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用残损的手掌
1.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曾因盛名一时的诗歌《雨巷》而被誉为“雨巷诗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所有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下了这首诗。
3.主题解说
在这首抒情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以及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
4.难点攻克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写解放区和沦陷区,具体有哪些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一:从词语的感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区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形成明显的对比。
提示二: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形成对比。
提示三: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5.结构图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彻骨(
)
堤上(
)
锦幛(
)
蘸着(
)
灰jìn(
)
荇zǎo(
)
蓬hāo(
)
蓬bó(
)
憔cuì(
)
2.根据课文内容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
(探索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岭南的荔枝花
(寂寞
寂静)地憔悴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顽固
坚固)而蓬勃生春
3.下列句子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苗/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B.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C.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D.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4.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都德曾说:“小时候的我,简直就是一架灵敏的感觉机器,好像我身上到处开着洞,以利于外面的东西可以进去。”
B.人们用木头、银杏壳、竹子、金属、或葫芦瓜制成极小的哨子,把它们系在鸽子的尾羽或背上。
C.我们许多人童年时期便从课本上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知道了普希金的名字。
D.书读得越多而越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5.(2014·江西)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
6.综合性学习。
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电视节目走红,也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关注。为此,某校九(1)班的同学举行了一次以“汉字的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宣传策划】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帮忙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概括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汉字英雄》于上周结束了两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字典姐”陈怡曦不负众望摘得“汉字状元”。在观众大呼“节目结束太快还不过瘾”的同时,参加节目的小选手也无不暗下决心明年重返赛场,并呼吁更多的学生朋友加入到《汉字英雄》的行列中来。由此可见,《汉字英雄》的成功不仅仅是体现在收视率上,更是赢在观众的口碑与他们对于下一季节目的期许上。
(3)【探究思索】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孩子“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
材料二: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4)【建言献策】该如何抵挡对汉字书写的遗忘呢?结合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阅读,向相关部门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阅读全诗,完成下列问题。
7.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8.“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三个句子中加点部分各指什么地方?
9.诗歌中有两处对比,请用具体的语句予以说明,并简要说说对比的作用。
(1)家乡(沦陷区)被日寇侵占前后景象的对比:
(2)沦陷区与解放区景象的对比:
(3)对比的作用:
10.“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两句历来受人称道,请你赏析这两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贵港中考)
绝
唱
严阵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⑦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⑧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⑨“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⑩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1.文章写了圆明园荷池中的荷花,不同时段的荷花各有什么特点?
12.文章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荷花?这些修辞手法在这里各有什么作用?
13.作者对圆明园中的“十月残荷”是如何赞美的?
14.文章第段写道:“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5.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中作者产生这种感觉是否与当时的特定环境有关?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chè
dī
zhàng
zhàn
烬
藻
蒿
勃
悴
2.
(1)摸索
(2)寂寞
(3)坚固
3.C
4.B(解析:将B项中最后的一个顿号去掉。)
5.A(解析:B项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使”。C项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D项否定不当,“否认+没有+?”表示否定的意思,可以删去“没有”。)
6.(1)示例一:弘扬汉字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示例二:寻回书写的感动
(2)《汉字英雄》收官,收视口碑双丰收。
(3)材料一:人们提笔忘字的“失写症”较为严重,包括一些生活中常用词汇;材料二: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用键盘敲字,及对汉字书写的浮躁与随意马虎态度造成了人们患上“失写症”。
(4)示例一:强化小学阶段的汉字手写教学,包括传统书法文化教学;示例二:打造更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节目,引发全民对汉字“失写”的关注,激发人们对手写汉字的热爱。
7.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8.“这一角”和“那一角”均指沦陷区,“那辽远的一角”指解放区。
9.(1)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3)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解放区的热爱和向往。
10.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以温柔美妙的人生感受来突出解放区的光明和温暖,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
11.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
②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
③十月残荷,梗枯,叶破变黑,果实变黑等。
1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①“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像青春美丽的姑娘,有着粉粉的、淡淡的色彩和文文的、雅雅的温柔美丽的神态;②“婷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拥有像小姑娘一样美好的身影。
13.①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②是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③是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④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力量与精神的象征。
14.虽然十月残荷在池里断梗残枝,只要不失去那点孤傲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它的美,美在它的精神,它的风格,它的情愫,它的力量,这些美是谁也摧毁不了的。
15.有关。理由:①作者身处圆明园特定的环境,触景生情,看到残荷就联想到圆明园的悲惨历史;②看到残荷不屈不挠的形象就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