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
观察下面几幅生活中的图片:
m
n
a
b
问题1:在上图中,直线a和b的关系是
;m和n是
;c和d是
.
问题2:针对这三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平行
平行
相交
c
d
新课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新课
如图
2-1,直线
AB与CD相交于点O,那么∠1与
∠2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与同伴交流.
3
2
1
4
2.1
A
B
C
D
新课
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相等.
新课
在图2-1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
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新课
如图2-2,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
2
D
C
O
1
3
4
A
N
B
图2-
3
图2-
2
新课
将图
2-2简化为图2-3,ON
与
DC
相交所成的
∠
DON和∠CON都等于90°
,且∠1=∠2.在图
2-3
中:
(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有哪些角互为余角?
(2)
∠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新课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因为∠1+∠3=90
∠2+∠3=90
所以∠1=
∠2
因为
∠1=∠2
∠1+∠3=90
∠2+∠4=90
所以
∠3=
∠4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因为∠1+∠3=180
∠2+∠3=180
所以
∠1=
∠2
因为∠1=∠2
∠1+∠3=180
∠2+∠4=180
所以
∠3=
∠4
新课
观察下面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b
a
新课
通常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
2-4,直线
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
AB⊥CD;如图2-5,直线
l
与直线m垂直,记作
l⊥m.其
中,点O是垂足.
新课
记作l⊥m,
垂足为点O.
记作AB⊥CD垂足
为点O.
A
B
D
C
O
m
O
l
图2-
4
图2-
5
新课
做一做
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
直的直线吗?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课
做一做
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图2-6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新课
做一做
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
试看!
新课
想一想
1.如图
2-7,点
A
在直线
l
上,过点
A
画直线
l
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如果点
A
在直线
l
外呢?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新课
想一想
2.如图
2-8,点
P
是直线
l
外一点,PO⊥l,点
O
是垂足.点
A,B,C
在直线
l
上,比较线段
PO,PA,PB,PC
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新课
如图
2-9,过点
A
作
l
的垂线,垂足为
B,线
段AB的长度叫做点
A
到直线
l的距离.
新课
你知道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O
P
线段PO的长度即为所求
习题
1.画一条直线
l,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在直线
l
外取一点
B,分别经过点
A,B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
l
的垂线.
B
l
A
习题
2.分别找出下列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解:(1)AO⊥OC,OB⊥OD.
(2)
DC⊥BC,DC⊥CE
,DC⊥BE
,AC⊥BC
,AC⊥CE,AC⊥BE,DA⊥BC
,DA⊥CE
,DA⊥BE.
拓展
1.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个学校,如图所示.
M
N
B
A
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P
Q
解:在AP这段路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在QB这段路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小.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1.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2.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2.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教学重点
对顶角、余角、补角、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多媒体;
学生准备
练习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察下面几幅生活中的图片:
问题1:在上图中,直线a和b的关系是
;m和n是
;c和d是
.
问题2:针对这三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二、新课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如图
2-1,直线
AB与CD相交于点O,那么∠1与∠2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同伴交流.
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顶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相等.
设置问题的目的是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
在图2-1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如图2-2,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
∠1=∠2.
将图
2-2简化为图2-3,ON
与
DC
相交所成的
∠
DON和∠CON都等于90°
,且∠1=∠2.在图
2-3
中:
(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有哪些角互为余角?
(2)
∠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同时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
观察下面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通常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
2-4,直线
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
AB⊥CD;如图2-5,直线
l
与直线m垂直,记作
l⊥m.其中,点O是垂足.
在比较中发现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
“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
做一做
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图2-6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
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而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可以相互点拨,顺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识.
想一想
1.如图
2-7,点
A
在直线
l
上,过点
A
画直线
l
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如果点
A
在直线
l
外呢?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如图
2-8,点
P
是直线
l
外一点,PO⊥l,点
O
是垂足.点
A,B,C
在直线
l
上,比较线段
PO,PA,PB,PC
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如图
2-9,过点
A
作
l
的垂线,垂足为
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
A
到直线
l的距离.
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策略.比较线段的大小,是学生能轻松解决的问题,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你知道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问题一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习题
1.画一条直线
l,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在直线
l
外取一点
B,分别经过点
A,B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
l
的垂线.
2.分别找出下列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解:(1)AO⊥OC,OB⊥OD.
(2)
DC⊥BC,DC⊥CE
,DC⊥BE
,AC⊥BC
,AC⊥CE,AC⊥BE,DA⊥BC
,DA⊥CE
,DA⊥BE.
四、拓展
1.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个学校,如图所示.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解:在AP这段路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在QB这段路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