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重点班)
一、单项选择题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最早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论断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开普勒
D.胡克
2.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时间、速度
B.速度、速率、加速度
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
D.路程、时间、位移
3.如图所示,小球以v1=3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一墙壁经△t=0.01s后以v2=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向弹回,小球在这0.01s内的平均加速度是( )
A.100
m/s2,方向向右
B.100
m/s2,方向向左
C.500
m/s2,方向向左
D.500
m/s2,方向向右
4.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A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m/s2,起飞速度为50m/s,若该飞机滑行100m时起飞,假设航空母舰静止,则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
A.30
m/s
B.40
m/s
C.20
m/s
D.10
m/s
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A.L+m1g
B.L+(m1+m2)g
C.L+m2g
D.L+()g
6.在第12届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中,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中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58s和19.19s的成绩打破他在北京奥运会创造的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如图所示.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
B.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2
m/s
C.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4
m/s
D.100
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88
m/s
7.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0.25
m/s 向右
B.1
m/s 向右
C.0.25
m/s 向左
D.1
m/s 向左
8.如图所示,质量为m=20kg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同时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g取10m/s2)( )
A.大小是10
N,方向水平向左
B.大小是20
N,方向水平向左
C.大小是20
N,方向水平向右
D.大小是30
N,方向水平向右
9.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
A.
mg
B.
C.
D.
10.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1和m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施以水平的推力F,则物体A对B的作用力等于( )
A.
F
B.
F
C.F
D.
F
二、多项选择题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多选、错选不给分,少选给2分)
1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不能在实验室中用实验验证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12.如图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大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13.2013年10月24日,中国选手廖辉在举重世锦赛夺得三金,打破挺举、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如图所示,假设廖辉抓举质量不变,而两手臂间的夹角变大,当举起保持稳定时,两手臂的用力F1和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
A.F1增大
B.F1不变
C.F不变
D.F增大
14.电梯内有一弹簧秤挂着一个重5N的物体.当电梯运动时,看到弹簧秤的读数为6N,则可能是( )
A.电梯加速向上运动
B.电梯减速向上运动
C.电梯加速向下运动
D.电梯减速向下运动
15.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5所示,则( )
A.在第1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
B.在1~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2的变速直线运动
C.在2~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在前3
s内速度的变化量为4
m/s
三、实验题18分(每空2分)
1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形,图中P为橡皮条的固定点,用两只弹簧秤或用一只弹簧秤时,都将橡皮条与细线的结点拉到O点,实验中要比较的是图中 和 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中力 是实验直接测得的合力.
17.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O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18.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如下:
(1)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F,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 不变,分别改变物体的
质量m,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3)本实验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通过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来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此比值= .
(4)如果a﹣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
A.加速度a与质量m成正比
B.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C.质量m与加速度a成反比
D.质量m与加速度a成正比.
四、计算题32分
19.如图所示,足球质量为m,尼龙绳与墙壁的夹角为θ,求尼龙绳对足球的拉力F1和墙壁对足球的支持力F2.
20.如图所示,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F=60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 =0.4,求:
(1)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为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为多大?
21.行驶安全距离是指从发现障碍到制动,最后完全静止所行驶的距离.小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的限速是90km/h.已知汽车橡胶轮胎与干路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50,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6s,g取10m/s2.
(1)求小汽车在该路段行驶时的安全距离.
(2)假设遭遇冰雪天气,汽车橡胶轮胎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变为0.2,若仍保持原来的行车距离,则此时的最高行驶速度应降低多少?(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
2016-2017学年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一(上)期末物理试卷(重点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最早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论断的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开普勒
D.胡克
【考点】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分析】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伽利略的主要贡献,根据对物理学史的理解可直接解答.
【解答】解:伽利略最早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的研究,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错误论,故BCD错误,A正确.
2.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
A.位移、时间、速度
B.速度、速率、加速度
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
D.路程、时间、位移
【考点】矢量和标量.
【分析】即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是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都是矢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如路程、时间、质量等都是标量.
【解答】解:A、其中的时间是标量,所以A错误;
B、其中的速率是标量,所以B错误;
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都是矢量,所以C正确;
D、其中的路程和时间都是标量,所以D错误.
故选C.
3.如图所示,小球以v1=3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一墙壁经△t=0.01s后以v2=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线反向弹回,小球在这0.01s内的平均加速度是( )
A.100
m/s2,方向向右
B.100
m/s2,方向向左
C.500
m/s2,方向向左
D.500
m/s2,方向向右
【考点】加速度.
【分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结合小球的初末速度求出小球的平均加速度.
【解答】解: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小球的平均加速度为:a=,可知方向向左.
故选:C.
4.美国“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F﹣A15”型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产生的加速度为4.5m/s2,起飞速度为50m/s,若该飞机滑行100m时起飞,假设航空母舰静止,则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为( )
A.30
m/s
B.40
m/s
C.20
m/s
D.10
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已知飞机的加速度、位移、末速度,求解飞机的初速度,此题不涉及物体运动的时间,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便可解决.
【解答】解:设飞机的初速度为v0,已知飞机的加速度a、位移x、末速度v,此题不涉及物体运动的时间,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
解得:v0=m/s=40m/s
故选:B
5.如图所示,在一粗糙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原长为L,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连接起来,木块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均为μ.现用一水平力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 )
A.L+m1g
B.L+(m1+m2)g
C.L+m2g
D.L+()g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胡克定律.
【分析】当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木块1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而平衡,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弹簧的弹力,由胡克定律求出弹簧伸长的长度,再求解两木块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对木块1研究.木块1受到重力、弹簧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根据平衡条件弹簧的弹力F=μm1g
又由胡克定律得到弹簧伸长的长度x==
所以两木块一起匀速运动时两木块之间的距离是S=L+x=L+m1g.
故选A
6.在第12届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中,牙买加飞人博尔特在男子100m决赛中和男子200m决赛中分别以9.58s和19.19s的成绩打破他在北京奥运会创造的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如图所示.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
m决赛中的位移是100
m决赛的两倍
B.2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2
m/s
C.100
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44
m/s
D.100
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88
m/s
【考点】平均速度;位移与路程.
【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应用平均速度的公式求物体的平均速度;理解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明确在体育比赛中100米比赛是直道,200米是弯道.
【解答】解:A、200米比赛为弯道,路程大小是200米(位移不是200m),100米比赛为直道,位移大小为100米,故A错误;
B、由于200米比赛为弯道,无法求出其位移大小,故平均速度无法求,故B错误;
C、100米比赛的位移大小为100米,因此其平均速度为:,故C正确;
D、由于100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并不是一直匀加速运动,不成立,无法求出其最大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7.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A.0.25
m/s 向右
B.1
m/s 向右
C.0.25
m/s 向左
D.1
m/s 向左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图象与横坐标所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平均速度等于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根据即可解题.
【解答】解:由v﹣t图象可知质点前8s内的运动的位移为:
S=×3×2+×5×(﹣2)=﹣2m
因而=﹣0.25m/s
故平均速度大小为0.25m/s,方向向左,故C正确.
故选:C
8.如图所示,质量为m=20kg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同时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
(g取10m/s2)( )
A.大小是10
N,方向水平向左
B.大小是20
N,方向水平向左
C.大小是20
N,方向水平向右
D.大小是30
N,方向水平向右
【考点】滑动摩擦力.
【分析】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根据f=μFN求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物体相对于地面向左运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大小f═μFN=0.1×200N=20N.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的三脚架上固定着一质量为m的照相机,三脚架的三根轻质支架等长,与竖直方向均成30°角,则每根支架中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
A.
mg
B.
C.
D.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以相机为研究对象,对相机受力分析,先将各支架的作用力向水平和竖直方向分析,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出各支架的受力.
【解答】解:要使相机受力平衡,则三根支架竖直向上的力的合力应等于重力,
即3Fcosθ=mg;
解得F=mg;
故选D.
10.两个物体A和B,质量分别为m1和m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施以水平的推力F,则物体A对B的作用力等于( )
A.
F
B.
F
C.F
D.
F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连接体;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对整体研究,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隔离对B研究,B水平方向受到A对它的作用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作用力.
【解答】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整体:a=
对B:F′=m2a=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多选、错选不给分,少选给2分)
1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不能在实验室中用实验验证
B.牛顿第一定律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惯性定律与惯性的实质是相同的
D.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得出的规律;即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答】解: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推理概括出来的科学理论,而不是直接通过实验得出的;故A正确;
B、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物体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正确;
C、惯性是由惯性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推导出来的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它们的含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故C错误;
D、由牛顿第一定律可得,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D错误.
故选:AB
12.如图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大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考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押加”比赛中两队对绳子的拉力等大反向,之所以甲获胜,原因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
【解答】解:A、对甲、乙两人及绳子为一整体进行研究,水平方向的外力就是地面分别对甲、乙两人的摩擦力;整体从静止到运动起来产生了加速度,故受外力不平衡,由此可判断甲所受摩擦力大于乙所受摩擦力;故A错误;
B、甲拉乙的力与乙拉甲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即不管哪个获胜,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当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甲才能获胜;故C错误,BD正确;
故选:BD
13.2013年10月24日,中国选手廖辉在举重世锦赛夺得三金,打破挺举、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如图所示,假设廖辉抓举质量不变,而两手臂间的夹角变大,当举起保持稳定时,两手臂的用力F1和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变化情况为( )
A.F1增大
B.F1不变
C.F不变
D.F增大
【考点】力的合成.
【分析】两手间距增大时,增大了手臂之间的夹角,两只手臂所受的力F1的合力F与运动员重力平衡,由此可知合力F大小不变,由于夹角的增大,合力保持不变,只每只手臂所受力F1是增大的.
【解答】解:运动员所受F1的合力F与运动员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夹角增大时合力大小不变;
手臂间距增大时,相当于在力图中两力F1之间的夹角θ增大,若力F1大小不变,则其合力F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现要保持合力F大小不变,当夹角增大时,则F1增大,故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14.电梯内有一弹簧秤挂着一个重5N的物体.当电梯运动时,看到弹簧秤的读数为6N,则可能是( )
A.电梯加速向上运动
B.电梯减速向上运动
C.电梯加速向下运动
D.电梯减速向下运动
【考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再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当电梯运动时,看到弹簧秤的度数为6N,物体受向上的弹力,向下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G=ma
由于F大于G,故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故电梯加速上升或者减速下降;
选项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15.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5所示,则( )
A.在第1
s内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
B.在1~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2的变速直线运动
C.在2~3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与1~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D.在前3
s内速度的变化量为4
m/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在前2s内速度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后1s内速度负值,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斜率研究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量等于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
【解答】解:A、在第1
s内,质点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根据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可知,在1s~3s内质点的加速度
a===﹣2
m/s2,即在1
s~3
s内质点做加速度a=﹣2
m/s2的变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
C、在2
s~3
s内质点的速度为负,其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加速度为负,且加速度方向与1
s~2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故C正确;
D、在前3
s内速度的变化量为△v=v﹣v0=﹣2﹣2=﹣4
m/s,故D错误.
故选:BC
三、实验题18分(每空2分)
1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形,图中P为橡皮条的固定点,用两只弹簧秤或用一只弹簧秤时,都将橡皮条与细线的结点拉到O点,实验中要比较的是图中 F3 和 F4 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中力 F4 是实验直接测得的合力.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析】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等效法”的含义以及在本实验中的应用;明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等.
【解答】解:本实验采用“等效法”,即用一个弹簧将绳套拉到O点,用两个弹簧互成角度的拉绳套时也拉到O点,这样两次拉绳套的作用效果相同,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两个弹簧拉力的合力,然后和一个弹簧拉绳套时的拉力相比较,从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据此可知实验中要比较F3、F4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其中F4是实验直接测得的合力,即一个弹簧拉时的拉力.
故答案为:F3、F4,F4.
17.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O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则小车通过D点时速度是 2.46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6.2 m/s2.(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D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从A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0.1s
(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vD==m/s=2.46m/s
(2)逐差法求解:
a==6.2m/s2;
故答案为:2.46;6.2.
18.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如下:
(1)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应保持 质量 不变,分别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水平拉力F,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应保持 力 不变,分别改变物体的
质量m,测出相对应的加速度a.
(3)本实验也可以不测加速度的具体数值,通过测出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1、x2来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此比值= .
(4)如果a﹣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 B .
A.加速度a与质量m成正比
B.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C.质量m与加速度a成反比
D.质量m与加速度a成正比.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析】(1)(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采取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x=at2可以加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4)为了直观地反映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需作a﹣图象,若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说明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解答】解:(1)该实验采取控制变量法,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应保持质量m不变.
(2)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应持力F不变.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x=at2可得:
x1=a1t2
x2=a2t2
由此可得:
=.
(4)如果a﹣图象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则能够说明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a与m成反比,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1)质量;(2)力;(3);(4)B.
四、计算题32分
19.如图所示,足球质量为m,尼龙绳与墙壁的夹角为θ,求尼龙绳对足球的拉力F1和墙壁对足球的支持力F2.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分析足球的受力情况,作出力图,运用合成法,由几何知识求解悬绳对球的拉力F1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F2.
【解答】解: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重力mg、悬绳对球的拉力F1和墙壁对球的支持力F2,三个力的合力为零
根据平衡条件得知,mg和F2的合力与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有:
F1=,F2=mgtanα
答:绳对足球的拉力F1和墙壁对足球的支持力F2分别为,mgtanα.
20.如图所示,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F=60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设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 =0.4,求:
(1)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为多大?
(2)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大?
(3)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为多大?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滑动摩擦力.
【分析】(1)根据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可以直接求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根据物体的受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得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
(3)由位移公式用前3s的位移减去前2s的位移就是第3s内位移的大小.
【解答】解:(1)由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可得,
F = FN= mg=0.4×10×10N=40N
(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3)由位移公式用前3s的位移减去前2s的位移就是第3s内位移,
所以
.
答:(1)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为40N.
(2)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
(3)物体在第3s内的位移是5m.
21.行驶安全距离是指从发现障碍到制动,最后完全静止所行驶的距离.小汽车在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时的限速是90km/h.已知汽车橡胶轮胎与干路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50,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6s,g取10m/s2.
(1)求小汽车在该路段行驶时的安全距离.
(2)假设遭遇冰雪天气,汽车橡胶轮胎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变为0.2,若仍保持原来的行车距离,则此时的最高行驶速度应降低多少?(结果可以用根式表示)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合两段位移之和求出安全距离.
(2)先求出雪天中的加速度,据运动学公式和安全距离求出最高行驶的速度即可.
【解答】解:(1)汽车先做匀速直线运动,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s1=vmt=25×0.6m=15m
减速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mg=ma
所以a=5m/s2
减速过程位移,据运动学公式得:s2===62.5m
则汽车行驶必要的安全距离为s=s1+s2=15m+62.5m=77.5m
(2)遭遇冰雪天气,汽车橡胶轮胎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变为0.2,所以减速的加速度a2=μg=2m/s2
汽车减速时,位移不变,据运动学公式得:
=m/s
答:(1)求小汽车在该路段行驶时的安全距离77.5m.
(2)假设遭遇冰雪天气,汽车橡胶轮胎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变为0.2,若仍保持原来的行车距离,则此时的最高行驶速度应降低.
2017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