇拜创作为一组,恶意的批评为一组。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的共性是要中国与世界潮流隔绝,区别在于整理国故直接指向死学问旧艺术,而崇拜创作“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整理国故、崇拜创作与恶意的批评的区别是前两者是种风气,这样的风气的民众产生不出天才,而恶意的批评则是对幼稚的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当头加以戕贼。而这三者的共性在于都造成了天才和使天才得以产生的民众无法产生。而这一点又和第11段怎么做民众一一对应。(学生也可以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但是一定是要么有文本依据,要么符合逻辑)
顺此就可以理解,第4——9段,就是在说我们的现状,是造成没有天才和民众的原因,再接着第10段先总结第4——9段的现状,再呼吁大家做民众,然后第11、12段再进一步说明怎么做这样的民众。
文章的内在逻辑梳理清楚以后,我们要关心的就是这样的逻辑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换言之,就是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结构,推进论证过程,呈现内在逻辑。
2、分析文章最核心的比喻论证,思考如何让一个比喻,不仅作为一种局部的修辞手法,而成为可以组织论证结构,推进论证过程的重要方法。
泥土——使天才得以产生的民众;花木——天才
(1)围绕这个核心比喻,梳理整篇文章出现的与这个比喻相关的内容
第3段:自生自长 深林荒野 怪物
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
乔木、好花、好土
第4段:预备的土
第7段:灰尘
第8段:萎死
第9段: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
第10段:不能发达,一碟子绿豆芽
第11段:做土要怎样
第12段:泥土的伟大
(2)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注意围绕核心喻体,生成了新的喻体;注意比喻论证出现的位置,对于文章结构的作用:过渡,前后照应,小结):除了形象性以外,这个比喻论证既有推进论证过程的作用,又有组织论证结构的作用。当然,这个比喻论证对于喻体的选择也关联着整篇文章的主旨,用泥土来比喻民众,恰恰和鲁迅先生的精神——希望每一个普通的民众能为这个国家切实地努力——相联系。
教师总结:
文章的结构,不是一种简单的先后关系,更不是平面的段落大意,而是段与段之间有联系,内在的逻辑联系通过文字组织后的一种表达,这种结构是为有效地论证而安排的。本文的妙处在于鲁迅先生不仅安排了结构,而且是利用一个可以推动结构发展的复杂比喻论证来做到的。这样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互为表里,推动着论证的发展。
课后作业:
1、比较本文中“泥土、花木”与《拿来主义》中“大宅子”的比喻论证,分析同为比喻论证的不同。
2、作为一篇演讲稿,说理除了要有逻辑性以外,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甚至有时候就是为了让听众听得明白清晰)就显得很重要,试着从演讲的角度思考本文的核心比喻论证和论证结构的作用。

--课堂实录--
教师:大家把语文书拿出来,翻到《未有天才之前》。上次叫大家做了个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梳理作者的观点,然后大家作业当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家看一下第三段,就是“天才并不是自身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在这一段当中,所有的同学,我们看清楚预习作业的要求是梳理作者的观点,那么很多同学的答案呢,都是很相似的一句话。是哪句话呢?是倒数的第三第四行“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最后,“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很多同学找到的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我们首先要判断几件事情:第一,这是不是作者的观点;第二件事情是,我的要求既然是梳理作者的观点,而且是逐段梳理的话,其实还暗含着一层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段当中作者不止一个观点,似乎也应该是梳理过来的。但是大家最后给我的感觉是,做下来似乎这一段就这一个观点是作者的观点,其他的话很多同学就不作为观点了。然后我其实想问问大家的是,我们现在重新看一下这段,是不是还是觉得,就这一句话是作者在这一段想表达的观点,还是这段话当中,其实有其他的话也是作者的观点,可以被梳理出来的。大家看一下这一段。是不是只有这一句?然后在预习作业的一个提示中我其实跟大家说过,找作者的观点,其实是可以把有些东西不当做观点去处理,比如一些举例的东西,比如和作者相同或者相反的一些观点,包括对于观点的一些论证的展开。那么这一段话当中,如果把这些东西给去掉,到底还剩下哪些是可以作为作者的观点的,还是最后我们看下来还是这一句话,就是刚才说的倒数第三第四行。还是觉得这句话就构成了观点,还是有其他的想法?你觉得呢?
学生甲:这段我觉得这段开头的时候也是作者的一个判断。
教师:也是作者的一个判断,什么判断?
学生甲:就是“天才是要从天才生长的民众中产生出来,长育出来的。”
教师:哦,“天才是要从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中产生,长育出来的。”是吧?还有吗?
学生甲:我觉得就是这样,所以说他后面举了例子,然后再推到“所以我想......”
教师:“所以我想”,还有吗?就是除了刚才我们一开始说的大家都找到的这句话“要求天才产生之前”,那个YKP同学看到其实一开始就有的“天才并不是自身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天才是要从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中产生,长育出来的。”觉得也是。还有吗?
学生甲:我觉得还有后面那个比喻性的东西中间有一个......
教师:我觉得你这个分析非常好,你说是一个比喻性的东西中间有一个,有一个什么?
学生甲:有一个就是他异于前面观点的一个提法,就是“花木非土不可”。
教师:“花木非土不可”,你觉得这也是他推出去的一个观点,是吧?你能在比喻中找到他的观点,还有吗?
学生甲:应该没有了。
教师:应该没有了。这是YKP同学的想法。好像比我们一开始的观点丰富了些。大家可以看一看,YKP的想法有没有道理,是不是他找出的这些是观点?还是有遗漏的观点,还是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观点?LLY同学你怎么想?
学生乙:我是比较支持YKP的观点。就是说他,大家找到的那个前面有个“所以我想”,所以说既然有“所以”的话,他前面应该有一个推出结论的原因,也就是YKP前面分析的他说“天才是要从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中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然后他后面他说“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如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我觉得这层意思其实是和前面不一样的,他前面的意思是说天才的产生应该先要求,但是“花木非有土不可”的意思是天才的产生必须要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教师:我觉得,那个,我们待会儿把这个比喻坐实,但是我先想问问这个比喻。这个比喻“花木”和“土”各自到底指什么?花木是什么东西?
学生乙:花木就是鲁迅所谓的天才。
教师:鲁迅所谓的天才,这个很谨慎。土指的是什么?
学生乙:就是能够使天才发挥自己天赋,或者说就是使天才能够接受到更好的培养能够真正成长为栋梁之才的一个环境。
教师:其实说白了就是,LLY同学在这样的一个——你最后是落在环境上的,是吧?是环境吗?大家看看这一段当中。
学生乙:鲁迅的话是民众。
教师:鲁迅的话是民众。但是你前面有一个很长的限定,鲁迅有没有自己对于这个土有一个
限定?有一个比你刚才的说法稍微简略点的说法。这个土是什么东西?这个土是什么东西?在这一段当中能看出来吗?HJY同学,你觉得土是什么东西?
学生丙: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教师: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非常好,请坐。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这三个同学说,我们好像有点梳理观点的思路了。第一,这篇文章梳理观点似乎是应该围绕着两个词展开,一个是天才,一个就是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包括围绕着这两个词,他在本文章中的那个喻体,就是土和花木。另外一件事情呢,我觉得刚才LLY同学讲的时候就很好,他已经开始注意到“所以”,大家看看这段话到底有几个所以?这段话有几个所以?有几个?有三个所以。当然我不是说没有“所以”的地方就不是观点。但大家想,因果关系,因果关系,这个“所以”后面总是他想表述的一种观点,所以我们看哦,一句话是“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一句是什么呢?“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这是大家梳理比较多的一个观点。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我找一个同学帮我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因为这句话是含比喻的,如果把它翻译过来的话,“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应该翻成什么?
学生丁:应该翻成“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实在比天才本身更重要”。
教师:比天才本身还重要。很好,那么如果完成这一点的话,我们来看几张幻灯片。这是根据大家的作业,然后根据我的一点思考,重新梳理一下这篇文章出现的观点。然后我的梳理思考其实是这样的,跟大家其实没什么区别,有些地方其实也有问题,我等一下也会说,但是呢唯一最大的区别呢就是刚才的第三段,第三段我刚刚说大家基本上是一句话解决的,然后我觉得这三句话其实同等重要。当然说不定有些同学觉得其他的话也很重要。那么这样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整个这篇文章在梳理观点的时候应该是围绕两个关键词去梳理,一个是天才,一个是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然后从第二段一直到第十二段。中间的第四段到第九段是比较特殊的,等会儿我们会展开谈。那么当这个东西梳理出来之后呢,我叫大家做了另外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希望大家借梳理出来的观点来分析一下段落大意,然后在分析段落大意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有些同学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怎么是这个作业两道题像一道题?梳理观点和段落大意是没区别的,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同学确实是梳理了段落大意,但是他梳理的大意呢,我来打一个比方,什么比方呢?大家有没有逛过那些百货超市,百货大楼,有没有同学注意过一楼的百货大楼可以卖什么东西啊?化妆品,女孩子的,有时候还要卖名牌的包和鞋,还有男生的一些?二楼卖什么东西啊?是女生的衣服,而且女生是分两层楼的,一层是淑女装,一层是职业女装是不是?但是,我后来就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在概括段落大意,包括看内容,甚至更推进一步在看结构的时候,我们是这样理解结构的,一楼卖什么,二楼卖什么,三楼卖什么,四楼卖什么,大家有没有发现,越往上就是男生的衣服和体育用品是不是啊?基本上是这样罗列的。但是我们不太关心另外一件事情,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人要从一楼走到二楼的呀,要从二楼到三楼的呀,也就是说一楼到二楼之间应该有楼梯或者电梯,要有一个渠道让你们上去。所以后来呢我在看你们的段落大意和看你们梳理观点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我们对于一篇文章的结构很大情况下是这样一个理解,就是静态的,一楼是一样东西,二楼是一样东西,但是我们很少关心,一楼怎么到二楼的。可是借此呢,我来问一个问题,大家看着第二段,第二段的观点,这点呢基本所有人出来都是这个观点,没有歧义。第三段是这个观点,我现在问的是,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是靠什么样的梯子楼梯联系下来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二段,和第三段,HJY同学你觉得呢?
学生丙:我觉得第二段是对当时一种现状的一个阐述。
教师:哦,现状的一个阐述。
学生丙:然后第三段我是对该现象的产生的问题的一个呼吁解决的一个想法。
教师:第三段是一个呼吁解决的想法。
学生丙:因为他那个第二段里面说是没有天才,然后最后在第二段结尾的时候他提到了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然后从这里引出了第三段。
教师:这句话现在就是我最在意的。我很想问的是,他怎么引出的第三段?何建赟可不可以这样想:第三段这些,虽然这些观点,如果我们概括这三个观点的话,其实在讨论一个什么问题?你看这三个观点,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还有刚才JYC同学做的那个比喻,就是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实在较天才更重要。三句话放在一起,都在论证什么?
学生丙: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教师:这个可能是他全文都很核心的一个词,是吧。HJY同学请坐,大家想想看呢?这位男生,你觉得他在说什么?
学生戊:使天才生长的民众非常重要。
教师:哦,使天才生长的民众非常重要。那为什么要接在这段?
学生戊:就是板书上有一个现象,没有天才就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教师:大家都很喜欢在第二段说现象这个词。但没有天才就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你可以认为是鲁迅对于现状的一个判断,但其实也是鲁迅的一个什么?这篇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是不是啊?而且,如果把它也当成是一个观点,这些也是观点的话,其实我们关心一下这个观点和上面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戊:是他想要分析的原因。
教师:哦,是他想要分析他的原因。还有其他想法吗?这样想哦,我们这样说,未有天才之前嘛,可以换个简单的理解,让它跟我们今天的时代近一点,我们说,未有天才之前可以变成什么呢?比如我们今天经常感慨没有大师,就变成未有大师之前。然后大家想想看,如果让你们写未有大师之前,挨下来该写什么。鲁迅其实对于未有天才未有大师他其实给了一个说法,就是不但没有天才,还没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本身,构成了什么呢?不但没有天才,还没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他这个观点其实本身就构成了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天才的一种什么?然后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再去想这几行字之间,你们觉得这第三段在写什么呢?第二段和第三段当中之间就找不到他们这种联系,或者是大家找到了这种联系。你看,“没有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没有天才,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实在较天才还重要”,你看每句话里面都有什么?都有天才,都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这很像什么?在论述天才什么?天才和民众的什么?关系,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改过之后就变成第三段如果是论述天才和民众的关系,为什么接在第二段后面。问题是什么?问题是这个时代没有天才,鲁迅的回答是什么呢?没有天才,也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第三段开始论述天才与民众的关系,为什么是这样的?第三段天才与民众的关系为什么要接在第二段之后?你们能够想明白吗?
学生己:不然的话他的这个回答就相当于回答不对题。
教师:嗯,就是说白了他是要解释一下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啊?也就是说上面这个观点表达的是没有天才,我怎么想的呢?没有天才是因为什么啊?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那没有天才和没有天才生长的民众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所以第三段就要解释什么啊?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啊?非常好。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第二段到第三段他不是两个孤立的段落,我们中间似乎找到了梯子,是吧?那么为难大家一下,大家帮我把梯子全部装上去呢?那么,我们先装这个,有没有同学能告诉我第三段和四到九之间是什么关系?前面刚才YKP同学讲得很好,我帮他再稍微理一下,前面说什么呢?一开始亮明了一个观点,没有天才,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然后他下面的部分呢,为了让他这个观点充分,他先要解释天才和这个民众之间的关系,现在的问题是,下面呢?为什么开始讲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大家不要盯着这个上面看,看看你的书。你们能分析出论调和趋势其实说白了是关注到了第几段?关注到了第四段是不是啊?关注到了第四段就很好啊,你看看这个第四段,这样一个“然而”过去之后,他为什么在第三段之后要接那么长的四到九段呢?这个和他的论证有什么关系呢?能不能再找一个梯子把它连在一起。这有什么联系?他为什么要体现在这论调和趋势,其实不需要急着往后看,你就看看第四段可能就可以想出来了。
学生丁:他第三段讲的是天才和使天才产生的民众之间的一个联系,然后他4到9段就是要是说这个联系现在已经是断掉了,然后他所谓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其实这个论调和趋势还是由民众造成的。
教师:这个论调和趋势还是由民众造成的。你看看这段话,你把这段话给我们念一下整个第四段,举出几样来说清楚就看这句话,你帮我们念一下。
学生丁:从然而开始念?
教师:从然而开始念,大家在他念的时候注意这段话到底表达了一些什么样的意思,有几个层次,你看一下。
学生丁: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教师:我们现在呢不太要求复句的这个概念,但是这段话里面确实可以借助复句的这些概念估计一下他的层次。林雷怿你自己看看你念这段话有什么层次吗?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什么意思啊?
学生丁:我觉得第一层应该是两个一面一面,也就是说现在的社会因为当时新思潮的原因,它是要求天才,需要天才的产生,但是现在社会的现状却是没有办法产生天才。
教师:啊,这是两种对立的情况,那么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呢?
学生丁:这是第二层的一个递进,也就是他不只是要天才灭亡,产生不了天才,是连产生天才的土壤都要全部扫光。
教师:非常好,LLY同学自己的解读非常好。那就可以说明这里四到九的社会上的论调趋势,因为下面无非就是他的举例是吧?现在社会上的论调趋势造成的是什么结果?
学生丁:天才的灭亡。
教师:天才的灭亡和什么?和得以天才生长的那些土壤,那些民众都不存在是不是啊?就构成了他们说不仅没有天才,而且没有使天才产生的民众的什么?原因。非常好四到九段其实是接着第二段。他不是说现在是没有天才,没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吗?第三段是YKP讲的,他在说什么呢?整个第三段其实在讲天才和这个民众的关系,因为他要解一下我为什么是以这个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多人理解没有天才可能有其他思路,可是鲁迅说,我的思路是什么呢?因为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所以先要解释天才和民众的关系,然后下面说到这个现状,这个现状恰恰构成了什么呢?造成了没有天才,和没有天才生长的民众的原因,大家可以这样理解吗?这个的理解和我们平常的理解稍微有一个什么不同呢?就是我刚刚说的,我们平常可能看到的就是一段一段话,我们能把它做下去哦,但是现在我们有个感觉每段和段之间是有一个论证的内在逻辑和联系的。但是,它的联系到底是怎样的呢?再看到四到九段,整理国故崇拜创作,这是大家的预习作业,YKP这半边的作业是没有的,因为他画了个巨大的箭头,但是很神奇,一般我们严格禁止学生使用红笔的,但是YKP很神奇地用了红笔,红笔标在哪里的呢?整理国故,整理国故他旁边写了一句话,“思想未摆脱传统的拘束,这是第一句话,第二个红笔在崇拜创作,崇拜创作旁边也有一句话,叫做思想未追及先进的理念,第三是恶意的批评,恶意的批评是什么呢这旁边也有个红笔,空有口号没有思想,所以我想先问问YKP,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写个红笔?红笔一般是老师用的,是吧,你为什么这三句要用红笔?
学生甲:这个是我为了......黑笔代表是从鲁迅的文章当中启示大家,红笔代表我想他想说这个。整理国故可能是想说他和这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这个之间的关系我们不懂,能不能把这个之间的关系理一理?
学生甲:他为什么会让那个没有天才呢?首先他前面说是因为没有民众,然后我想说的是那造成没有民众的是哪些原因呢?他说了是整理国故,我觉得他说了这个就感觉跟民众的消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然后我后来觉得,是不是整理国故,比如说整理国故他就说他一直要整理国故,没有时间去接触新的思想,就是因为他把民众的这个接触新思想给剥夺了,而总是拘泥于旧的思想,所以说我写的是那个未摆脱旧思想的约束。然后崇拜创作里我觉得他说是翻译过来的东西都加上了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我想是不是就是中国人始终就是这样的话就导致了民众只能看到中国人自己的思想不能看到现在新思想也就是他不能追随上现在的新的潮流。
教师:未追及先进的理念。
学生甲:然后恶意的批评,恶意的批评我写的是什么啊?
教师:空有口号没有思想。
学生甲:哦,就是我是看到恶意的批评里面,他会喊,就是批评家一直在喊,看到什么输送过来,就说,哎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然后鲁迅说他已经变成不平家了,就是没有科学理性的分析。然后我想,是不是这种口号怎么影响到民众,那么只有这种口号去影响民众,也就是让群众只知道一个口号。
教师:你觉得这些不平家只会谈谈口号,是吧?我想大家大概听懂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有一个核心的意思,他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联系,但是他的联系是这样一种联系,就是他想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整理国故也好,崇拜创作也好,恶意的批评也好,都是造成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天才,也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的原因,但是为什么这个可以成为原因呢?然后YKP做了一个思考,就是他刚才那个解释,就是整理国故会造成的是那个思想未摆脱传统的拘束,然后呢崇拜创作是思想未追及先进的理念,那么恶意的批评是什么呢?空有口号没有思想。他在旁边注的红笔就是这样一种联系,通过整理国故来去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天才和民众。那么我觉得这样做非常好,因为他更近了一步,更进一步什么呢?他也在找联系,既然这一部分是在讲没有原因的,到底这三个会产生什么样的现状会产生这个原因,这是很有价值的。正因为他这样一个红笔呢,给了我一个启发哦,给了我一个什么启发呢?大家都知道,这三个,是他鲁迅驳斥的三个观点,是吧?你可以这样去形容,一种呢认为是最简单的,鲁迅就是要驳斥这三个对手,然后呢一个一个驳斥下来就行,但是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这个就YKP那个作业的价值。就是这三种之间,刚才YKP找到的联系我觉得是横向的联系,什么叫做横向联系呢?就是整理国故,它会造成怎样没有民众,怎样没有天才,崇拜创作会造成怎样没有民众,怎样没有天才。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现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再造一次梯子,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批评,是按照什么顺序排下来的。换而言之,什么叫做顺序呢?就是一楼从此不卖女生的化妆品了,我们一楼就卖男生的建材是吧,就是体育用品,你看这幢百货大楼会变成什么样。我想说的是,鲁迅驳斥的这三种现象或者说三种趋势,可不可以换位置。如果不能换位置,说明它是按照一定的组织方式把它组织下来的。我想问的是,它是按照什么组织方式组织下来的,有什么内在逻辑在里面呢?为什么先写整理国故再写崇拜创作,最后写恶意的批评呢?能不能倒过来,是吧,你们学过排列组合,三个东西到底有几种组合可能?六种,是吧,三个反正可以变成六种,就是我按照这里面任意组合可以有六种,但是为什么现在是这样排列的呢?大家想想看呢。HJY同学,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丙:我觉得是针对的对象吧!
教师:哦,针对的对象不同。你觉得,针对的是什么对象?
学生丙:首先是整理国故,他针对的是当时的全年龄段的人。
教师:整理国故针对的是谁?
学生丙:就是全年龄段的人。
教师:全年龄段,你特别强调的是年龄段
学生丙:就是民众。因为他这里说,这里说的是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他呢基本上就是概括了。
教师:这里有句话,就是这里有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是吧?所以这基本上概括了全年龄段。
学生丙:后面的话,我觉得,就是开始跟外国的这种文学产生关联的。
教师:哦,与外国文学产生关联。
学生丙:然后,但是,角度的话还是从民众来说的,因为他们不接受那种新的......
教师:那和前面一种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丙:前面那种是整理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文化,然后,后面那种是不接受外来的,新的思潮。
教师:不接受外来的文化,但是他们都是针对民众来说的。
学生丙:嗯,对的,然后最后的话我觉得,是针对作家来说的。
教师:啊,针对作家来说的。
学生丙:因为恶意批评的直接受害对象,就是那些作家。
教师:我觉得你能不能给“那些作家”再做一个限定?他不是“那些作家”,因为那个“那些”太大了,那恶意的批评直接针对的到底是哪些作家。
学生丙:可能成为天才的作家。
教师:可能成为天才的作家吗?你有没有看到,注意到,你刚才已经说了,他说,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哎,幼稚得很,这还看不出是哪些作家,但继续往下看,你看他特别强调的是些什么词啊?因为什么?
学生丙:应该是一些刚刚起步的作家。
教师:啊,刚刚起步的作家,刚刚开始写作品的,这些作家。你们这样去理解的话可能把“那些作家”理解的更加准确一些啊。这是HJY的想法,就是前面两者还是有民众的,但是有整理过去的东西,和面对外来新的东西,但最后的批评呢则是对于作家而言的。那这些作家呢特指的是那些起步的作家,大家同意吗?JYC同学,你怎么想?
学生丁:其实我是持不一样观点的,我其实没听懂HJY说的话, 我注意到就是它中间有一段是第七节,他说“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然后第四段里面说“连预备的土也要扫尽”,我就觉得他好像是个递进关系,第一个他说的是整理国故,就是说他不让你接触旧的事物,就是它连土都没有,那植物肯定是不能生长的,第二个崇拜创作,他说的是有灰尘,这就比没有土稍微好一点。
教师:你就觉得第七段的这句话是,这个“这样的”分析是针对崇拜创作的,而不是针对整理国故的吗?我觉得JYC的答案中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地方,就是看懂了第七段。看到了第七段大家就可以发现,似乎鲁迅的行文的感觉就是要把这两段好像放在一起是不是?“其一是”“其一是”,反而那个是“还有一样”好像是单列的,从那个笔墨上好像也是恶意的批评笔墨大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发现很有道理,但是我听下来总觉得JYC的感觉是这个第七段是跟着第六段的,“这样的风气”难道真的指的就是崇拜创作呢?而不指整理国故吗?
学生丁:但是,就是,我觉得就是说,把崇拜创作也不可以放在整理国故的前面。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丁:整理国故他首先是不让你去接触新的事物,他是要把你限定在旧的事物里面,但是崇拜创作呢,他是,最起码他是从表面上来说是还是接触外来思想的,虽然说他还是比较坚持那个那些翻译作品还是要加上这些传统思想,但是他最起码是有......
教师:我觉得金阅成其实已经有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他已经注意这两者的差异了,但是我们反过来问,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吗?当我们分析这三者的关系当中,分析差异当然没错,但有没有共性?整理国故和崇拜创作,如果从他的危害角度来说有没有共性,YLJ有话要说是吗?
学生辛:第四段它里面说,就是现在社会上论调的趋势一面固然要求着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要扫尽。我觉得第五段整理国故和崇拜创作就是在要天才灭亡,第七段说是这样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也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包括第五段第六段它里面就是,第六段最后一句说是“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及时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这就是在论证他前面说现在社会上的论调趋势是在要天才灭亡,然后呢他单列的恶意的批评,是在,因为恶意的批评针对的对象是那些天才的苗、平常的苗。所以说我觉得这段是对应他前面说的“预备的土”。
教师:哦,你觉得是预备的土,但是土和苗不是一个东西啊,但是我觉得YLJ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大家看一下第六段最后哦“排斥异流,抬上国粹。”“排斥异流”讲得是第几段?
学生辛:恩,崇拜创作。
教师:崇拜创作,那“抬上国粹”呢?难道抬上国粹的同时不会排斥异流吗?
学生辛:是这样的就是我觉得应该是并列的。
教师:应该是并列的,似乎整个第五段第六段都可以用“排斥异流,抬上国粹”去概括是不是啊?为什么是这样子呢?有没有人注意到五六段当中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这句话是什么?
学生辛:“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
教师:非常好。大家有没有发现,整理国故也好,崇拜创作也好,他们有一个共性,最后结果的危害是什么?让中国什么啊,和世界潮流永远隔绝,而且他们的方向和路数是差不多的,一个是整理国故,好像是在注重国粹,但注重国粹的同时是什么呢?其实是排斥了异流。这从他那句话当中就很明显,他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倒去求新”是吧,那就是排斥。但是第六段其实也很明显,虽然是在说崇拜创作,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第六段倒数的时候是“甚至是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它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所以鲁迅其实用了一个词来说明这两者是一样的,大家看哦,“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这是第五段的倒数第四行,但是第六段的正数第二行,所以后面的那个字是什么?“也就是”这不就是两者的相同点吗?这两者之间相同共性的地方,可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两者有什么不同呢?两者不同其实刚才JYC已经讲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的是,第五段开头的时候是“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与要求天才的步调很吻合”,谈创新嘛,谈崇拜创作嘛,似乎是鼓励天才诞生的,但是我们要说在这鼓励的背后,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整理国故和追求新的东西那个矛盾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崇拜创作和那个求新的矛盾似乎不那么明显是不是,这是这两者的差异,那么整理国故和崇拜创作的差异和共同点说完了,恶意的批评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恶意的批评其实刚才有些同学已经提到了,包括YLJ同学,恶意的批评是针对什么的?针对什么的?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的批评一定是针对已经什么?已经产生了的那些作品,产生出来的那些作品,刚刚出来就当头加以戕贼,所以恶意的批评为什么单独列,因为......有没有同学知道“戕贼”这两个字的含义?等于是直接加以什么?加以残害是不是?所以和前面不一样,前面如果是一种风气和思潮,到这里的话他就是直接的一个行为,他要去残害他们,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三个层面,合在一起它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东西,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说的,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既没有天才,也没有天才得以产生的民众的这样一个原因是不是啊?那么如果这样看的话,我们再回去看,现在第二段到第三段的联系我们已经有了,刚才什么联系呢,就是按他这个观点,然后他解释天才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他为什么这么讲,然后四到九段是在讲天才和民众没有产生的原因,挨下来十段、十一段、十二段在讲什么呢?第十段讲什么?第十段在干吗?现在没有天才,也没有天才得以产生的民众,因为这样的风气里面产生不出来,所以他现在要我们干嘛?第十段。
学生甲:发出提倡让我们去做。
教师:发出提呼吁我们去做,是吧?那么挨下来十一十二段在干吗?
学生甲:十一十二段在说怎么样成为好的民众。
就是:怎么样去做这样的好土,怎么样去做这样一个可以让天才产生的民众是不是啊?我请YKP帮我个忙,刚才是我讲的,你们能不能很顺的帮我把第二段到第十二段完整地说一遍?围绕着天才和民众,就是开头我帮你开,现在鲁迅碰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叫他就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天才发表他的意见,然后——
学生甲:然后鲁迅就分析了一下这个社会现象,他就觉得没有天才呢其实是没有使得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然后他觉得众人也许不知道这个观点,因为他是在做个演讲,然后他就解释了一下为什么没有天才使天才生长的民众就会使没有天才这个观念,然后稍微说一下,大家也许就清楚了。然后现在开始说就是现在社会上哪些东西会导致了这个事件的发生呢?然后就是四到九节的这些东西,然后呢他就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说现在没有天才就是因为没有泥土,然后他就觉得那我们大家总归是要呼吁天才,然后他就呼吁了一下大家,他说,大家都要做好的泥土,那么也许大家就很疑惑,那怎么我们才能去做培养天才的泥土呢?然后呢他就再说了一下怎么做一个好的泥土。
教师:请坐,YKP讲得很清楚,但是大致的思路对,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天才和民众的关系,然后这里是没有产生的原因,然后呼吁大家做而且开始其实是总结了一下前面的那个确实现在这个时代是这样一种.....所以呼吁大家做然后是怎么做。但是呢有没有想过,议论文似乎是这样的结构,我们现在对结构的理解已经发生了点变化,通过这个变化在于什么呢?原先都是一横一横的,现在我们楼梯摆上了,但是我们继续聊百货大厦。百货大厦现在有两种电梯,一种是这样上去的是吧?一种叫观光电梯是不是啊?当然楼梯现在一般不太会有人上去是吧,但是我想说的一件事情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刚才YKP其实也做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他顺着这篇文章的结构把这篇文章给组织了一遍,但是我们现在所关心的是,鲁迅先生是怎么想的,就像大家也写了不少议论文,我们能不能这样组织,就是同学们哦,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现在没有天才,也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那么为了解释清楚这个观点,我先跟大家谈一谈,谈什么呢,谈一谈天才和民众的关系,这样大家就可以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然后呢我继续说下去,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现在这个时代为什么既没有天才又没有天才得以产生的民众有这样的一个现状,所以呢大家要一起来做,要呼吁大家做,具体怎么做呢?应该这么做。这似乎好像也像篇议论文,就是这样顺着很多的过渡句把这些点给承下来,但似乎鲁迅不是这样操作的,所以我们对结构可不可以再往下一个方向想,就是结构还不光只是你这个楼梯怎么摆上去的问题,还涉及到你摆怎样的一个楼梯,也就换一种说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些结构给串起来最后成为一篇文章,我们看一下鲁迅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串呢?我先让大家来比较一个比喻,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我们说议论文有三个要素,哪三个要素?哪三个要素?论点,还有什么啊?论据,还有什么啊?论证过程,大家有没有觉得有个东西是没有的,论证方法。但是我们平常说的最多的就是论证方法,比如比喻论证,那么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个东西,什么东西呢?大家看一下刚才第五段当中的第四行,“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这是一个比喻,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产生观点的效果,但是这样一个比喻,他想表达什么?这个“旧马褂”“新马褂”分别指什么?有没有同学先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旧马褂新马褂分别指什么?LLY能说吗?
学生乙:他旧马褂和新马褂其实是与这一段的内容相吻合的,旧马褂的洗净也好,其实就是把我们国家原来那些旧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国故整理好,然后新马褂的话就是他说新思潮来到了中国以后他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新马褂就是要有些新的东西。
教师:啊,要有些新的东西,他其实是在批驳那种抬出祖宗的这种说法,是吧,就是只能整理国故,不能去求新,他觉得是不矛盾的,是不是啊?非常好,但是为什么举这个为例子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就是个局部,就放在这里使用的一个比喻,现在希望大家关注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这篇文章最大一个比喻跟什么有关呢?泥土,还有一个什么啊?花木(板书:泥土 花木)现在希望大家帮我一个忙,从这篇文章第一次出现泥土和花木的比喻一路往下找,把所有出现泥土花木及和泥土花木有关的喻体全部找出来,看看这些比喻分别在哪里。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一起找,第一段有吗?第一段没有,第二段有吗?也没有,泥土和花木的比喻从哪里开始啊?第三段,而且鲁迅这个人很奇怪,他打了个比方还要告诉你他打了个比方,他用了个什么词啊?“譬如”,就这点非常奇怪,等会儿我们看其他的词就知道,说明他有个意图在里面,那么这里就出现了“想有乔木”“好花”,这个花木还不是一般的,这里写的还蛮简单的,但人家其实是乔木和好花,所以对应的是天才,但是至少出现了,第三段,挨下来在哪里?我们以段为标准,第三段有,挨下来呢?第四段,非常好,第四段中就有个特别的东西了,这个土也不是土了,土前面加了个限定,叫做预备的土,大家注意是预备的,然后再往下,第五段有吗?第五段有吗?第五段似乎没有,第六段有吗?第六段似乎也没有,但是第七段是有的。第七段大家有没有注意,出了一个新的东西,出了一个新的东西,什么东西?灰尘。(板书:灰尘)挨下来,第八段有吗?第八段有吗?第八段直接看似乎没有,但是我们把八九段放在一起看,似乎有点东西,他又出现新的东西了,什么东西啊?嫩苗,而且这些嫩苗他是分品种的,有两种品种,哪两种?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板书:嫩苗 平常的苗)第十段,第十段有吗?第十段当然有。十、十一、十二段大家发现泥土疯狂地出现是吧?泥土啊,包括花卉,但是我们有没有关心,这里面又新生成了一个东西,第十段生成了什么?生成了什么?一点什么?一点绿豆芽,有同学在笑,如果你们每次看语文书都笑,我会倍感欣慰。(板书:绿豆芽)一点绿豆芽,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别?当然还有一件事情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灰尘是写在这里的,嫩苗是写在这里的绿豆芽是写在这里的是吧?所以要你理解这件事情,我们先把这些东西落落实哦,泥土已经没有问题了,大家答案每次都那么绕,就是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而花木就是天才,灰尘是什么东西?第七段的灰尘是什么东西?灰尘。
学生甲:应该是花木不能扎根的地方。
教师:花木不能扎根的地方,好!我们觉得这样哦,如果单取这句话,YKP你把这句话念一遍,你就该知道了。
学生甲: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
教师:你看哦,就到这里,这样的风气的民众,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那么辛苦地在泥土前面加一些限定,但是不变的后面那个名词,总归是民众。所以灰尘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啊?不能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这样讲似乎是很对的,但这样讲又牺牲了喻体的价值,为什么泥土和灰尘,他要用灰尘。灰尘和泥土有什么区别啊?
学生甲:同时产生,一个是飘扬在空气中。
教师:一个是,沉在地上的是吧?你是这个意思,这个想法也很好哦,还有吗?我这样说,你回去种树,种树你种在泥里面不种在灰尘里面,除了因为他飘在天上还因为什么?没有营养没有土壤,所以他不能生长,但是这两者又有共性,似乎都是土是吧?所以有共性他才能有联系,但是有差异才能显示价值。这里呢?花木,嫩苗,绿豆芽,嫩苗是什么东西啊?
学生甲:嫩苗应该是未长成的那些作家。
教师:就是刚刚呈现作品的那些人是吧?那么绿豆芽呢?
学生甲:绿豆芽就是没长好的,就是没长成的大师之类的。
教师:绿豆芽什么特点?
学生甲:小而瘦。
教师:小而瘦,是吧?我们以前给男生起绰号,很小很瘦弱的就叫他绿豆芽是不是啊?没有养成的一些天才,好请坐。是不是下课了啊,时间到了吗?那先上到这里吧,希望大家可以去关注一个问题,关注什么问题呢,这样一个比喻排下来,我们去考虑,我们平常考虑比喻第一个关心的是他的形象性,我现在希望大家可以这样去考虑,考虑这些比喻出现的段落,出现这些段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板书:结构),你们看一看这些段落基本上放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然后再想为什么,就像我们刚才说的YKP也整理了一遍,我们也整理了一遍,我们是靠着这样一个比喻的方式在推进着论证把这个结构理下来是吧?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从直接的感受来说,课没有上完,我讲了太多话,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我喜欢以不同的方式重复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可能搞不清楚究竟要他们思考什么问题,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课堂教学问题,毫无疑问是重要的,尤其对于我这个虽然不是明知故犯,却绝对算得上屡教不改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关注并应该努力改正的。
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来说,就课堂呈现的学生真正的习得过程来看,因为我还是在以上课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和我之间的知识传授为中心,所以对于他们的学习经历关注得肯定不够,甚至一上起来就可能完全忽视了。但是关于学习经历,我有些疑惑,在某节课上,自然应该关注学习经历,但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经历应该不只是落在某节课上的,比如,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语文学习经历,换言之,一个高三学生面对类似于《未有天才之前》这样的文本,在没有老师教过之前,他们能读到什么水平。我们自然不能没有限定地说,每个人的差异很大,我们至少应该给出一个这样的答案,就是所谓的高三学生正常水平,但是我好奇的恰恰就是这正常水平,一篇这样的文本,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究竟读到什么水平,能够开始按照高三的要求教了呢?在没有一个真正的符合语文教学逻辑的教学序列诞生之前,我们的关注学生学习经历会不会不小心成为重复劳动。理想状态下,学生确实是在每节课上都有了学习经历,但是一个高一学生看不懂的东西,我们真的能保证高三学生就能看懂了吗?我们有多少课,在高三做的事其实和在高一是没区别的,甚而是和初中没区别的。比如我们说段落大意,从小就教的段落大意,但是教过高三的老师可能都有感受,学生们就是概括不来,那么难道我们就教十二年的段落大意怎么概括吗?当然问题并不完全如我所说的这样,能影响阅读的因素实在不少,我只是想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对十二年学习经历的关注,我们才可能真正关注每节课的学习经历。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如何有连贯性,说得通俗点,就是我这节课上的学习经历,会对于我下节课有什么帮助吗?虽然语文学科不能如此简单地处理,但是如果某节课上的学习经历,出了这堂课,要一个月以后才会碰到,作为语文老师有什么信心,觉得这样的学习经历是真的能对于学生产生影响的呢?看看我们的教材,它就不是按照学习经历的要求编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学习经历,但是短期之内再也用不到了,那么这样的学习经历真的会渗透到他的整个语文学习中吗,他真的会练就一种语文能力吗?
这堂课的中心其实是落在学生对于结构的深化理解上,那么深化理解的前提是他们曾经对于结构已有的了解,但是对于结构已有的了解的前提又是他们对于这篇文章基本内容的熟悉,这熟悉包括能很好地概括段落大意,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曾经有一年,我就是教这篇文章怎么概括段落大意,当时有老师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要到高三教段落大意,但是实际情形是,段落大意概括起来一点不容易(这就恰恰构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特点,看似简单的能力有时候就是因为文本本身的难度或者其他因素,而成了学生的瓶颈,但是我们倒更应该问的是,文本怎么会难的,这其实和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如果一篇文本学生本来阅读起来就有困难,解决困难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解决困难的学习经历恰恰又不属于这个学段应该有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很多时候就会成为重复劳动。就是你一直在教一个他们本该早就会,但是却从来不会的东西。这就是低效。
我的课本身问题百出,所以也就当作一个病例,但是我觉得要治好病,首先,当然是我自己的毛病要好好改起,另外我觉得比起要求学生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更重要更迫切的要求其实是,我们要整体把握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经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