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作者四个“说不出”的研讨把握“说不出”的原因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平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2、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把握作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北平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说不出”原因及内涵。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质疑导入,引出重点问题:四个“说不出”的原因及内涵究竟是什么?
(一)学生初读圈画出四个“说不出”的所在,关注“说不出”表述的异同。
提问:文中作者说自己“真爱北平”,但却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并在文中四次出现“说不出”,请自由朗读第二、第三段,并将这四次“说不出”所在的句子圈画下来,思考“说不出”的内容是否相同?
学生在自读、圈画、思考的基础上自主交流发言。
预设:
1、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2、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3、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4、可是我说不出来!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质疑,关注学生阅读障碍,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圈画、思考“说不出”内容是否相同,明确研读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二)研读作者“说不出”的原因及内涵
提问:“说不出”的到底是什么,四次都相同吗?
提示追问:根据第一、二处的说不出,从字面意思上看,作者说不出的是什么?
预设:第一处说不出的是“爱北平”;第二处说不出的是“爱北平,怎样爱”;根据一、二处可以明确,作者“说不出”的是“爱北平,怎样爱”。
提示追问:那么第三处作者说不出的又是什么?
提示追问:“这”就是说不出的内容,那么“这”指代的是什么呢?
预设:学生很可能会找到前面的句子“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重点关注:“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积凑”、“每一……每一”)
追问:如果让你在这句话前面加一个关联词,在“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前加个关联词,你会加什么?
预设:“因为……所以……”也就是说,前面的是作者说不出的原因。
追问:如果这指代的是原因的话,这句话变成“原因只有说不出而已”,可是前面明明原因已经说清楚了,所以这里的“这”指代的一定不是前面的句子,那是指代什么呢?
预设:因为有这样的原因,所以对北平的爱究竟该怎样表达,作者还是说不出。
追问:这里的“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不是毫不在乎,而是对自己的宽慰,这种宽慰表现出的恰恰是无奈和遗憾。
追问:既然第二段已经把说不出“对北平的爱究竟该怎样表达”和作者说不出的“原因”,为什么作者还要在第三段说“可是我说不出来!”?
预设:表达作者虽然说不出但是还是欲罢不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强调,反复地说不出,恰恰表明作者对北平爱得真挚和深沉。
(设计意图:在对四个“说不出”的梳理及细致的分析中理清前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说不出”缘由及内涵,细致体会、感受作者含蓄表达的对北平的真挚而深沉的爱。)
二、品味一至三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提问: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明白了作者不是说不出对北平的爱,而是说不出“爱北平,怎样爱”?你觉得作者对北平的爱表达了吗?他是怎样表达对北平的爱的?
预设:
1、“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明确: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把爱北平和爱母亲做类比,表现对北平的爱的真挚、强烈而又深沉含蓄。(重点品味“微微笑”、“欲落泪”两词语,体会作者在凝练的语言中所表达的细腻的情感。)
2、“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明确:作者运用类比和用典的手法,表达出对北平的爱的强烈和深沉。(重点品味“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啼”)
3、“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明确:运用类比的手法,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但就是难以用言语直接表达。
4、“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强调北平这座古城对我的影响是深入骨髓、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
5、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明确: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北平的爱是专一的,偏执的。(因为“爱北平”所以就不能爱上海和天津,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但“情”是可以“悖”理的。)
(设计意图:在前面对“说不出”的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细读课文,抓住关键的、疑难的“词、句”作品味、鉴赏,把握作者“说”的方法和“说”的内容,准确体会、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结合学生对后半部分的质疑,组织学生继续对重点词、句作品味、鉴赏。
预设:
1、第4段中的“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明确:写出了作者儿时北平给予他的美好的印象与感受——美妙的景致、有趣的生活、安适的内心感受。(重点品味:“摸着”、景物描写、“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2、第6段中的细节描写:“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上……诗似的美丽”、“北平的水果与美国橘子的对比”等。
明确:写出了作者对北平这些日常自然生活的热爱,这些事物都是和作者的心血粘连在一起,特别是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偏爱”。
3、第7段“像我这样的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明确:强调我的所谓的“享受”是一个贫寒的北平人的独特感受,只是北平所能给予的,由此表达了对北平的真挚的爱和由衷的感激之情。
4、细细品读全文最后句子,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本句的作用。
明确:表达的情感是强烈的“担忧”、不安;作用:篇末点题;照应标题。
(重点品味:“不再说了吧”、“要落泪”、“真想念北平呀!”)
(以上句子不求在课上全部涉及,主要视学生质疑反馈情况择其一二。)
四、课后作业:
1、对作者的四次“说不出”写一段赏析文字。
2、“想北平”能否改为“爱北平”?为什么?
板书设计:
想
说不出什么(对北平的爱究竟怎样表达)
北
类比、用典、对比
说出了什么(强烈、含蓄、深沉、偏爱)
平
--课堂实录--
师:走在路上的时候,想了一个特别好的开场白,想想我就醉了,但是,今天这么多人一紧张全忘了。用老舍先生的话说是“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老舍先生说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看了大家的课前预习作业,我觉得英雄所见略同,看来“说不出”这三个字今天是绕不过去了。这个问题质疑的有二十三位生,当然还有其他问题,我稍微梳理了一下,梳理了三个,当然我们今天能解决多少看我们大家的情况啦。
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要讨论就是“说不出什么?又说出了什么呢”?我们先走进,一起自由朗读第二和第三段,将这四次说不出所在的句子圈画下来、思考“说不出”的是什么?
师:有的生已经读完了,看是不是这四句话?(展示PPT)
我们一起把这四句话读一下,可是,预备起:1、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句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2、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3、这只有说不出而已。4、可是我说不出来!说不出的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第一个好不好?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你觉得: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句里面这个说不出的是什么呢?有的话,直接拿话筒说。
生:“这个”。
师:这个,这个爱是什么爱啊?
生:对北平的爱。
师:还不完整,
生:对北平的真爱
师:这个爱是怎么样的爱?
生:真爱。
师:那你说,他从这里面说出了什么呢?关键要抓哪个字。
生:真。
师:真什么意思,真什么意思?你能想出几个意思?
生:假的反义词。
师:假的反义词,不是假的,而且非常的真,对不对?他是在表达对北平爱的什么?
生:程度。
师:这样,第一次说不出我们明确了,说不出是:真爱北平。那第二次呢,按照这个思路,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这个说没不出的是什么呢?你们说什么?
生:怎样爱?
师:补充完整,这篇文章写的是想母亲吗,爱的是什么呀?
生:北平。
师:这个爱,怎么样,我之爱北平,怎么样?近乎这个,那么我们说,怎样爱,又能体会出什么来呢?这个怎样爱什么意思
生:爱的方式怎么样表达。
师:对北平的这个爱是这个意思。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程度。
师:你怎么读出爱得程度呢 也就是说也有程度的意思在里面。那么接下来到到第三个 ,第三个可麻烦啦,但是方法已经有了。
生:这主要就是表达他对北平一种深爱以及对北平的一个思念之情。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这指的是往前推一句“每一个小世界中有一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师:也就是前面一段话,是吧?
生:对,就是出自前面一段话。
师:而且你这个是有依据的。一般我们说,指示代词要找它所指代的内容往前面找,你们觉得他俩谁说得对?第二个?我看你们的预习作业很多学生写了第一个。你们都错啦?咱们再到文章里读一读到底谁是对谁是错的呢。
(学生齐读)
师:读完之后有什么想法?认同哪个?还是第二个吗?这个句子很长,全是什么标点符号?逗号,那么在“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前面究竟说的是什么呢?你觉得“我去爱的北平一直到这之前”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思考在这之前加一个关联词?
生:我觉得是三层。第一层是我去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那块地方。然后我认为第二层到“这只有说不出而已”,我觉得应该是转折的关系。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前面明明已经说了很多很多的什么蜻蜓啊什么塔影,但是后面又说了一句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两个的意思是相反的,所以我认为是转折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他觉得是一个转折,好,咱们转折的话加个关键词吧“但是”,好,我们读一读好不好?从雨后什刹海。预备起。
生: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件小的事情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但是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师:但是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你看,他说不出,前面说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什么啊,一段历史,什么叫相粘合?然后,但是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你感觉还通吗 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的理解,你还通不通?那应该是什么比较合适呢?因为都怎么样啊,都粘合到一起了,所以怎么样啊?
师、生:说不出。
师:假如说这个“这”指代的是前面的原因的话,说这原因只有说不出而已,逻辑上通不通?前面原因说了没有吗?
生:说了
师:什么原因?因为他已经怎么样啊粘合到一起,融为一体了,他还说“说不出而已”,显然不通吧。说明这个“这”指代的不是前面的内容。
师:那么既然在这找不着,那还得往前找,好,继续往前走。前面一句又说的是什么呢?
生:“言语不能表达我的心情”,“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师:我们说后面这个“说不出”,为什么说不出,因为,因为“言语”怎么样?
生:不够表现
师:对啊,言语不够表达啊!但是他还是说出了一些东西。他说只有怎样才能揭露一些?只有独自微笑和落泪才能揭露在外面一些来。好,问题又来了,这微笑和落泪说出了作者怎能样的情感呢?往哪个句子读?他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在哪?前面,他怎么说的?我们一起来读:
生:“在我想做一件讨他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师:就这句话。只有这微笑了落泪才能揭露到外面,注意哪个词?
生:一些来。
师:咱们先看看这个微笑和落泪,体会的是什么?说出的是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先不说微笑和落泪,先说另外一个字“想”,在我想做一件,在我想到,如果把这个想去掉,情感是否一样?
生:我觉得他想的话,是指他想做,但是还没有,是没办法做,所以是对北平有一种思念在里面。
师:说的有道理没有?他只能想,因为他这个时候也不在什么呀?也不在北平,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就说,他这里写的是在我想做,我想他是说,当他在思考一件能够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当他思考这件事,思考能让她开心的事情本身也让作者自己开心,所以这就是爱到很深,有一种爱蕴藏在各个细节中的时候,才会这样。
师:好,“想”着的时候就已经这样动情,万一发生了会怎样呢?
生:更难过更高兴。
师:好,接下来你从独自微微的笑着和欲落泪你能体会出什么来?有没有?独自微微的笑着独自微笑着,一样吗?一样吗?独自微微的笑着独自微笑着,不一样在哪里?
生:微微的笑着是有点不经意间的想到了就笑了!
师:他用了一个词“不经意间”,什么叫不经意间啊?有没有提前设计?
生:很自然的笑
师:很自然的,说明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且这个微微的笑和微笑,微笑呈现出来的可能是一个结果,而微微的笑是什么呀,有一个过程。欲流泪,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啊!
生:深。
师:这只有说不出而已,那说明这指的是什么呢?
生:怎样爱?
师:在这三个说不出里面,说出了对北平那种真挚的深沉的,当然在表现这种深沉的时候,程度也非常的强烈。当然也说出了对北平的爱说不出的原因。但是到了后面,他又来了一句,可是我,怎么样?说不出来。
师:我们先看看他在第三段里面他说出的是什么?
生:我找的句子是第三行,他是在我的血里,然后呢,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我认为是上海好天津好北平也好,但是呢北平是他血里面的,所以北平就与上海和天津有了区分,而且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是这古城所赋予的,我认为,他讲出来的是北平是在他的血脉中的,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天生的东西。
师:天生好。这个天生特别好,而且他说了,从哪个字里可以看出是天生的。
生:血里。
师:不光血里,还有个,这是古城所赐给的,他有没有说是北平赐给的?
生:没有。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古城和北平不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觉得古城和北平不一样,就是说,后面也写了上海与天津,北平和天津的区别在于,北平是古城。
师:关键是哪个字?
生:古。
师:这个古,(指的)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所以你说的那个天生是非常好的。但是,你刚才说: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他一直在那说对北平的感情深,但是这里又是体现了北平怎样的爱呢?
生:专一。
师:能体会到专一吗? 假如你已经喜欢上一个人了,还再想喜欢其他人呢!?你看他说的多好啊,我不能爱上海和天津,有啥理由?没啥理由。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这种专一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爱。就是爱没有办法。这个地方找的很好,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映象都得自北平还有我的性格与脾气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可以看出他对北平也有感激之情。
师:恩,感激是吧。
生:他最初的那些对他人生影响很大的东西都来自北平。
师:你看,前面还有很多句子可以细细体会。
生D:我将永远也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然后感觉作者无法详尽的去赞美他,但是感觉自己用尽所有功力也无法详尽的表示出来。
师:什么功力?
生:文学功力,就感觉怎么夸他也不够。
师:怎么夸他也不够,但你读了一句话,一种像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又是什么样的爱呢?
生:很具体,很有共鸣。
师:很有共鸣。恩,还有什么。你说。
生:能感受到一种诗意。
师:他说诗意。
生:就是很大众。
师:大众…你们看音乐是用耳朵听的,图画呢?是用眼睛看的。
生:全方位的。
师:全方位的…。
生:音乐是用耳朵听的,图画是用眼睛看的。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感官所以我觉得是全方位的爱。一种有声有色。
师:这个词出来了,有声有色,能看能感。但是你说的,说不出来没法表达。是不是?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句子,哪句?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得提出北平的俊伟。这句话又体现出什么来呢?
生:从真愿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种很迫切的感觉,包括前面也能体现这一点,就是,包括前面大家讨论的:当他想做一件讨他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他微微的笑着。也是有一种很迫切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
师:其实前面也有,特别想说,但前面有个这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他想说,非常迫切的想说。还有没有这句话里面,哪个字?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
生:浸。
师:什么叫浸?完全。是不是放进去就拿出来了?
生:不是
生:透
师:他用了一个词“透”,浸透时间久,而且浸透在哪里?心血里。还有像杜鹃似的,用了什么在里面?知道这个典故吗?
生:……
师:杜鹃鸟啼叫的时候,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说有一个蜀地,看见国家灭亡了,而看见国家灭亡了却不能救,啼叫的时候把血都啼了出来。那你说这种情感又是那个词?深。还有什么?刚才我已经说到了,这种情感非常的强烈。那么也就是说,很多字句里面,作者都表达了这种真挚,深沉,专一,偏爱,强烈,虽然他一直强调说不出来,可是我说不出来,其实我现在能不能明确这个说不出其实还是什么?真爱北平,但是呢,怎么样啊说不出。
师:那么我们就要想了我们反复要去强调这个呢?注意不能再说强调了,因为我已经说了为什么反复强调他说不出呢?,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法,也可以。
师:当然我们说后面他还讲了很多内容,我们同学呢,也提出质疑,非常好,可以继续讨论下去,回去之后继续讨论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什么,而后面不就是一些枝枝节节的事物吗,不矛盾吗?还有,最后一段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而且这句话中间用了分号而不是逗号,感觉怪怪的,很值得去体会,这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
师:作业:对我们今天讲的这四次“说不出”写一段赏析文字,还有一个我们刚才说:一直说爱,那么能不能把这个想北平改为爱北平。感谢大家!
--课后反思--
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怎样解读文本才是语文教师的解读,这样引导学生,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这样引导学生思考,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思维的提升。这就是我这次在备课过程以及上课时最大的感受,应该说,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学生这样在课堂上静静的思考,也许有的问题学生似乎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能够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希望表达的欲望和内心思考的光芒。
从教十余年来,常感叹,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语文了?通过这次“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主题教研,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不禁思索: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做什么?
首先,语文老师必须细读文本。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语文老师,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一个语文老师不细读文本,自己不能深入文本,自己不能体会经典文本语言的精妙,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呢?应该说《想北平》教过好几遍了,这次教研,对我却是一次全新的阅读经历和解读经历。以前很少认真思考“在我想做一件让她老人家高兴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中“想”、“微微地笑”、“欲落泪”,这几个字竟然包含了作者这么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再比如,“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中的“这”指的究竟是什么,“只有……而已”又表达了作者这样的心情,这些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在市教研员范老师带着自己解读的过程中,我在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以前我怎么从来没有在意过。文字就在那里,我为何视而不见。或许这就是常年的浅阅读成为了习惯,只关注文本的显性问题,却对文本背后的隐性问题缺少关注或者说根本没有挖掘隐性问题的能力。
其次,让学生爱上语文。这是每个语文老师的梦想,之所以说梦想,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很多学生似乎都有这样的想法,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可究其原因,为什么学和不学一个样,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也许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我们太多的课堂要么停留在学生已知的层面,要么是给学生呈现一个“高深”的结果。而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我们却很少关注;如何在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冲突和思维的阶梯,我们却很少关注。课堂既不是浅思维的“热闹”,也不是无思维的“沉寂”,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渐激发他们思维的冲突,明确学生读懂了什么,深入挖掘学生读不懂什么以及读不懂的原因,在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次教研中,市教研室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深入思考,由于自己以前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过思考,所以最初在设计上依然是选点的感知,缺乏了关注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的链条,缺乏了如何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范老师的指导下,才逐渐明确了这个“浅”,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圈画“说不出”所在的句子,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思考说不出的是什么,抓住“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的“这”指的是什么,然后再思考这个“深”,即作者说出了什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思维的冲突和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因为学生参与了思考,而且问题可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自然会喜欢。
当然,在具体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自己对于课堂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快速抓住学生在回答中表现出的疑难点和模糊点,没有更好的加以深化和强化。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