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会动的“画”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
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2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连环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喜欢看动画片的习惯。
2.学生已有描摹画的能力。
3.学生对视觉暂留现象有一定得了解。
3重点难点
1.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2.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谈话引入
1.欣赏会动的“画”,谈话引入。
(1)欣赏课件:会动的“画”。
教师:“有趣吗 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画(连续的动作),接下来展示复杂有趣的动画。”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
“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
(2)欣赏道具:会动的“画”——手翻书。
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教师(边操作边说):“它好像是一本连环画,你们
看,快速地翻动页面,会有什么感觉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
活动2【活动】探究动画成因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
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活动3【活动】探究动画的展示方式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 ”
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教师演示转换盘跑马等。
活动4【讲授】制作会动的画
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
《鸭子下蛋》。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
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活动5【练习】作业要求与创作
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
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
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活动6【活动】作品展示交流
7.展示、交流。
’
出示评价要素: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
“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
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