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古希腊的战略家狄米斯·托克利曾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7世纪时控制海洋、拥有海上殖民霸权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法国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17世纪”这一关键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最发达的国家是荷兰,其商业发达,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并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据此可知选B项。
答案:B
2.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是( )
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
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
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
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
解析:东印度公司是政府支持下的海外贸易垄断公司,是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故C项正确。
答案:C
3.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实质上反映了( )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英国海军的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D.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解析:长期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还是封建国家。正是因为制度的不同,最终导致了法国的失败。
答案:D
4.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法兰西等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美洲社会的进步
B.美洲国家的独立
C.新兴城市的大量出现
D.欧洲的殖民扩张
解析:“美洲历史上出现了新西班牙、新英格兰、新法兰西等地名”说明当时美洲是欧洲国家殖民地,故D项正确。
答案:D
5.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图中序号①为枪支、火药等,那么序号②③可能包括( )
A.黑奴、黄金
B.黑奴、茶叶
C.黄金、枪支
D.烟草、丝绸
解析:殖民者到达非洲后,用枪支、火药等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直航美洲,商船到达美洲后,用掠夺的黑人换取黄金、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脱的人们……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洲殖民地采矿业、种植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动力:获得高额利润。
(2)使非洲丧失大批精壮劳动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更加贫困落后。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在八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这里却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解析: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
答案:C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年)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法国
解析:注意材料时间“1533—1603年”,此段时间英国打败西班牙,夺取了海上霸权。
答案:C
3.新航路开辟后,先后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的下列国家,排列正确的是( )
A.西班牙-荷兰-英国
B.意大利-西班牙-英国-荷兰
C.葡萄牙-英国-荷兰
D.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英国
解析:西班牙在16世纪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荷兰在17世纪上半叶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英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贸易强国和殖民强国。
答案:A
4.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
国别
1570年
1670年
1780年
甲
232
000吨
568
000吨
450
000吨
乙
51
000吨
260
000吨
1
000
000吨
A.英国、西班牙
B.荷兰、葡萄牙
C.英国、荷兰
D.荷兰、英国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信息,16世纪末至17世纪甲国运载能力强大;18世纪乙国运载能力强大;可判断为荷兰和英国,它们分别在17和18世纪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D
5.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的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解析:白种人活动范围的扩大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行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6.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结合荷兰、英国等进行殖民活动的史实可知,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能力提升
7.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
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
解析:西班牙通过暴力掠夺,荷兰通过商业贸易,英国通过发展工业,分别走上强国之路。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8.17世纪(严格说是1580—1670年)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期间荷兰经济取得了“在后人看来也可能是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成为“第一个现代经济体”。其主要原因是( )
A.在新航路开辟后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
C.颁布《航海条例》掌握了海上优势
D.凭借发达的金融贸易和造船业称雄
解析:B、C选项描述的是英国,错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中心是葡萄牙和西班牙,A选项错误。荷兰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D选项正确。
答案:D
9.“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
A.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作用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国家通过野蛮血腥的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资本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血腥掠夺之上的。
答案:D
10.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利用网络查找到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D.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各国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见下列图解。
阿姆斯特丹港 荷兰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 黑奴贸易路线图
材料二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与荷兰为争夺海上霸权及殖民利益而先后发生三次战争……三次战争导致荷兰经济实力下降,英国取得海上优势。
——《英荷战争》
(1)根据材料一,17世纪的荷兰是如何进行殖民活动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海上第一强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的。
答案:(1)活动: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建立据点等,在美洲和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
(2)原因:荷兰处在大西洋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17世纪时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荷兰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荷兰积极开展海上贸易活动,建立商业性垄断贸易公司从事国际贸易;荷兰商业、金融业发达。
(3)1588年,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优势;建立东印度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参与黑奴贸易,获得巨大财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实力增强。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于( )
A.冶金业
B.交通业
C.棉纺织业
D.采矿业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中,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答案:C
2.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至19世纪中期,一系列工具机(机械制造装置)不仅被发明应用,而且能进行配套生产。这表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展开
B.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展开
C.第一次工业革命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解析: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材料反映的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这一现象,故D正确。
答案:D
3.马克垚说“英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出现这一图景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烟囱多于教堂尖顶”是指工业生产繁盛的现象,材料中提示信息是“英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故原因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答案:C
4.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
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
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煤炭储量丰富
B.蒸汽机的推广
C.冬季取暖的需要
D.发电机的发明
解析:据“1800”和“1856”这两个时间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这一时期导致煤炭消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蒸汽动力的革新带来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
答案:B
5.观察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英国( )
比较项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业
出口贸易占比
7%
8%
85%
进口贸易占比
61%
33%
6%
A.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B.农轻重比例发展失调
C.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
D.工农业资源严重不足
解析:依据材料中“1854—1856年”这一时间可以判断是处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原料进口比例大,而工业制造出口比例巨大。对殖民地的原料依赖及出口的工业品均居高不下,说明殖民体系的形成。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6.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渐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游行队伍中有来自帝国各地的部队:新南威尔士的骑兵……加拿大的轻骑兵……驻纳塔尔的皇家苏格兰龙骑兵卫队……比卡内尔的骆驼骑兵……北婆罗洲割取敌人首级做战利品的迪雅克人……中国香港的警察……
——《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材料二 挪罗齐在担任(印度)国大党主席时致辞说,从宪政改革走向代议制“这新的一课”“我们是仅仅靠自由的英国文明之光在亚洲专制主义的黑暗中学到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发展的哪一历史阶段?推动英国走入这一历史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的崛起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游行队伍的组成回答“阶段”;从工业革命方面回答“决定性因素”。第(2)问注意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答案:(1)“日不落帝国”阶段。决定性因素是工业革命。(2)英国崛起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活动,将亚、非、拉美等许多地区纳入世界市场,使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世界格局为之改变;英国的崛起也把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与制度带向了世界。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资源因素
B.劳动力因素
C.市场因素
D.资金因素
解析:由于殖民扩张,海外市场扩大,所以需要改进动力,从而生产更多的商品。
答案:C
2.“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
A.动力问题
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
D.劳动力问题
解析:瓦特改良蒸汽机,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机器动力问题。
答案:A
3.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A.手工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组织
解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答案:C
4.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
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解析:示意图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成为世界工厂,产品运销世界各地,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
答案:D
5.工业革命后,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扩张的根本动机是( )
A.掠夺黄金等财富
B.输出鸦片
C.掠夺原料和拓展市场
D.贩卖黑奴
解析: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工业革命之前的现象。
答案:C
6.工业革命密切了当时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基本的媒介是( )
A.先进的政治制度
B.先进的通讯手段
C.具有威慑力的炮舰
D.价格低廉的商品
解析: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并以此为媒介,积极向海外扩张,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故D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应该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中“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是指推动工业革命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海外市场的扩大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表现,而不是条件。
答案:A
8.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 )
A.它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它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C.它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D.它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使工厂的设置摆脱了对河流的依赖,使工业城市的出现成为可能。
答案:C
9.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统计,某国在某一时期三种主要类型商品进出口情况如下:
以下各项中与上图情况最契合的是( )
A.16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
B.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
C.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
D.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
解析:左图可见该国家进口的工业制成品的份额大大少于原材料,说明对原料需求较大,而工业制成品基本自给,右图可见该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份额大大多于原材料,说明其工业制成品大量外销,占有世界市场。由此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选项中只有C,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符合要求,故选C。
答案:C
10.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 )
A.东方从属于西方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解析:题干中“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注重运用整体史观对工业革命进行解读,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包括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
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英国史实,“商业革命、政治革命”分别指什么?它们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
答案:(1)“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成了“日不落帝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政治革命”是指1688年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政治前提。
(2)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经济上: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科技发明的重视。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那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扮演最主要角色的是( )
A.英国和法国
B.英国和德国
C.德国和美国
D.德国和日本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答案:C
2.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下列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
A
B
C D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最能体现“新的时代”特征的发明应该是电灯的发明,选D。
答案:D
3.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B.电力工业的发展尤为突出
C.重化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C项正确,B项从属于C项。
答案:C
4.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解析:“垄断”既是管理组织,又体现了资本的集中程度,B项体现了这两方面的要求。
答案:B
5.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于( )
A.新航路开辟以后
B.美国独立战争以后
C.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故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广大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不发达状况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状况“并非两个孤立而无联系的对象”,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1)材料描述的“这一世界”处于工业革命的哪一阶段?
(2)材料一中提及的电车和汽车,其出现的先决发明是什么?
(3)结合史实说明,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两个时期,材料二中的“联系”是怎样体现的。
解析:第(1)问,通过“汽车、有轨电车、飞机”等即可判断。第(2)问,应考虑其动力来源。第(3)问,应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
(2)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
(3)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通过殖民活动和奴隶贸易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把两者联系起来。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一壶开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爱迪生点燃了世界”的发明是( )
A.电灯
B.电车
C.电话
D.电脑
解析:爱迪生是美国著名发明家,他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耐用白炽灯的发明最有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故A项正确。
答案:A
2.《西方文明史》中写道:“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叶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即材料中描述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因此判断时间是19世纪后半期。
答案:C
3.1888年9月12日,一份报纸对一项发明的描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也有人称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为马车提供动力的是( )
A.车上的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解析:材料反映的“马车”应为汽车,其动力是内燃机。A、B、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无关。故选C项。
答案:C
4.“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他们都( )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使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
解析: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工具;电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逐渐问世。两次人类文明的里程碑都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答案:B
5.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
A.雇佣关系出现
B.手工工场出现
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
D.垄断组织形成
解析: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工业时代,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涉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B.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C.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
D.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
解析:联系材料中的信息“一国……他国甚至全世界”“本质”,这反映了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故选D。
答案:D
能力提升
7.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济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前,技术的革新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产生飞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答案:D
8.如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
A.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解析:1870-190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是石油产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项中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C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
A.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C.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A项应指的是电的广泛使用;B项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有消极作用;C项表述错误。
答案:D
10.下图是1500—1900年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19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提高,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正是两次工业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飞跃的结果,D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
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3)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迅速的运输工具”、“导致一个世界市场”,从四方面概括进步。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资本输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得出答案。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提炼概括。
答案:(1)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
(2)进展:资本输出规模,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3)分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共29张PPT)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个时代)→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次狂潮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
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
个整体)‘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
加强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海外扩张
圈地运动]手工工场
资金
市场
[劳动力技术
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
机器大工业
工厂制
生产力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革命
社会关系
国际经济地位
世
界
城市化进栏世界工厂
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船
蒸汽机(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
主要殖民地
特点
结果
荷兰
北美洲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荷兰”;亚洲的马六甲、锡兰、中国的台湾、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组织大型商业公司,以亚洲、北美为重点,夺取葡萄牙殖民地
17世纪成为海上霸主,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
沿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在亚洲的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
海盗式掠夺(早期);组织商业公司,从事黑奴贸易,以印度和北美作为扩张重点
18世纪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五个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
四大方式
野蛮掠夺、屠杀印第安人、黑奴贸易、
不平等贸易
Q三大影响对世界市场、对殖民国家、对殖民地
欧洲
少量货物X资术
程
程
非洲
美洲
换取黑人
中程
换取金银货物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英
利物浦
大
法
北美洲
葡萄牙
⊙西班牙U
查尔斯顿
烟草等归程到英国、法国」
里斯本
枪
古
支
伢牙买加∑
西
杂
非
洲
西印度群岛
中程等
尼
日
塞拉利昂
尔
浪出程入黄金海)河
亚号如
刚
果
果
美
巴西
洋
安哥拉
洲(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忘
多桅帆船
星盘
指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古老的东方‘黄金遍地,充溢于野’,快到东方去吧,哪怕路途再遥远,路途再艰辛!”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表述,与之最为吻合的是( )
A.科技条件:航海技术的进步
B.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的渴求
C.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阻碍东西商道
D.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故B项正确。
答案:B
2.下面是新航路开辟的局部示意图,关于②航线开辟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的航路
B.为葡萄牙带去了丰厚的利润
C.找到了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
D.得到西班牙王室的大力支持
解析:②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不可能为葡萄牙带去丰厚的利润,绕道印度洋也不是通往西印度群岛的捷径,首次打通欧洲到达东方航路的是达·伽马,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3.16世纪被称为“发现世界”的世纪。哥伦布因发现“新大陆”成为发现世界的先驱。这里“新大陆”指的是( )
A.美洲 B.亚洲 C.非洲 D.大洋洲
解析: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横渡大西洋,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答案:A
4.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历史机遇使下列地区受益最大的是( )
A.大西洋沿岸
B.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太平洋沿岸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这一地区的荷兰、英国受益最大。
答案:A
5.在16世纪的一百年里,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四倍多,英国也上涨了155%。面对这一现象,下列群体中最高兴的是( )
A.封建地主
B.农民阶级
C.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封建阶级日益衰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掀起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丰富资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摘选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亚。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摘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归纳“地理大发现”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欧洲市场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从商业革命、世界市场扩大、商品种类、殖民制度等角度分析“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市场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得出“促进世界物种交流”的结论;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方面:商业革命: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殖民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等。
(2)现象: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物种交流。启示: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输出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解析:16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对黄金的渴求实际上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黄金提供动机”,D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D
2.下图中的仪器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表现在( )
A.地理知识的进步
B.造船技术的进步
C.航海技术的进步
D.天文知识的进步
解析:图片中的星盘和指向标都是航海仪器,说明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C
3.“西班牙向西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向西走”的航海家有( )
①达·伽马 ②哥伦布 ③迪亚士 ④麦哲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哥伦布和麦哲伦由西班牙王室支持,都是向西航行;迪亚士和达·伽马由葡萄牙王室支持,都是向东航行。
答案:C
4.“历史宽恕了他,因为在玉米中保藏着大量的财富……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所有的黄金。”“他”作出的主要贡献是( )
A.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
B.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C.组建贸易公司,促进贸易发展
D.带回香料,丰富欧洲人的生活
解析:由“玉米”可知,“他”是指哥伦布。哥伦布的主要贡献是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
答案:A
5.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解析:由材料信息“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可知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A
6.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全球化进程开始。“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人类从分散走向会合
C.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D.英国殖民扩张时代开启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故“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人类从分散走向会合。
答案:B
能力提升
7.如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人们身体畸形,似妖似兽,丑恶可怕。造成欧洲人这种认识的客观原因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B.新航路开辟前对东方人的丑化
C.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感到恐惧
D.生产力水平低人类未进化完毕
解析: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此时世界各地彼此孤立,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因此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故选A项。
答案:A
8.“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作者在强调即使没有哥伦布、达伽马等人,新航路的开辟仍会发生。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具有必然性,可从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去思考。另外,从“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也可知作者在强调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A符合题意。
答案:A
9.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新航路开辟后,“财富流向西葡”“英国成为海盗”“意大利被晾在一边”。其中“意大利被晾在一边”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性商业危机
B.意大利经济衰退
C.世界性商业革命
D.意大利金融危机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而使“意大利被晾在一边”。故选C项。
答案:C
10.杰本明·基恩曾说,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此话的真实意思是( )
A.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B.美洲的发现瓦解了欧洲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步伐
C.美洲的发现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D.美洲的发现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融合和民族融合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即促进了“中世纪的衰落”,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15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三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新航路开辟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材料三中提到的“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指的什么?
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抓住“黄金”二字,概括西欧人的态度。第(2)问,要抓住关键词“商人们”“……运往世界各地”。第(3)问,从设问本身可知,考查新航路开辟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答案:(1)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2)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与亚洲、非洲及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