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难点: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课堂导入
以本地的皖西烈士陵园,和皖西博物馆,关于解放战争的事迹,提前带领学生参观,并拍下视频,以此导入本课,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讲授过程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 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反面,也是最关键的,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这时候,共产党军队主要分布在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即华北、东北等地,而国民党数百万军队还在大西南、大西北,所以蒋发动内战的军事部署没有完成)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
蒋介石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也是一桌摆明了的鸿门宴。到底要去不去 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对策。最后,毛泽东发力排众议,说道:“蒋介石三次邀我,这个风险要冒。不去,不利。虽然是假戏,但要假戏真做。不然,内战的帽子就戴到了我的头上,戴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头上。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失掉一些人心。能谈则谈,谈不成,顶多是坐牢,杀头。”
从他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毛老人家要去重庆意图的是什么啊
为了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势力,孤立美蒋反动派,以极大的努力来寻求避免内战,实现和平的道路。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为争取和平”。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和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于下午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
(2)时间:1945年8~10月
(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内容:①和平建国;②坚决避免内战;③召开政协会议;④保证人民权利;但是这一谈判有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双方的谈判的焦点——解放区政权问题和人民军队问题没有达成一致。不过尽管这样,它对于共产党来说,还是具有很大意义。
《双十协定》意义:《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过渡】根据《双十协定》的规定,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会议”):
(1)召开:1946年重庆
(2)内容: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例如:《和平建国纲领》确定建立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保持国家的和平发展;规定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并拥有用人权;规定政府委员名额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士充任,而所有涉及施政纲领之变更须有出席委员的三分之二赞成始得议决,等等。如果实行这样的政府改组,国民党虽然在其中仍占有主要地位,但它已经不能为所欲为。
【过渡】这些我们将委员长能表面上是同意了,但他心里能接受 不能接受。在他心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很快蒋委员长就撕毁了政协协议,并发出进攻解放区的命令。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下面我们来看看内战的过程或者说解放战争的过程。在这里,我把解放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二、解放战争的过程:战略防御(46.6-47.6)——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47.6-49.1)——最后胜利(49.1-49.10)
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一阶段
(一)战略防御阶段。
1、国军全面进攻
(1)时间:1946年6月
(2)进攻方向:中原等解放区
中原解放区位于武汉和九江以北的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的根据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日本投降前,人民军队积极发展根据地,缩小沦陷区,使中原解放区扩展到60余县,形成对战略要地武汉的包围态势。
蒋介石当时的兵力,包括陆军的正规军、非正规军,海军、空军、特种部队以及后方机关、军事院校,总数达四百三十万人;而中国共产党方面,只有六十一万人的正规军(野战军)、六十六万人的地方部队(军区、军分区、县属武装)和后方机关人员,总数一百二十七万人。双方兵力的对比是三点三七比一。
面对国共双方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几条基本的指导方针:
在军事方面,他强调两个要点:一是“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为了打好运动战,他指出:“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二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当着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他指出这种方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在蒋军武器加强的条件下,这是“我军必须特别强调的”。
在政治方面,他要求“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并为此规定了党在农村中、在城市中和在国民党军队中必须团结、争取、孤立的阶级、阶层和人员。
在精神上,为了使人们认清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的虚弱本质,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提出一个简单明了、使人一听就明白并能记住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毛泽东向正在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所说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老人家不愧是军事艺术方面的天才。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取得胜利。
(3)结果: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过渡】国民党一看,这一招不行。于是该改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
1、国军重点进攻
(1)时间:1947年
(2)进攻方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3)结果:被粉碎
【过渡】在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同时,解放军在东北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地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帷幕。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二个阶段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二)、共军战略反攻
那解放军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目标又是什么 请同学看资料回放回答这个问题。(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在这里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内线和外线分别是什么
内线:解放区外线:国统区
1、全国性反攻
(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潜力跃进大别山
(2)方向:中原地区
【问题探究】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
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拒有中原,则西逼武汉,南下南京,南扼长江)
确定反攻方向后,中共中央确定的战略进攻方针是:三军配合南进,东西两翼牵制。向国统区发动战略进攻。
三军:刘邓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陈谢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陈粟华东解放军主力。
他们作战任务应该是内线还是外线
外线作战:人民解放军将主力打到国统区,属进攻性质。
①刘伯承、邓小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鄂豫皖根据地;
②陈庚、谢富治率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③陈毅、粟裕率部进攻豫皖苏地区。
两翼:西北解放军、华东解放军一部。
内线作战: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收复失地,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①聂荣臻率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
②林彪、罗荣桓率东北解放军解放东北广大地区,迫敌退守长春、沈阳等孤立城市;
③彭德怀、贺龙率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
【过渡】经过一系列战略反攻之后,解放战争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和全国战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共中央经过研究,认为决战时刻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
当然如果这些战役认真讲起来的话,每一个战役都要讲一节课都讲不完。所我们在这里就只需要把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搞清楚就行了,现在我们就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看哈。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战役。
时间
地点
人物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东北地区
廖耀湘、陈明仁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淮海地区
黄维、杜聿明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地区
傅作义
(1)辽沈战役:
时间:1948.9——1948.11
地点:东北地区
(4)淮海战役:
时间:1948.11——1949.1
地点:淮海地区
人物:黄维黄柏涛杜聿明
意义: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结果:取得胜利
(5)
平津战役
时间:1948.11——1949.1
地点:平津地区
人物:傅作义
【问题探究】三大战役为何首选东北作为战役的开始
①可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收缩企图,实现关门打狗;
②使东北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
③可利用东北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2)意义:空前的决战,国民党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
3、北平谈判:
【过渡】在最终胜利之前,还有一个插曲,也就是北平谈判。
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老人家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是为了减轻人民的痛苦,尽快实现和平,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谈判条件。1949.4.1国共双方在北平又坐回谈判桌进行和谈,结果又怎么样呢
破裂,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拒签时间是4.20。4.21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分东、中、西三路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基本没遇上多少抵抗,4.23天后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1)时间:1949年4月
(2)背景:三大战役即将结束,国民党败局已定。(在三大战役打击下的蒋,又面临内部压力,为挽救败局,又玩弄“和平”手法,1949元旦发表求和声明,真正意图是:与共产党想守江谋和、划江而治,赢得喘息时间,再卷土重来。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毛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但是为尽快结束战争,毛也提了八项谈判条件(简单内容)。经过谈判,双方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蒋“和平”阴谋玩弄不下去,不得不“引退”。
(3)结果:和谈破裂(3)
【过渡】4.21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合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4、渡江战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时间:4月21日——4月23日
(6)过程: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分东、中、西三路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基本没遇上多少抵抗,2天后占领南京卫戍部队弃城而逃,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结果:南京解放,国名政府统治结束,也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国内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意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胜利经验: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946.6---1949.4,不到三年取胜,不光国民党没有想到,就连共产党方面也没想到,胜利来的这么早这么好,可以说当时的人们都是始料不及的。如果去探究原因的话,大致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国民党方面: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美援断绝、蒋桂分裂[看到蒋在政治上失了民心,在军事上一败涂地,美国对蒋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欲以李宗仁的桂系取代蒋系,支撑危局,维持美在华利益,美国的动向鼓舞了桂系。白崇禧发难,蒋介石被迫下野,蒋桂矛盾表面化。这也加剧了国民党的失败]
共产党方面:
⑴中共领导(核心)
⑵理论指导(灵魂)
⑶群众支持(基础)
⑷革命军队(中坚)
⑸统一战线(保障)
⑹革命道路(方向)
【过渡】这一单元到此已经学完。想爱你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这个过程。……
问:为什么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农民阶级本身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已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失败证明了;中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故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
学思之窗: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等任务,支援战争。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1)①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②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③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④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作战,基本解放全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学习延伸:
联系现实讨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有什么深远意义
提示:(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历史上:“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史上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求偶中的危险。
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共55张PPT)
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浪潮
第17课解放战争
渡江,大别山,双堆集图片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双堆集淮海战役纪念碑
六安烈士林园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
vs
第一回政治的较量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
……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本期嘉宾:蒋介石
毛泽东
材料一、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
读者来信
全国人民: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材料二: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
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国民党:拖延时间,为内战作准备
策略:假和平,真内战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材料三: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成立一个联合政府,
建立真正的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中共的主张: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材料四:(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实行“扶蒋反共”政策,维护其在华利益。
美国的主张: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美
国——
蒋介石——
共产党——
中国人民——
扶蒋反共
假和平,真内战,坚持独裁内战
争取和平民主,揭露阴谋,准备武装斗争
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中日民族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
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民主与专制独裁
2、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中共为争取民主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有利于人民的成果
谈判地点
重庆桂园
内容:
A、签署
《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
未达成协议:
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B、1946年
重庆政协会议
1946年,周恩来在重庆召开的政协会议上讲话
结果:
第二回合军事较量
本期嘉宾:高一(8)战略家团队
430
︰
127
=?
飞机十坦克十大炮十美元︰步枪十手榴弹十小米十0
=?
中华民国政府︰延安边区政府=
?
蒋介石十杜鲁门︰毛泽东十0
=?
内战爆发初期
蒋介石给不喜数学的毛泽东出了一道难解的数学题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
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图1)
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1946年6月)
根据双方力量对比和时间判断战争所处的战略阶段
二、内战爆发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根据下列图表,探究中共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表现
1946年8月6日
延安
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
“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
”
1、战略防御
(1)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粉碎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70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
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陕
北
山
东
几个月后,重点
进攻被粉碎
解放战争防御阶段
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全面进攻被粉碎
(1946.6-1947.6)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军队
总
机动
兵力
后方
士气
兵力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
军队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不足
大为改善
略占
优势
巩固
危机四伏
高昂
低落
装备
这张表格和战争初期的表格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使人民解放军作出了怎样的决策
战略反攻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毛泽东“如不主动打出去,敌人吃我们的小米,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时有发生,只有打出去,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国统区
解放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内线又指什么?
大
别
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6)
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
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的顺序?
辽沈战役示意图
1948年9月---11月
歼敌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55万余人
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灭和改编敌52万余人
平津战役示意图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歼敌55.5万
歼敌47万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三大战役后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1949年4月1日
北平
以张治中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飞抵北平。来到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时,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
“欢迎真和平,
反对假和平”。
六国饭店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团是为真和平而来吗?
中共的态度怎样?
最终结果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南京国民政府北平和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
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1949年4月1日在北平举行的国共和平谈判会场,
周恩来正在讲话
1945年4月15日,
国共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5年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日
渡江战役打响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
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上的日历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
民国三十八年四月23日。
国民政府覆灭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第三回合经济上的较量
政府财政报告
国民政府拉壮丁的告示
翻身农民积极参军,支援解放战争
自1946年至1948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200多万人参军。山东有约580多万人,冀中有480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的农民。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解放区农民为何有如此高的积极性?
淮海战役中每日支前的民工达543万人。陈毅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解放全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本章回顾
侵略史:1840
19世纪末
1937
鸦片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
战争
八国侵华
1840
19世纪末
1919
1921
1949
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
五四
中共
新民主主义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运动
成立
革命胜利
抗争史:
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农民阶级)(民族资
(无产阶级)
产阶级)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近百年屈辱史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3)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回顾历史
放眼寰球
总结经验
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