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2-06 00: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9张PPT。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第14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导入新课2018/10/22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架起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
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的主要船种宝船:长120公尺战船:长50.9公尺坐船:长67.9公尺马船:长104.7公尺粮船:长79.2公尺水船:长42公尺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是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郑和下西洋宝船复原模型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编制郑和航海图(局部)牵星图辨别方向1、航海罗盘2、牵星图3、郑和航海图航海罗盘郑和下西洋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增加爱国情怀。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怀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3.了解明朝末年澳门和台湾遭受侵略的历史,增强对今天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一探究点:郑和下西洋新课探究郑和下西洋1、在位皇帝:明成祖朱棣(dì)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明成祖
朱棣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想一想①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②宣扬国威。1、主要目的: 明成祖为什么选择了郑和出使西洋?  郑和,云南昆阳人,原姓马,小名叫三宝,族。12岁成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他聪明能干,有胆有识,在朱棣争夺帝位的斗争中屡建奇功。朱棣当上皇帝后,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世称“三保(宝)太监”。
郑和简介——选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文莱印度洋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及沿岸地区。 郑和为什么能
成功下西洋?议一议宝船 长度:120公尺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道)。
——郑和罗

1、宋朝以来发达的造船业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3、郑和个人优秀的品质4、明朝前期经济发达,政治稳 定,国力强盛1.成功的原因(条件)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长范围广
次数多
规模大1405━1433
刘家港印度古里
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7次
船大且多,人数多,物质多
意义1: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文莱想一想郑和在航海的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危险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海上迷路的可能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没有退缩,郑和是杰出的航海家(意义2)面对困难,郑和没有退缩,说明郑和具有什么品质?学习感悟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画面表现的是郑和以及其下西洋时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人民欢迎的情景。 郑和下西洋
有什么意义? 总结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明朝和30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2、郑和是杰出的航海家4、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郑和下西洋的遗憾 郑和下西洋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随之悄然结束。 郑和下西洋下西洋的遗憾:郑和之后不再有郑和。为什么呢?材料: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6、消极影响: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为了显示明朝的国力强大,人民富足,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给明朝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就无力支付这样的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人员最多船只最多海船最大
范围最广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杰出的航海家!一探究点:戚继光抗倭一1、“倭”指哪个国家?“倭寇”又指哪些人?
2、戚继光抗倭时是我国哪个朝代?
3、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4、他发明了什么战术?写出了什么书?
5、戚继光抗倭的主要经过?“倭”指日本,“倭寇”指日本海盗、武士和不法商人。明朝 明朝廷腐败,边防松驰,实行海禁,以致倭患严重,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1)1561年,台州大战,九战九捷,基本扫除浙江沿海的倭寇;
(2)浙江倭患平息后,又前往福建、广东继续抗倭,最终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他发明了“鸳鸯”战术,写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戚继光抗倭图倭“倭寇”指日本海盗、武士和不法商人倭患日益严重,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戚继光
1528.11.12~1588.1.5
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戚家军抗倭形势图1561年台州之战九战九捷基本扫除浙江沿海的倭寇,为后来彻底剿灭倭寇奠定了基础。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①他们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②戚继光个人才干
③严明的军纪;
④军队的英勇
⑤有效的战术,如鸳鸯战术;
⑥群众与政府的支持;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浙江倭患平息后,又前往福建、广东继续抗倭,最终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戚继光祠堂戚继光故里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阁韬 深 处
戚继光16岁作
小筑渐高枕,
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yi客,
挥鏖ao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
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一探究点: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一 1553年,葡萄牙人以打湿了货物,需要晾晒为由,贿赂明朝官员,窃取了澳门。以后,葡萄牙长期占据澳门。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1、 230年,孙权命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此后台湾同大陆联系逐渐密切。 2、 607—610年,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元朝时,设立 “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和澎湖列岛地区,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历史论证: 1623年,荷兰占领了台湾南部,陆续修建城楼、炮台、医院、学校等。1642年,荷兰驱逐了西班牙人,控制了整个台湾。课堂小结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和荷兰侵占台湾扩大海外政治影响
宣扬国威
七下西洋
航海史上的壮举
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戚继光奉命到浙东抗倭
台州之战
福建、广东抗倭
1553年,葡萄牙窃取澳门
1623年,荷兰占领台湾南部
1642年,荷兰占领全台随堂训练1.明朝时所谓的“西洋”是指 ( )
A.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B.大西洋沿岸的西方国家
C.波斯湾红海沿岸
D.地中海沿岸A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
A.发展对外贸易
B.扩充疆域
C.扩大海外市场
D.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D3.称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主要是因为 ( )
A.曾经越过了赤道
B.比欧洲航海家远航要早
C.所到的国家多
D.次数多,航程远,规模大 D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抒发了戚继光的爱国情怀,他的主要功绩是 (  )
A.平息了东南沿海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