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设疑,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欣赏名画、历史小短剧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中凸现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正地认识商业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懂得“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帮助学生树立“诚实经营,信誉为本”经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难点: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 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是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还是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去探究商业、城市发展、繁荣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历代统治者因对商业不同的态度而产生的不同后果。
【讲述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归纳课本从哪几个方面描述了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导与练的知识梳理,大致可以归纳出商人的活动、城市和市的发展、商路和政府对商业的政策等几个方面。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就出现了。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1)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1)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2)商业的艰难发展
“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阅读P12【学思之窗】,思考: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5、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业要繁荣,政府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2)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6、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1)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2)发展:
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出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和城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进行物物交换的场所,与今天的农贸市场或农村集市很相近。这种市不具备城市的基本形态,《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城是以防守为基本功能,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城市则不然,它必须有集中的居民和固定的市场,二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城市。
本目内容上主要提出两个思路,一是以北宋为分水岭,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二是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2)宋:
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网络中,镇居于市场层级的第二级。居于镇之上的区域中心市场是府、州、县城,镇宛若卫星城镇环绕周围,并通过府、州、县城将经济触角向外伸展。居于镇之下的则是圩、集、场、店等广大的农村初级市场,它们为市镇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养分和宽阔的市场空间。反过来,镇扮演着沟通城乡关系的重要角色。这种沟通上下级市场的角色定位,毫无疑问刺激了镇自身的经济发展,使原本开放的市镇更加开放,亦使得镇作为区域经济第二级中心市场的地位不可取代。到南宋时,各地镇市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特征。镇既是农村中心市场,也是联结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主要纽带。而且,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地。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既是个国家进行贸易。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5)明清: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原因:海禁、闭关锁国
海禁:中国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始于明初,直至明末,未曾撤销。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它阻碍了中国与邻近国家的商品交流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十三行”;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2、政府对商业的政策
(1)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的特点:
①官府控制
②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③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②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③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小结:
(知识框架“发展阶段”中,原始社会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表现书本并未提及,但为了历史线索的连贯性,稍作补充。)
【本课小结】
本课主要探讨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共67张PPT)
高中历史必修②
第一单元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国语·晋语》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国语·晋语》
商周时期工商阶级的职业世袭,其身份、
居住区、经营商品的种类甚至服务对象都受到
官府的严格管制。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⑶秦汉以来: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⑶秦汉以来: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发展艰难。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⑶秦汉以来:
⑷隋唐时期: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发展艰难。
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
⑴“商人”的来历:
⑵春秋战国时期:
⑶秦汉以来:
⑷隋唐时期:
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发展艰难。
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
发展起来;出现柜坊、飞钱
末事(商业活动)不禁,……
而游食
者众,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
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
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柜坊:
柜坊是由邸店衍生出来的,在唐玄宗开元
初年(公元713年)已出现。柜坊帮客商保管金银
财物,收取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
支票)或信物提取。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
贷,是银行的雏形。
飞钱:
飞钱出现于唐宪宗时期。商人先到官方开具
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数目,之后持
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
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不介入流通,不
行使货币职能。
意义:
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方便了商人的
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⑴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⑴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⑵表现: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⑴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⑵表现:
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
⑴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⑵表现:
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元:大都成为国际商业大都会
川蜀地区商业交易
极为繁盛,但政府强制
推行笨重的铁钱,“小
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
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
难以携持。”
元代纸币不立期限,
不限年月,永久通用;不
限地域,通行全国。在元
朝最强盛的时候,辽阔疆
域内纸币通行无阻。元朝
制订了世界上最早、最完
备的纸币制度,纸币用途
广泛,并有政府各种规定
作为保障;纸币发行权专
属于中央政府,由中央统
一规定发行和管理制度。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⑵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⑵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⑵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⑵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货币作用增大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和问题
⑴问题:统治者征收重税,压制政策
⑵发展: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进入市场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货币作用增大
“商帮”出现:徽商、晋商
徽商主要经商路线图
晋
商
主
要
经
商
路
线
图
商帮
资本
原始积累
经营
范围
活动
范围
徽商
经营
盐业
致富
茶叶、
木材、
粮食等行业
典当,
遍及全国和海内外
晋商
经营
盐业
致富
食盐、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
票号,全国各地,并走出国
门
徽商与晋商的比较
徽商代表: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
清徽州绩溪人,字雪岩。初在
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
幕,为清军筹运饷械,曾协助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后主
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清军筹
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他在各省
设立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
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
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
晋商雷履泰经营的票号:日升昌
清代钱庄的票
1.市的变迁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严格限制时间、地点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严格限制时间、地点
⑵宋: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严格限制时间、地点
⑵宋: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无限制;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严格限制时间、地点
⑵宋: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无限制;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1.市的变迁
⑴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严格限制时间、地点
⑵宋: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无限制;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北朝《木兰辞》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⑵扬州、成都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⑵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⑴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⑵扬州、成都
特点:商业中心
原因:丝绸之路、大运河、经济重心南移
1.丝绸之路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代: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
两宋:中国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2.朝贡贸易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2.朝贡贸易
3.闭关锁国
清
初
十
三
行
3.闭关锁国
清
初
十
三
行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产生
大商人
商帮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产生
大商人
商帮
都市逐渐繁荣,但经济职能不强。
繁华
工商业
市镇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产生
大商人
商帮
都市逐渐繁荣,但经济职能不强。
繁华
工商业
市镇
国内商路
丝绸之路
海路为主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产生
大商人
商帮
都市逐渐繁荣,但经济职能不强。
繁华
工商业
市镇
国内商路
丝绸之路
海路为主
工商食官
重农抑商
抑商
锁国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原始商业产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发展缓慢
隋唐
宋元
明清
线索梳理:
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产生
大商人
商帮
都市逐渐繁荣,但经济职能不强。
繁华
工商业
市镇
国内商路
丝绸之路
海路为主
工商食官
重农抑商
抑商
锁国
商人
城市和市
商路
政策
兴
起
发
展
繁
荣
新
阶
段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4.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