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5 18:3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学生课前准备:
一、学生通过查书籍、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取查阅1938年祖国的状况,了解历史背景。
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搜集作者的著名诗作,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初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的情感。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提高学生诗歌朗诵技巧。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重点:
1.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
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板书“艾”字。
教师语:这个字读什么?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草字头,下面这一部分象什么?对,象叉号。我国一位现代诗人的笔名就以这个字为姓,他就是“艾青”。
课件展示艾青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他为什么要以此字为姓呢?这里有个小故事。
艾青在1933年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把“蒋”字的草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一个人,谁呢?蒋介石。他想起了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心中憎恨他,就在草字头下打了叉号。
“青”字,是因为他原名中的“澄”在家乡口音中与“青”谐音,于是“艾青”就成了他的笔名。
由此可见,艾青是一位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作《我爱这土地》。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作者“艾青”的“艾”字入手导入,介绍作者笔名的由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介绍了作者,又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为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调。
二、自由朗读
环节导入:诗歌如果不朗诵,就失去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赋予他生命。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准、读畅。
学生自由朗读。
点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
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学生做到读准、读畅,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为下一步赏析语言、理解形象、体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做准备。
三、了解背景
环节导入:同学们读的又准确又流畅,却丢掉了文末的写作时间。教材上为什么要特意标明写作时间呢?
提示学生关注写作背景,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1938年正处在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
设计意图:
学生自由朗读时很容易忽略写作时间,教师恰恰应该抓住这一点,自然过渡到“写作背景”的介绍上去。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学生才能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深入理解诗歌、体会情感。
四、品中读情
此环节导入:一首好的诗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读的准确流畅,更要追求读出感情。那就要求我们在声音强弱、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节奏把握等方面动脑筋,而这些朗读技巧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对诗歌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上。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背景,走进文本,边读边品,在品味中读出情感。
(一)自主合作学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
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是哪两句话?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板书“爱得深沉”)
请同学们用“我从
(词语、句子)中读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
”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并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2.学生边读边品,并作批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作点拨引导。
(二)交流展示
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补充,教师进行引导点拨。
预设以下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小鸟”象征什么?作者自己。
鸟的歌喉应该是清脆悦耳的,这里为什么用了“嘶哑”一词?
“嘶哑”表明这只鸟一直在歌唱,在拼尽全力的歌唱。作者面对国家灾难内心悲痛,个人也饱经苦难。
教师课件展示作者被捕入狱的经历:1932年初诗人回国,他看到了祖国山河的破碎,他听到了祖国在屈辱中的呻吟!他最初是用画笔投入战斗,却已“危害民国、颠覆政府”的罪名被捕。在铁窗下不能绘画,他就全力写诗。三年多的监狱生活,他写成了许多诗,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在监狱里写成的,这些诗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黑暗的现实。
总结:这只“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小鸟”是一只饱经苦难却不屈不挠、拼尽全力歌唱的“小鸟”。所以不可能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在身心都受到痛苦煎熬的情况下,作者还在奋力歌唱,可见对这片土地爱得多么深沉。那么哪几个词应该重读?“嘶哑、歌唱”。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后点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全班齐读。
2.“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暴风雨”指什么?指对祖国大地的践踏蹂躏的日本侵略者。自然界中的暴风雨来临时,会是怎样的情景?房屋倒塌、良田被毁、家破人亡……,这恰恰是日本侵略者践踏中国大地的真实写照。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祖国大地遭受践踏的悲痛。
(板书“痛得强烈”)
此句重读的词语应为“暴风雨、土地”。学生齐读。
3.“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1)学生能较容易的从“悲愤、激怒”中读出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
教师引导:“悲愤、激怒”的仅仅是作者吗?还有亿万万中国民众,他们心中的愤怒形成了“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引导学生注意“河流、风”两个形象的选择。
(2)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其他修饰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作者还用了那些词语去形容“河流、风”?
“永远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着”。
“汹涌”能不能换成“流淌”?“吹刮”能不能换成“吹拂”?
不能。“汹涌、吹刮”有力度,让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到愤怒以及愤怒中蕴含的力量。
“永远、无止息”能不能去掉?
不能。这两个词表明中国民众是不会屈服的,中国人民的意志是不会被摧垮的,他们会永远的抗争下去。
(3)抓住重读词语,朗读体会。
面对日寇的侵略,作者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愤怒还有不屈的抗争,可见作者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板书“不屈抗争”)
哪些词应该重读?“永远汹涌着、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风”。学生朗读体会。
4.“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胜利的希望。虽然是来自林间的黎明是微弱的(为什么说是微弱的?提醒学生注意“温柔”一词),但它充满生机与活力。作者对自己的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可见这份爱有多深沉。
(板书“充满希望”)
5.朗读“这被暴风雨……黎明”四句
(1)作者深情的歌唱了“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让我们把这四句读一读,注意重音,读出悲痛、愤怒、不屈与希望,读出慷慨激昂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幻灯片展示四句的节奏停顿及重读词语,学生齐读。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引导学生注意语速与语调
为什么前三句用“这”字开头,后一句用“那”?
因为前三句写的是眼前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后一句写的是对未来的憧憬。那么前三句应该读的语速稍快一点,语调激昂一些,后一句应该读的慢一点,语调轻柔一点。
学生根据指导自由朗读,后齐读。
(3)播放视频,帮助学生酝酿感情,再读。
播放关于日寇侵略中国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相关视频,学生酝酿感情后再读。
6.“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愿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切,正如诗中所写的“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哪些词应该重读?“羽毛、土地”。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朗读
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执着的爱,他生于这片土地、歌唱这片土地、葬于这片土地,这份爱汇成结尾两句由衷的倾吐,让我们放慢语速读出这份“深沉的爱”。
(2)结尾的省略号能不能改为感叹号?读一读,感受一下。
不能。省略号表明这份爱是深沉的、持久的、绵长的、无穷无尽的……
学生再读。
8.朗读全诗。
课件展示,分男生、女生、合读部分,配乐朗读。具体如下:
我爱这土地
(女)假如/我是一只鸟,
(男)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女)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男)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男)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女)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男)——然后/我死了,
(女)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合)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女)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设计意图:
在学生读准、读畅,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关键句出发,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中的形象。教师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把握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最终让学生能够饱含深情的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环节导入:一首好的诗歌值得我们珍藏于心,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提示,试着背诵全诗,然后全班齐背。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的土地,


的河流,

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然后我死了,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设计意图:
一首好的诗歌值得珍藏,通过之前环节的反复朗读,学生已能自然成诵。此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记忆,加强积累。
六、联系历史与现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同学们,硝烟弥漫的日子已经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的耻辱。我们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现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历史;一些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屡屡挑起钓鱼岛争端。他们之所以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作出这些挑衅的行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祖国还不够强大。
大家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高声朗诵幻灯片中出示的文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设计意图: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来看,本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设计此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醒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要居安思危,让学生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自己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爱得深沉
恨得切齿
痛得强烈
不屈抗争
充满希望
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内容及方法
评价内容:
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
学生朗读能力评价
学生对诗歌情感及意向的理解与表述能力评价
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具体方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师生共评,评选优胜小组等。
学生学习评价表
组别
姓名
组内评价(50分)
教师评价小组50分
得分
参与程度10分
认真倾听10分
互助互学10分
积极发言10分
学习成果10分
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