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案+课件(35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质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案+课件(35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2 18:35:22

文档简介

第10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作为高中一轮复习,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影响等内容已为学生所掌握,在此无须赘述。本课借助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关注历史事件(鸦片战争)中当事人内心动态的变化对当时事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神入历史,达到还原“历史现场”的功效。
2、通过心态史学解读历史事件,拓宽学生视野,有效规避常规教学中的程序化、教条化的机械思维的陷阱(如看待历史事件多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层次入手),增加历史课堂的鲜活性,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提升学生认识、解释、评价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探寻历史人物的内心动态变化,立足于当时人当时事的“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真正体会到“理解之同情,同情之理解”的真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活动,最终达到认识社会变迁的规律,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作为战争的另一方,英国人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心态史学简介:心态史学又叫心理史学,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交叉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重视历史人物的欲望、动机等心理动态,挖掘人们内心的心理、精神变化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
【讲授】一、叩门而来(战前双方心态了解:)
伊丽莎白时期
1583年、1596年
纽伯里、伍德

夭折
詹姆士时期
1610年、1613年
不详

夭折
乔治三世
1787年
凯茨卡特
夭折
乔治三世
1793年
马戛尔尼
失败
乔治三世
1816年
阿美士德
失败
问题1:英国为何而来,中国为何拒绝此要求
【材料】英国人了解的中国: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运河而去京城的日子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
富饶繁荣的证明,
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英使马嘎尔尼说: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能干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

——(法)阿兰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材料】中国人了解的英国: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上道光帝奏疏
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问题2:对于彼此的认识,中英双方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差异
【讲授】二、敲门之举——鸦片走私贸易
中英双方的认识:
【材料】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材料】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英)蒙哥马利 马丁
关于虎门销烟的认识:
【材料】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


——林则徐
【材料】(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以后)英国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商会立即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 ——《英国外交蓝皮书》
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

——英国纺织制造商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
★问题3: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是吗
三、破门而入——鸦片战争
【材料】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在珠江建立封锁”,“
“有效的打击应该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和黄河口”
——英国外相巴麦尊给海军部公函
【材料】战争爆发后,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缝可乘,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继续北上,一度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必修一课本51页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四、门破以后——战争影响

【材料】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材料】鸦片战争后,(大臣)祁贡因仿造火轮船,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这可一下子触动了道光帝的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

——茅海健《天朝的崩溃》
【材料】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至于协定关税,也觉得是省事的办法,一劳永逸,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4:当时的中国人对于这些条款,哪条最痛心,哪条不以为然,哪条洋洋得意
五、思维拓展
【材料】:
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恩格斯明确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论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共35张PPT)




——
心态史学视野下的中英关系
心态史学又叫心理史学,
是“由历史学和心理学交叉结合而形成
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运用心理分析手段
考察历史人物精神状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活动的一种认识方式,通过重视历史人物的欲望、动机等心理动态,挖掘人们内心的心理、精神变化对历史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
——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

叩门而来
伊丽莎白时期
1583年、1596年
纽伯里、伍德
夭折
詹姆士时期
1610年、1613年
不详
夭折
乔治三世
1787年
凯茨卡特
夭折
乔治三世
1793年
马戛尔尼
失败
乔治三世
1816年
阿美士德
失败
伊丽莎白女王致信中国皇帝:
吾人以为,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
乔治三世致信中国皇帝:
1.改善广州的贸易,破除种种限制;
2.英国只想通商,没有领土野心.
——瞿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问题1、结合当时中国的经济情况,中国为何拒绝此请求?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
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
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
——乾隆致乔治三世敕谕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运河而
去京城的日子里,没有看到任何
人民丰衣足食、
富饶繁荣的证
明,
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
的景象。
……
“他们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英国人了解的中国
英使马嘎尔尼说: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能干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
——(法)阿兰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当然开始流血之前,我们可以建议与中国进行谈判。但我很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对这个民族专制统治的阶级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是要使用武力炫耀。
——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英国为何扬言武力炫耀?
[
中国人不了解的英国:
中国人不了解的英国: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逐渐
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人不了解的英国:
中国人了解的英国:
彼虽畜类,亦具人形。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一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伏。
——牛鉴(两江总督)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上道光帝奏疏
问题2:
对于彼此的认识,中英双方为何产生
如此大的差异?
贵华夏
贱夷狄
思想上:“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
《论语》云:“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
《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年度
英国输华
中国输英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9972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敲门之举
4000
12576
20331
35445
40200
50—100公斤
7889

吸毒人数:200万/35年
掠夺白银:3—4亿两/40年
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
不是吗,“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英)蒙哥马利 马丁
双方各做了一件自己看来正当,但对方不理解的事情。
1834年英国私商策动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官方关系替代了民间关系。
1839年清朝林则徐虎门销烟,解决国内白银外流的危机。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
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林则徐领导虎门硝烟以后)英国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商会立即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
——《英国外交蓝皮书》
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
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
——英国纺织制造商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
问题3: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这场战争,是吗?
如果当时有一宗能代替鸦片的有效商品,例如蔗糖浆或者大米,这种冲突就可
能要称为蔗糖战争或大米战争,唯一不同处是时间早晚而已。
——(美)张馨保《林钦差与鸦片战争》
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
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人
闻讯
,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人教版必修一课本第50页

破门而入
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在珠江建立封锁”,“
“有效的打击应该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和黄河口”
——英国外相巴麦尊给海军部公函
战争爆发后,广东防御严密,英军无缝可乘,
就沿海北犯,进攻厦门,继续北上,一度攻占
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必修一课本51页
1、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840.10—1841.1
广东—厦门—定海—大沽口
(2)第二阶段
1941.1-1842.8
广州—厦门—镇海—镇江—南京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2、战争条约:
《南京条约》1842.8
割地(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3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赁)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44
(十二年后修约)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矛盾
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便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
3、影响
鸦片战争后,(大臣)祁贡因仿造火轮船,提议
从澳门雇觅“夷匠”。这可一下子触动了道光帝的
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
“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
——茅海健《天朝的崩溃》
当《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
英国商人梦想,“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要一个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不应求了”


门破之后
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问题4:当时的中国人对于这些条款,哪条最痛心,哪条不以为然,哪条洋洋得意?
(从当时的中国人视角出发谈,讲出你的依据。)
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了,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至于协定关税,也觉得是省事的办法,一劳永逸,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些。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纵观这段中英交往这段历史,我们发现:
英国:
破门
叩门
抵制
拒绝
中国:
抵抗
求和
敲门
偶然性与必然性在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作用
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客观性。恩格斯明确
指出:一种社会活动,一系列社会过程,愈是越出人们的
自觉的控制,愈是越出他们支配的范围,愈是显得受纯粹
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愈是以自然的必
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并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原因或结果),
选择一个角度,论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书目:
1、茅海健《天朝的崩溃》
2、(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3、(日)佐佐木正哉《鸦片战争の研究》
4、瞿巍《另一只眼看鸦片战争》
5、胡滨译《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
6、彭卫:《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9、(法)阿兰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
10、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参考文献:
1、李冠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交涉中观念的差异》
2、赵健伟:《谎言下的鸦片战争》
3、袁刚,孙坤明:《史实与假想的紧张》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张元先生
历史学科素养:
时空观念、证据意识、思维特征、
历史价值、历史推理
新授课

复习课:
(认知生成)(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