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2 21:06:27

文档简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行文平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3.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4.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考核要求]
  
1.领会: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与简单应用: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3.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典型事例。
  
4.领会: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练习]
  一、填空题
  
1.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仁者见仁,_________。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新月社
  
b.未名社
  
c.创造社
  
d.文学研究会
  
11.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1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13.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顺生论》
  
c.《文言与白话》
  
d.《谈文论语集》
  三、解词题
  
14.高文典册
  
15.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16.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8.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9.己欲立而立人,己于达而达人
  
20.著作等身
  
21足以沾溉后人的。
  
22.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
  
23.不即不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
  
24.余然之
  四、简答题
  
25.本文是记人散文,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
  
26.作者写叶先生语文方面的主张,对刻画叶先生的形象有何好处?
  
27.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
  
28.试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29.叶先生写话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五、阅读分析题
  
30.阅读本文第五段(文革的大风景--越少了),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段反映了叶先生什么品德?
  
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本段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共17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主要著述:
人称“杂家”。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主编及参编的著作有《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三册)、《古代散文选》(三册)及中学通用语文教材等。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 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文本分析
本文从结构层次上看,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人物性格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叶先生的语文主张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写话的文章具有如下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这不但是叶圣陶先生的主张,也是张中行先生本文的特点。
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作了分析。
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是: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
主张的核心:“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写作特点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写作特点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写作特点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共23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1.
张中行
张中行,1909年生,河北香河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建国后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
1.
张中行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2.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著名教育家.早期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自由阅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思考
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3.
文本分析
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从“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至“努力争取不愧于屋漏”):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以上说待人厚”至“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11最后一个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3.
文本分析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1)待人厚。
体现叶先生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过人之处。
(2)律己严。
通过叶先生有关自己无法当面指摘他人短处的一次发言,表现其“使人自重”的“德的力量”。
4.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4.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写话的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其实就是“话”。此外,还特别重视“简洁”。
4.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张中行在文章回答了为什么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而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是: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所以,叶先生“写话”主张的本质是坚决反对这种文风。
4.
“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主张的核心
“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5.
写作的特点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感情表达方面。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
三是其文风。
一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与其感情深厚的作者,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他是把这感情过滤了,或者可以说是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
二在人物刻画方面。本文主旨是记人。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
三是其文风。本文堪称实践叶先生语文主张的一个范例。其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
但因作者并非空泛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的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
——叶圣陶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6.
思考与讨论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分析
2.
你喜欢张中行的这种文风吗?你觉得文学创作的文采华美与这种平易的文风孰优孰劣?
3.
请指出蕴含着张中行深刻情感的细节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