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型:
综合课
设计:
审核:
审批:政史地教研组
班级: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课题:新中国的外交
第
1
课时
累计
2
课时
学习过程(定向导学:学案引导,“五步三查”
)
流程及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和方法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三查”学习法,逐步适应“高效课堂”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自己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二、【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万隆会议。三、【学习方法】“五步三查”学教模式。(独学+对群学+组内小展示+班级大展示+达标测评和整理学案)四、【学习过程】(课前分发导学案)独学部分:(请同学们以学案为导向,以课本内容为辅助,自己独立完成下列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最初提出的原因:是为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提出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4、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提示: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过程中,不论其国家强弱、民族的大小、社会制度的差异,都一视同仁.)
(二)万隆会议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之间应本着“
求同存异”的方针。(提示:“求同”和“存异”各指什么?)4、影响: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
年10月的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四)中美建交
1、中美建交的原因(必要性):(在小组合作展示时重点强调,出发点是国情和国家利益)2、经过(1)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步入正常化轨道。(3)1978
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4)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提示:请学生阅读教材99页下面小子内容,知道“八 一七”,明确中美建交后的关系是正常的,友好的。) 第一次学情调查:(请各小组长对本组成员独学情况检查统计,将问题反馈给老师,并进行组内对群学解决问题。)展示部分:(教师给各小组分配任务,先进行组内展示,在进行班级大展示。)展示内容的设置原则:1.在独学和对群学之后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2.本节课的重点。展示的题目:1、课后小议论: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答:(1)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2)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越来越多。(3)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4)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尊重。2、看材料答题:中国方面:中国当时对外既高呼反帝(主要指美国)又突出反修(主要指苏联),客观上树敌过多,事实上力不胜任。加之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动荡,外交工作多受牵制,因而需要调整外交战略。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方面: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国既同苏联激烈争霸,又陷于越南战争的泥坑,力不从心,急于摆脱困境,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借助中国的力量牵制苏联。
请你概括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中美建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答: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3、课后思考题: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答: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原因是:美国想通过台湾牵制中国,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利益。4、列举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答:(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3)1972年9月中日建交;(4)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二次学情调查:(在学生进行班级大展示之前进行,主要了解学生的备展情况,保证班级大展示的效果。)学案整理达标测评:(当堂完成)第三次学情调查:(通过对学案和测评题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反馈,进行二次学习)【学后反思】
“高效课堂”下的“独学”环节必须坚持“独立,安静”的原则。在“独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号。3.“独学”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同学不要影响他人可以先预习下部分内容。“对群学”时组内结对,对子交流问题,交换导学案互查。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内群学,小组长作好问题记录并反馈。“对群学”阶段最好全体站立进行学习。展示阶段要求:展示的原则:成果的展示;问题的展示;互动性的展示;生成性的展示。展示内容的设置: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易错点和易混点;不仅要有答案还要有讲解。3.学生展示结束时,教师的点评要跟上,适时的点拨和追问。(共17张PPT)
这是一个“世纪之笑”,这一笑笑出了中国人的骨气,笑出了中国人的豪迈,这一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这笑声响彻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会场上,久久不息。
他是谁?他为何而笑?
新中国的外交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三查”学习法,逐步适应“高效课堂”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培养自己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中美建交
【学习流程】
第一步:独学,时间:10分钟。要求:按照导学案提示,独立,安静的学习。
第一步:对群学,时间:2分钟。要求:对独学内容相互学习。积极,热烈的对话。
知识框架
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20世纪50年代
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公认的国
际关系准则。
出席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4月
人物:周恩来等
方针:“求同存异”
影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人物:乔冠华等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
背景:美国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政府做出积极回应。
过程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2.美国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3.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4.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意义: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点石成金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2.“求同存异”:“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3.易混点:中美关系进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同”:我们共同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发展和世界和平
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
进入正常化的轨道: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的发表)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步和第四步:展示,时间:20分钟。要求:组内先对分配的任务进行展示(准备),组内选出一名代表参与班级展示。
展示题目
1、课后小议论: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请你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两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课本97页第一段文字概括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说中美建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3、课后思考题: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4、列举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示范展示
展示倒计时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赢得世界的尊重
亚非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课后小议论
第五步:整理学案和达标测评
课后思考
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在中美建交以及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中美从对抗到和解给我们什么启示?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
只有永远的利益。
问题:台湾问题
原因: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关乎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对美国来说,通过台湾可以牵制中国,争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旧中国时代的外交
情感的升华
新中国时期的外交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你有什么感想?
说明了什么?
弱国无外交
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今世界的主题
我梦想世界和平,因为我相信和平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在和平的世界里,花儿是香的,草儿是绿的,天空是蓝的,阳光是温柔的,星星是美丽的,黑夜是寂静的,人儿是可爱的。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和平鸽重新飞在蔚蓝的天空,我仿佛听到世界在说:
我爱和平,不要战争!
向正在云南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