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滨海新区汉沽大田中学
杨义东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写给祖国母亲的歌。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因为所描写对象的不同,诗歌前后两部分词语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从而把较为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诗歌的描写对象虽多,但读起来却并不芜杂。
学情分析
1.
现在的学生距离诗歌写作的时间(1942年)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国家的发展、经济的发达让学生的认知和当时的写作的背景情状差距很大,要求他们真正体味于沦陷之中国人的切肤之痛难度较大。
2.学生对于日本的侵略的认识较为模糊。
3.两年多语文知识素养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文本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主要的思路。重点在于给学生加强写作背景的渗透,帮助其更深刻的理解文本,体验作者情感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2.朗读指导。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生自由朗读,体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感情。
三、研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2.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点拨归纳: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四、品读。这首诗中,很多句子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从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例: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句是以情侣关系和母子关系比喻,把诗人对解放区的温柔感情抒发的细致动人。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民的新生活。3.“那里是太阳,是春”这句诗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句诗用“广大的土地”借指整个中国,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中国人民的爱细腻地表现出来。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找一句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在师的指导下,生理解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五、迁移。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板书设计:
见课件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后反思
现代诗歌的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几首现代诗歌,因为以前遇到过困难,所以的不敢大意。每课教学之前我都要认真地备课。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果以传统的标准衡量,还算可以。但是放在新课改的今天,就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充分。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提出了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这是单向的交流,不能算是师生互动,更谈不上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把自己的想法或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告诉给学生,剥夺了学生失去思考的权利,学生失去的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删去冗繁的东西,这样才能上课才能游刃有余。课前备课时我参考了多本资料,对教材理解得越深越透彻,越能在上课时得手应手。但是不应该把参考资料上的分析不加选择地搬到课堂上来。我有这样的心理,只恐怕学生不会了,讲得越多越,学生见到的题越多,对考试越是有利。这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在我思想上作崇。删繁就简,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法则。尽管我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逐步克服缺点,持之以恒地反思教学,就一定能够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