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语言,理解“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语言,理解“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快速导入
????二、分板块展开教学环节
????第一板块:读一读,记一记
???(一)学生试读全文。(勾画生字难词)
???(二)积累词语
????1.难字注音
????躬亲(gōng)??拘泥(jū)(nì)??潴(zhū)??相度(xiàng)(duó )
????咨询(zī)(xún)胼胝(pián?)(?zhī)???好逸恶劳(hào?)(wù )
????2.积累词语
????躬亲:亲身;亲自去做。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拘泥:①固执,不知变通。②拘束;不自然。
????相度:观察和测量。
????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计利忘义: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公义)。
????远嫌避怨: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
???(三)教师范读全文。
???(四)学生朗读全文。
???第二板块:理一理,议一议
(一)明确体裁
学生思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几篇文章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见解和看法的一种文体。
(二)疏通第一段文意
学生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教师提示:疏通文意要紧扣关键词。
(三)?关于治水,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作者在本段话中提出的观点是:“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概括起来就是:“治水必躬亲。”
理清本段论证思路:(扣语言标志“既不可”?、“亦不可”、“是以”?分析。)
防止走两个极端——①“执一,泥于掌故”;②“妄意轻信人言”
(语言标志是:“既不可”?、“亦不可”)
↓
????分析原因:“四有”: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二非”: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相度)(咨询)
?????????????????????????????????↓
????提出观点:“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治水必躬亲)
(语言标志是:“是以”)
(四)疏通第二段文意
1.学生读后疏通文意
2.学生思考: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海瑞治河,躬亲事举。
3.学生进一步思考:海瑞是明朝的一位清官,这段文字除了写海瑞的清廉以外,重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述这个故事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论证方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重点是从海瑞 “躬亲治河”这个角度来概述故事的。用海瑞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的事实证明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这种论证方法叫做“举例论证”。
4.学生再思考:在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时,作者既正面概述海瑞的做法以外,还从反面假设了不这样做的后果。请问: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在议论文里,就叫做“对比论证”。
小结:本段文字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来论证作者观点:治水必躬亲。
第三板块:?比一比,品一品
1.学生再读全文
2.教师选择以下句子让学生分组读。
一、二组读:(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三、四组读: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21·cn·jy·com
思考:这两组句子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组句子的特点: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叫做“整句”。
第二组句子的特点: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叫做“散句”。
就全文看,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这种语言特色叫做““整散结合”。
表达效果:(学生读)
“整句”的表达效果: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深刻,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
?“散句”的表达效果:形式灵活多变,有错落之美。? ??“整散结合”的表达效果: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21教育网
第四板块:想一想,写一写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
?三、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
?②完成文后练习
?
?附:板书设计:
??????????????????????????????????治水必躬亲
???(一)????提出观点:治水必躬亲
防止走两个极端:二“不可”
?? ??分析原因:“四有”
“二非”
? ???提出观点:(治水必躬亲)
??(二)论证观点
以海瑞为例:躬亲清廉←→计利忘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以上安排将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治水必躬亲》教学反思
我本人有幸在学校执教了《治水必躬亲》》一课,现对此做一简要反思。
首先,对“教什么”问题的处理是合宜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积累语言,理解“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特色。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及学生学习实际,我将“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积累语言,理解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特色”作为两个教学重点。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应该说,我的以上考虑是合宜的。21cnjy.com
其次,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我也有一些思考。
为了厘清教学思路,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划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第一板块:读一读,记一记;第二板块:理一理,议一议;第三板块:?比一比,品一品;第四板块:想一想,写一写。其中,我将“第二板块‘理一理,议一议’”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加以强调。应该说,整个教学的思路是清晰的,教学中心的确立也是合理的。2·1·c·n·j·y
在具体教法上,我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
首先,强调了朗读。多年来,我在课堂上一直强调读书,这两年的学习中,这种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加强朗读对学生学习一定会有极大帮助。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近十次次朗读,在朗朗书声中,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对了停顿、节奏,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为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教学流程的顺畅推进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其次,强调了以有价值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考,以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读懂文本的教学思考。对学生而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语言理解上本来就有一定难度;本文同时又是一篇议论文,这种文体学生还未有更多接触,学习起来困难是比较多的。为了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牵引整节课的教学:21·世纪*教育网
1.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几篇文章有何不同?
2.关于治水,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海瑞是明朝的一位清官,第二段文字除了写海瑞的清廉以外,重点是从哪个角度来概述这个故事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5.在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时,作者既正面概述海瑞的做法以外,还从反面假设了不这样做的后果。请问:这是什么论证方法?www.21-cn-jy.com
6:老师呈现在屏幕上的两组句子各有什么特点?
这几个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扣住文本体式,有步骤、有层次地展开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收效明显。
再次,教学中能体现文本体式对教学的要求,上出文体特色。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扣住议论文文体特点,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习议论文的阅读方法,掌握议论文阅读的基本技能是我的追求。我在教学中也努力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带着学生“扣语言标志”剖析第一部分,我觉得处理得还不错。www-2-1-cnjy-com
整节课上下来,我自己感觉完成了教学预设。
课后听了八位老师的评课,我更是受益匪浅。综合起来,以下几个方面既是我课前纠结的地方,也是听了各位老师非常到位的评课后自己在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2-1-c-n-j-y
第一、将理解“整散结合”的语言表达特色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是否有必要?对教学重点的取舍,我还应该做仔细思考。有时候,在考虑教学时,如何在达成本节课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又能精简单节课教学的目标,使教学内容更集中、更深入,是我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教学容量的安排如何既照顾学生基础较差的学习实际,又能体现教学内容相应的密集度,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厚实,值得我思考。
第三、教学设计时,一些教学板块的设置应该更科学合理些,使教学思路更为顺畅,更为简洁。
第四、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的落实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即使学生基础差,也需特别注意。
以上,即为我执教《治水必躬亲》一课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