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读”和“写”是同一知识层面上的两种能力,“读”培养的是理解能力,“写”培养的是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二者的能力又往往不成正比,会“读”有一些理解能力,并不证明能“写”好,这就是语文教学中难以权衡的难点。怎样找到一个契合点来提高两种能力,我们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习是一个渐渐模仿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来促进学生写作。那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又承担起了学习写作的任务。更多时候,在教学中我们把二者割裂开来,先学习别人怎么写,我们也来试试这么写,但“读写结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简单的“双附庸”构建教学。怎样把“读”和“写”在阅读教学中,自然而然,适时择机,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此次教学设计的思考和尝试方向。
今天,我以《窗》这篇小小说为例,来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容易读懂,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了四次“读写结合”的训练,想把“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说的内容,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物的形象,给小说拟写一个副标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的概括能力。
2.通过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对小说进行缩写、扩写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主要信息和想象的写作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改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独特的写法,能要求进行写作训练。
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并学会表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导语:同学们看到《窗》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这就是泰格特用“窗”来作文章的标题的妙处,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窗”既是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又一语双关,既是病房的窗口,也是心灵的窗。
二、 走进小说(10分钟)
问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了让读者更直接地了解小说的内容,你能为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吗?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从“人物角度”、“故事情节角度”、“主题角度”等进行拟写。如:
人物:一个 的病人和一个 的病人
情节:由 到 的变化
主题:一个 的故事
明确: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近窗者:开朗热情、舍己为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远窗者:自私自利、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卑劣冷酷)、故事情节的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主题(通过对比――扬善贬恶 : 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三、赏析小说(20分钟)
问题1:小小说篇幅短小,惜墨如金,但文章中有许多细节和描写占了大量篇幅,我们尝试着来看一看这些地方,请你任选一处进行缩写,再对比读一读,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吗?
活动:学生尝试进行缩写,教师指导一些缩写的方法和原则。之后学生交流,并与原文对比,评价各自的优点。如:
☆ 第四段缩写成“这天,靠窗的病人又在讲着窗外所见到的一切。”行不行?
☆ 第五段缩写成“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好吗?
☆ 六段缩写成“不靠窗的病人是多么地想拥有窗边的床啊!”怎么样?
明确: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公园美景、心理活动,这些描写越生动、细致,我们就越能感受到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这些可以看成是蓄势。
问题2:与这种极力蓄势相反的是,文中有很多地方作者巧用留白,你能选一处发挥想象进行扩写吗 ?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处理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学生选一处进行扩写,教师引导和提示。如:
☆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明确:文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出乎意料的结局是小说结构的陡转,“光秃秃的一堵墙”给人无尽遐思,掩卷长叹。这就是小小说鲜明的结构特色。
四、学会表达(10分钟)
问题: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泰格特用小小说的文学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心灵,读完小说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能用几句话把小说改写成一首小诗吗?
活动:学生有感而发,改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之后,展示交流。如:
窗
如何让两个生命变得坚强
在窄窄的病房
于是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无论清晨和日落
那是一双渴求的眼睛
看到生命的影子
欲望的火焰燃烧着每一种活着的美好
然后悄悄传递给另一双同样渴求的眼睛
当嫉妒的毒液终于淹没了自私的灵魂
窗外等待他的
却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明确:一个简单的故事里总孕育着一个伟大的主题,同一主题却可以用多种文学样式来表达。
五、作业布置: 搜集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六、板书设计
窗(小小说)
窗――一语双关――故事线索――心灵之窗
关系融洽(开端) 近窗病人――心地善良、道德高尚
产生困扰(发展) 远窗病人――行为卑劣、灵魂丑陋
见死不救(高潮)未见美景(结局)
对比 —— 扬善贬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