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1929年,美国的商业银行所放贷款中流入股市的数额居然超过了流入房地产和普通商务投资的数额,出现了公司产品不断积压、股票行情不断看涨的现象,这一现象( )
A.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B.刺激了美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C.保证了生产的资金需求
D.增加了金融的风险性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之一——金融的投机现象。分析各选项,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价格由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美国的汽车、钢铁工业的股票呈现“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的假象最终导致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
①时间长 ②范围广 ③破坏性大 ④首先爆发于英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此次经济危机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危机受纽约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冲击,首先从美国爆发。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的目的是( )
A.减少商品,刺激消费
B.维持利润,稳定商品价格
C.打击假冒伪劣,树立企业形象
D.销毁过期商品,减少库存
解析:经济危机中,许多部门生产相对过剩,商品价格暴跌,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稳定价格,就大量销毁商品,减产保价。
答案:B
5.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这一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C.胡佛总统任职时人民生活困难
D.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解析: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使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导致人们不满。“胡佛小屋”“胡佛村”“胡佛毯”等即是人们不满情绪的发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到1929年,美国的政治、经济在其他方面也严重脱节。大量工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成为官僚主义企业,并能在萧条开始以后一段时期内人为地维持高价格。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规,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了收入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这些国内的失调,至少在债券市场崩溃两年之前,就开始损害经济制度的健康。不过,使金融机构失常并引起连锁性解体反应的,还是酿成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崩溃的股票价格上涨风。
——《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1929年10月美国的证券市场崩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上述材料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应在明确材料指出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有关表述进行解答;第(2)问应结合材料中的“美国政治、经济在其他方面也严重脱节”等信息,运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概括和归纳。
答案:(1)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使美国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之中,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2)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了垄断资本的为所欲为;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到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受阻;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
A.两党派斗争激烈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美国20世纪20年代金融投机、过度消费等现象严重,使社会呈现出虚假繁荣的局面,因此又可以说是“疯狂的20年代”,社会经济出现盲目发展的现象。
答案:C
2.“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该段材料显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
D.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工人的工资增长幅度赶不上生产增长的速度,导致生产多、消费少,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答案:B
3.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大洋彼岸突然传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这里的“大萧条”首先爆发于( )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解析:材料显示经济危机扩展到欧洲,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
答案:D
4.下表是1929—1933年美、德、英、法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的统计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表格说明的问题有( )
①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②各国对经济危机的干预不断减弱 ③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④美国和德国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①错误,因为在材料中看不出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争夺;②错误,经济危机期间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①②,故选D。
答案:D
5.1929年经济危机很快演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这说明( )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D.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
解析:当时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再加上美国是世界经济大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所以经济领域就出现了“美国感冒,其他国家打喷嚏”的局面。
答案:D
6.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 )
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
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胡佛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现象”,还选用“萧条”命名危机,并乐观地认为“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这说明胡佛当时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A、B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D
能力提升
7.根据下图,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了经济危机
B.1929年10月经济危机引发了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C.有股市一定有经济危机
D.经济危机和股市是密不可分的
解析:A项是这次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正确。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有股市就有风险,但股市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D两项错误。
答案:A
8.“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作木柴烧。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造成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穷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而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答案:A
9.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是因为( )
①危机的规模空前扩大 ②危机持续的时间相当长 ③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 ④危机使社会动荡不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的理解,可以看出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C
10.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解析:1930年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增加进口商品的税率是为保护本国贸易,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各国关系的紧张。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摆脱危机,世界上有70个国家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和直接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本位,导致通货膨胀,56个国家货币贬值,世界金融陷入混乱。美国实行新政,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农业,兴建公共工程,调整劳资关系,实行社会救济,保障雇员章程等。德国和日本实行军事化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强化垄断组织,大力进行扩军备战,甚至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往的周期过程是危机、萧条、复苏、繁荣相继。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在低谷结束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危机,即使危机解决较好的美国,1938年失业率仍有10%,1939年的工人年平均工资仍低于1928年。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30讲》
请回答: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归纳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付经济危机措施的共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大危机爆发的原因、突出特点、历史影响、各国应对措施和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积极作用。细心阅读材料,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作简要概括说明即可。
答案:(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直接原因是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股票投机过度是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影响:它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国外。(共27张PPT)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近代化史观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整体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个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三大背景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
民众要求改革
罗斯福当选总统
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四项措施∥复兴工业
调整农业政策
实施救济与举办公共工程
罗斯
7商)新政策采用凯恩斯主义
新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新政
战后,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
普遍采纳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共30张PPT)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个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
波及范围特别
持续时间特别长三大特点
银行倒闭
破坏性特别大
工商企业破产
四大表现(农产品价格下跌
失业人数增加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lub.
china
co
美国纽约举行的盛大游彳
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本加紧扩军备战,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共28张PPT)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政
济↓策
第三产业之起经济战后资本主社会
结构义的新变化保障建立福利国家
增模
长式
新经济”出现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14
12
10
86420
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2(年)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下图两位人物于1933年前后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们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应该是( )
A.两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
B.美国如何应对两次世界大战
C.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D.经济大危机和是否实行新政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时间“1933年”和“竞选美国总统”,可以知道他们是胡佛和罗斯福。当时他们面对的是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如何应付这场大危机。
答案:D
2.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罗斯福政府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政策。这里的“干预”的本质含义是( )
A.采取改革措施
B.加强计划调控
C.实行计划经济
D.全面整顿金融
解析: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主要体现在恢复工农业生产的措施上,即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来加强计划调控,成立农业调整署来调控市场,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罗斯福临危受命,面对的首先是由于股票市场崩溃而陷入混乱的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因此,整顿财政金融对于恢复工农业生产等有着重大意义。
答案:A
4.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1.4米的胡佛水坝宣布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
A.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解析:20世纪30年代正是罗斯福新政时期,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目的是促进就业,缓和矛盾,最终恢复美国经济,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5.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了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缓和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使美国社会经济日益稳定
D.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解析:国家干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把资本主义无序生产变为有序生产。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判断“历史悲剧”是指1929—1933年经济危机,并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第(2)问应围绕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作答。
答案:(1)“历史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成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特点:直接救济与提供就业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干预)。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着手实施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是( )
A.推动企业国有化
B.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C.发展混合市场经济
D.摆脱经济危机
解析: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灾难,罗斯福新政的直接目的是摆脱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
答案:D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备银行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解析:A、C、D三项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出口的措施,只有B项才与恢复诚信有关。罗斯福新政致力于恢复银行信用,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答案:B
3.受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冲击,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的自卫措施。美国采取的是(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解析:题干体现出各国普遍限制进口,刺激出口,因此,只有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都是美国的对内政策。
答案:B
4.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的措施是( )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结构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解析:举办公共工程可以扩大内需,同时也可以提高就业率。
答案:D
5.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一方面要解决普通民众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人吃闲饭”,由此可以排除C项。兴办公共工程刺激了就业,从而保障了工人的生活。
答案:D
6.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②克服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而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将包含②的选项排除。
答案:C
能力提升
7.罗斯福常对身边的新政派说:“挑一个办法试试看嘛。失败了,就换另一个。总之,要搞点什么试试。”这表明( )
A.“新政”开展很顺利
B.“新政”实施缺乏规则
C.“新政”有章可循
D.“新政”是在摸索中进行的
解析:罗斯福的言论表明当时的“新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所有的措施都要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和探索。
答案:D
8.近年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的衰退,进而引起全球经济危机。这不禁让人想起1929年的大危机。当时美国曾专门成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公民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就业
B.恢复银行信用
C.防止盲目竞争
D.刺激出口
解析:根据联邦政府成立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可知为金融机构,而政府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B
9.与《全国工业复兴法》配套的再就业法规定:禁止雇用童工,产业工人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该法规做出以上限制的直接目的是( )
A.调节劳资关系
B.提高企业道德水平
C.增加就业机会
D.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对工人的身份和工作时间做出规定的目的是让企业家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以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答案:C
10.有人说,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从传统的“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向。这表明了( )
A.美国总统的权力开始超越国会
B.罗斯福开始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制度
C.罗斯福开始实行计划体制来管理国家的经济
D.罗斯福加强了政府调控干预经济的职能
解析:罗斯福新政之前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很少干预经济,政府只是经济“守夜人”;罗斯福新政之后采用凯恩斯主义,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政府既是经济“守夜人”,又是企业的二老板。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和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进行;救济重点在照顾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和大农场主。他说:“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或干预,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
——黄安年《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等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如果私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未能为那些愿意工作的人提供工作和为不幸的人提供救济,那么,那些并非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遭遇困难的人就有一种要求政府予以援助的权利,他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权“享受充分保障不必在经济上担心老、病、事故和失业的权利”。
——[美]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
《美利坚合众国成长史》
材料三 1933—1939年,美国政府各项救济工作的支出总额达到了约180亿美元。这样的结果,毫无疑问地造成了美国政府的连年赤字……1936年财政年度的赤字是43亿美元……但客观效果却使整个国家的境况有所好转,大大减轻了失业者的贫困和痛苦。
——温荣刚《罗斯福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胡佛和罗斯福对社会救济的主张的不同之处。
(2)为提供“工作”和“救济”,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国家干预的哪些手段?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举措。
答案:(1)胡佛主张救济主要应由地方政府、社区、私人慈善团体而不是由联邦政府来进行,救济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大工业资产者、金融家、大农场主等;罗斯福认为联邦政府对于全体公民的福利负有一种终极的责任,救济应面对所有人,尤其是面临困难和不幸的人。
(2)措施:①举办救济,如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也可);②举办公共工程或“以工代赈”;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答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规定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也可)。手段:出台法令、建立管理机构、增加国家财政支出(或立法、行政、财政)。
(3)减轻了弱势群体的贫困和痛苦;缓解了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但造成了美国连年的财政赤字。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实质是( )
A.实行国有化
B.变革经济体制
C.调整生产关系
D.制定经济计划
解析:A、D两项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计划经济,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只是多了一些计划指导的成分而已,但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由此可以判断B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2.据统计,美国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5
037亿美元,人均收入1
883美元;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
741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
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其繁荣的原因有(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新经济”的出现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正确。②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排除。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正确。④不符合美国的经济体制,排除。因此选择A。
答案:A
3.在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出现了以“里根革命”等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在这次调整的措施中应包括( )
A.取消国有制经济
B.削减公共开支
C.加强政府干预
D.发展“新经济”
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滞胀”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各国进行调整的策略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减少福利开支,削减公共开支,故B正确。
答案:B
4.随着经济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因财富分配不均,两极分化严重,从而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府面临严重社会危机,因此“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当然这项政策也能起到A、C、D三项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B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D.知识经济兴起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但不是实施了计划经济。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
——《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
(1)根据材料一、二,美、英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采取了什么策略?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发展模式的。根据材料三,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美国采取的策略”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分析归纳,“英国采取的策略”结合材料二中“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等信息分析思考。第(2)问材料一、二中美、英两国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信息“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被英美等国用以……”“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因。
答案:(1)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2)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
(3)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张逐渐被英、美等国采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
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战争的良性刺激作用
D.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解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答案:B
2.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B.反对消费
C.主张经济自由放任
D.反对全球化
解析:凯恩斯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实行宏观调控。
答案:A
3.根据美国2011年初公布的数据,在2010年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65
320亿美元中,仅社会保障及教育开支就超过了6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实行计划经济
C.使人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
D.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
解析:“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经济现象,西方国家制定经济计划,是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故选B。
答案:B
4.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对“滞胀”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
A.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
B.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D.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解析:“滞”即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胀”即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而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即为“滞胀”。
答案:C
5.对下面漫画中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福利国家培养懒汉
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减少了国家财政赤字
C.扩大了社会消费
D.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解析:“福利国家”制度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赤字,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6.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导致了社会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其中,从业人员比例不断下降的是( )
A.职业经理人员
B.国家公职人员
C.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D.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解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员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职业经理人员、国家公职人员也相应增加。
答案:C
能力提升
7.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美国政府的做法表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8.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
A.增加福利投入
B.发展“混合经济”
C.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奉行自由主义
解析:“里根经济学”是减少国家财政开支,不主张过度干预市场经济,属于介于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又称“混合经济”,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可见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社会两极分化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
B.维护人民利益,显示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阶级矛盾
D.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安全网”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过于贫穷而造成社会动乱。
答案:A
10.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产业类别
1970年
1979年
农业
5%
3%
制造业
30%
13%
服务和信息业
15%
72%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新经济”的出现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解析:农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第三产业中服务和信息业就业人数猛升,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其他诸项目的。
——美国《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二 前苏联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
——汪宁《苏联社会保障对象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材料三 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美国颁布《社会保险法》的目的是什么?结合二战后相关史实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前苏联社会保障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体制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保障问题。第(1)问目的抓住材料一信息“增进公共福利”“提高收入”,再结合《社会保险法》从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矛盾的角度思考;影响结合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三信息“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对比分析;第二小问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来分析。
答案:(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进公共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影响:为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提供范例。
(2)差异: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同——(前苏联)前者完全来自政府;(美国)后者则由政府、私人(雇主和工人)共同承担。体制因素:前苏联实行的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实行的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