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测试:8小狗包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1同步测试:8小狗包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6 08:4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一、语言运用(20分)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________它。
②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________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③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________用,我们不愿意。
A.招待    款待    试验
B.款待    接待    实验
C.款待    接待    试验
D.招待    款待    实验
解析:选B。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当年舜帝面对父辈的虐待逆来顺受,曾感动天下,但孔子不认同这种“愚孝”,提出“父慈子孝”的观念。
B.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C.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D.赫歇尔在望远镜中观测到星团里面浅蓝色和橙色的恒星放射出五颜六色的璀璨光芒,这让他不由自主想起了光彩夺目的珠宝首饰。
解析:选D。A.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B.平易近人:既指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又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C.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D.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应改为“情不自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从日本处理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端中,我们看不出日本对过去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有丝毫的悔意。
B.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找准突破口,敢啃硬骨头。
C.专用发票打印要求比较严格,打印内容一定要在发票制定范围内,其中密码区的内容必须在规定的框区内,超出框外的内容是无法通过认证的。
D.眼镜落上灰尘,不少人用眼镜布擦拭,专家不认同这一做法,因为多数眼镜布价低质次,纤维间隙较大,擦拭眼镜只会适得其反。
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可在“处理”后加“与”;B项,搭配不当,可将“从”改为“把”;C项,不合逻辑,“超出框外”可改为“超出边框”。
成分残缺之虚词或附加成分残缺
缺少必要的虚词或附加成分会造成句子表意不严密,前后不照应的情况。如:
1.试问那些买官的人民“公仆”们,你们买官的钱有多少是老百姓的血汗呢?
分析:应为“有多少不是”。
2.这篇论文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的世界经济走势作了深入探讨,令人耳目一新。
分析:在“和”后加“与”。
3.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分析:“付出劳动”不一定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之类的限制附加成分。
4.下列各句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____________。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得客人发笑。
A.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B.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忠实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C.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
D.常常吓得路人失魂落魄,但它忠实地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解析:选C。答题时,要注意作者对包弟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爱怜的感情。
5.在下面横线处,依照前面画线的句子,以鲁迅和巴金为例补写两个例子。(2分)
人们从读书中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答案:(示例)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
6.将下面四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2分)
①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三面镜:显微镜、放大镜、平面镜。
②显微镜用来寻找自己的缺点。
③放大镜用来发现别人的优点。
④平面镜用来照出自己的现状。
答:                                      
                                      
                                      
答案:人要勇于解剖自己,必须拥有用来寻找自己缺点的显微镜,用来发现别人优点的放大镜以及用来照出自己现状的平面镜。
7.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漫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80字。(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回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读画面。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应当先对漫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和方向。在这幅漫画中,一位老太太领着孙儿,伫立巷口,翘首观望着什么。(2)巧联想。在审读画面的基础上,将画面信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跳出画面展现画外。比如对于这幅漫画,可联想到老太太似乎在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或者是她的儿子,或者是其他亲人。(3)明要求。弄清了这幅漫画的内容并展开合理想象后,还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具体要求来组织答案。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如飘扬在天空中的轻纱,暮色温柔。奶奶牵着孙子的小手,伫立巷口,翘首盼望那远游者归来的身影——是儿子,是父亲。背后,深巷幽幽,低吟着等候者的悠悠心曲。
二、阅读提升(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永远的巴金
王 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写的与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李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
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
(有删节)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读过许多巴金写的与译的作品,深深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B.巴金喜欢高尔基笔下的英雄丹柯的民间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间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愿望。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E.“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
解析:选BE。A项,原文说巴金在《灭亡》《新生》中写了牺牲,选项表述不正确。C项,“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与文章内容不符。D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内容也与文章不符。
9.“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这句话在文中有几层含意?请分点概述。(6分)
答: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第5段段首,所以需联系上下文的相关内容来解读。分析中应含有关于“青春”的句子,如第3段中的“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第5段中“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文章第7段中巴金与“我”的交往也是他寄希望于青年的表现。
答案:三层含意。①他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②保护青年,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的行为。③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10.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6分)
答:                                      
                                      
                                      
答案:①情感炽烈、热爱青春。他的作品书写青春,充满感情的郁积。②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巨著《随想录》表现了对历史的反思。③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④坚持真理,敢说真话。一辈子提倡讲真话。⑤诚实、质朴、谦虚、无私。说到笑话,神情仍然严肃。
11.对应一课一考点
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8分)
答:                                      
                                      
                                      
解析:要确切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就要联系全文内容,这也是题干的要求。同时,对“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这句话的理解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所在,这里的“汗流浃背”,应是“汗颜”之意,就是感到内疚和自责。由此可以看出,这句话一方面包含对巴金的崇敬,另一方面就是对自我的鞭策、启示。回答此题,既可以侧重于前者,从这个角度谈我们应学习巴金什么;也可以侧重于后者,那就是有了一点懈怠轻狂应怎么办。
答案:理解:①这句话饱含作者对巴金的崇敬和对自己的鞭策。②作为现代人,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较于巴金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卓越成就,我们应为自己的轻狂表现感到内疚和自责。
启示:①面对巴金先生对文学对社会的真挚态度,我们要学习他真诚质朴、忧国忧民的情怀。②巴金先生一生保持对国家和人民的热情,以笔为武器,刺破黑暗的现实,他让我们见证了奋斗不止的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