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A B C
D
解析: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
答案:A
2.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
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的开通
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上海航线的开通
解析: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B正确。A、D不符合史实;C标志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答案:B
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
答案:C
4.下列组合中正确的是( )
A.丹麦公司——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
D.无线电报——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
解析: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是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故B项错,选A项;C项的地点应为台湾;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得很少,故D项错。
答案:A
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 )
A.兰新铁路
B.宝成铁路
C.青藏铁路
D.京九铁路
解析: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材料二 “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被讥讽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回答:
(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马拉火车”和奔驰轿车被“打入冷宫”说明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三则材料所述,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解析: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狂潮,修筑铁路是它们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一个重要手段。第(2)问,“马拉火车”和将轿车“打入冷宫”,这是最高统治者思想保守、愚昧无知的真实写照,必然会对近代交通工具的改进及社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第(3)问,义和团代表了普通民众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清政府代表了最高统治者对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近代中国人思想意识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1)对华进行资本输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说明: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不能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影响:阻碍了中国交通工具的革新和近代化进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封建、落后的思想是阻碍中国进步的重要原因。(或中国要富强,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紧跟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下图为中国保存至今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
A.淞沪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京汉铁路
解析:唐胥铁路通车的时间为1881年,符合题干1882年的时间要求,故选B项。A项为1876年的时间要求;C项于1909年建成通车;D项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答案:B
2.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火车”“轮船”“汽车”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的结果,①正确;由“赶”字反映③正确;之所以“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④正确;②不符合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史实,且从材料中不能推出这一结论。
答案:C
3.假如某人在1912年从杭州到广州游玩,下列各项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买一套西装穿上
B.到西餐馆就餐
C.乘民用飞机到广州
D.骑自行车看风景
解析:1920年,中国首次民航飞行(京—沪航线),所以在1912年是不会乘民用飞机到广州的,故C错误,入选。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4.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送信息
解析:20世纪初,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主要用于官商通报,故选D项。
答案:D
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从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
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
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解析:由图中人物外表特征可判断这一时期应是清末,而手拿电话进行通信,可以判断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故A项正确。
答案:A
6.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可以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不包括的是( )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
C.加强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促使人们纷纷涌向大城市居住
解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加强了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流,而人们涌向大城市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答案:D
能力提升
7.黄遵宪(1848—1905年)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解析:从诗中不难看出,这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速度之快,而不是建筑、西装、餐饮方面,故选A。
答案:A
8.下列三幅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可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
图1 高速列车 图2 青藏公路 图3 民航客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三幅图片都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选D。
答案:D
9.“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报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话
解析:“只有斑斑墨”,说明它是以纸质形式呈现,“驰书迅已极”,反映出该通讯工具的便捷,这符合电报的特点,故A项正确;电子邮件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故B项错误;邮寄信件无法达到这样的速度,故C项错误;电话为即时通话,故D项错误。
答案:A
10.1903年,梁启超曾经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剌,复由马尼剌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新发明( )
A.电报
B.电车
C.发报机
D.电磁感应
解析:根据信息“由大西洋发……接电时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与电有关的通讯工具,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 “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 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问紧扣“清末民国”时间段,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新式交通发展和旧的交通工具仍然存在的原因。第(2)问的第一小问紧扣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汽车产业的状况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的史实来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概括“尴尬”所在,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三概括分析。
答案:(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尴尬指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政治:成为宣传变革
报道的深广性
工具和利器
经济:促进近代民族
阅读的灵活性
工商业的繁
储存方便□业
文化:传播西方文化,
推动文化交流、发展
西人办报
报业阶段下国人办报
西人广播电台
广播三阶段K一国人广播电台
政府广播电台
无声一有声
电影三变化K一黑白—彩色
进口片一国产片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民時
年青新
lA」
E
E
報!務
篇2畿衮
昌::旨
號彀第
似覬五第卷六第
母舭書盆群擦上
乐
网
秽
诈
马
淫秒色情信息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对应学生用书P64)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解析: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
答案:C
2.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C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①《红色中华》报 ②《新华日报》 ③《解放日报》
④《中央日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中央日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控制的报纸,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A
4.我国的下列影片中,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风云儿女》
D.《渔光曲》
解析:《渔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答案:D
5.在宣传和传递信息渠道中,“第四媒介”指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解析: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
——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
调查表》(1905年)整理
材料二 《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类别
篇数
比例
列强在中国
215
47.4%
经济/财政/商务
87
19.2%
总论(变法维新主张)
19
4.2%
材料三 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依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
(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
(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清代已出现的传媒有( )
A.报刊、电视
B.电影、报刊
C.电视、电影
D.互联网、电影
解析:中国的电视业起步于1958年,互联网接入是在1994年,排除有电视和互联网的选项,故选B。
答案:B
2.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
A.《时务报》
B.《万国公报》
C.《民报》
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解析: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答案:D
3.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活动: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与此对应的说法,只有B项是吻合的。
答案:B
4.如图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解析: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电影片。
答案:B
5.北京时间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国际社会第一时间获知消息的主要途径有( )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从材料来看,能够第一时间获知国际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有电视、广播、互联网,而电影与其他媒介相比,时效性差,因此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C项。
答案:C
6.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来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状况,B项正确。A、D两项分别反映互联网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故都正确。
答案:C
能力提升
7.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具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解析:材料反映了《京报》对当时新闻的报道,使国人迅速了解巴黎和会。故选B。
答案:B
8.2012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互联网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监督与防护的作用,但无法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实效性,故排除③,答案为C项。
答案:C
9.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南京,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予以报道。这主要体现了电视的功能是( )
A.娱乐大众
B.传播资讯
C.远程教育
D.艺术鉴赏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被称为“第八艺术”。由题干可知,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予以报道,可见体现电视的实况录像转播,体现传递新闻资讯。故选择B。
答案:B
10.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
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
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
B.将取代传统的传播媒体
C.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
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
解析:互联网中粉丝的数量决定信息传播的范围大小,媒体和信息传播不再是完全由大型媒体和组织控制,互联网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体现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项,表述错误。C、D项,题干材料并未提及。综上所述,正确答案选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刊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
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
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四,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解析:第(1)问中的特点要注意从多个方面进行概括,如从中国人办报的百分比、时间及报纸内容等。第(2)问要结合19世纪末中国历史的宏观背景和重大事件。第(3)问第一小问要从材料四信息“改革开放以后”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从新旧社会社会性质的对比中寻找结论。
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
(3)主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报刊业的独立与繁荣发展。(共29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第一次(
鸦片战争后)表现
通商口岸地区的人民生活变化显著
第二次
辛亥革命后现
旧风俗习惯受到冲击,精神生活变化大
第三次
湘新中国成立后现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总体水平不高
第四次
改革开放后
表现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方式多样化
一大)少一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
二大)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
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大)阶段近代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
四大)內谷衣、食、住、习俗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图1身穿列宁装的女子图2身穿流行服装的女子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服饰是一种文化,它具备多元性和发展性。下图是近代经过改良的旗袍。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 )
A.汉族
B.蒙古族
C.回族
D.满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旗袍是满族女性传统服装,可以判断最早与旗袍名称相关的民族是满族。
答案:D
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C项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答案:C
3.如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方式
C.中西文化习俗共存共容
D.国人固守自己的传统社会习俗
解析:从图片的穿着看,是改良后的旗袍,反映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答案:C
4.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比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着装偏重于简单化、革命化,①②正确;③不符合常识;“文革”时期的服装与民国时期相差甚远,排除④。
答案:C
5.2015年3月18日上午,安徽首个省级“菜篮子工程”——合肥徽商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正式对外开门营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政府积极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社会观念的变化。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
答案:(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
(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解析:“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反映的是“易服”,“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反映的是废止缠足,B项正确。
答案:B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材料中“番菜”“刀叉”“香槟”均是西餐所含的内容。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结合题干“最早”的信息,由此推断是清朝晚期。
答案:B
3.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
A.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B.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
C.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D.近代中国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解析:题干启事反映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B项正确。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C、D两项材料无体现。
答案:B
4.《炳烛里谈》载:“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一现象表明( )
A.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渗入中国
B.外国各种商品充斥中国的市场
C.近代中国的社会风俗已经欧化
D.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解析:从材料中“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可知体现的是西方文明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5.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解析:军装受“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与审美情趣、生活水平和国际潮流没有关系。
答案:A
6.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着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计划经济的形成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思想观念的解放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解放,这从人们的日常服装就能表现出来。计划经济体制并非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故B项不正确。
答案:B
能力提升
7.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间接说明了( )
A.服饰穿着具有强烈的政治气息
B.中国革命力量主要分布在海外
C.政治运动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D.中国革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材料提及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草冠革履,呢服羽衣”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可以看到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推动,故C项正确。
答案:C
8.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 )
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
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
解析:虽然清政府“多次废除缠足”并且外国传教会也“极力宣讲”,但缠足依然普遍存在,说明“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9.漫画能折射社会生活面貌。对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其中文字为:新阿大 旧阿二 破阿三 补阿四),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A.晚清时期服装的五花八门
B.民国时期百姓生活的窘迫
C.计划经济时代的勤俭节约
D.作者旨在提倡计划生育
解析:漫画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民国时期百姓生活贫困,不得不把一件衣服给子女轮流穿,B项正确。
答案:B
10.下表为改革开放前上海择偶标准比例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比较项
1949—1966年
1967—1976年
家庭出身
26.6%
28.8%
政治面貌
30.5%
23.5%
学历
10.6%
11.7%
A.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政治主导社会生活
C.市场经济逐步建立
D.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及择偶更看重“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学历”则相对受到轻视,可知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菱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写出导致发生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第(2)问,“特点”据材料“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等概括;“外部因素”据“欧化”“洋化”“外国式”“西式”等信息分析。第(3)问,主要从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1)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留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3)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共29张PPT)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是政治腐败
近代交通发展
是民生凋敝
缓慢的原因
三是汽车和油料依赖进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图120世纪20-30年代
图
0世纪末以来
在北京流行的人力车
轿车进入百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