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湘教版地理选修5同步教学课件: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湘教版地理选修5同步教学课件: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2-07 20:1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一二三四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特征。
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成因。
(1)降水方面。
(2)水资源方面: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水土资源不平衡。
(3)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我国人口增加,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增多。一二三四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1.成因。一二三四2.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南方地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暴雨多,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
(2)时间分布: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生于春、夏、秋季,以夏季最为集中。
思考讨论洪涝灾害多发区的地形有何特征?
提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灾害的多发区,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河流的流速较慢,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一二三四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
规模较大、势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气流侵袭现象。
2.多发季节:冬半年。
3.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4.源地: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5.入侵路径。一二三四一二三四6.危害。
(1)农牧业。
北方:急剧的降温会对北方的农作物造成冻害;南方:某些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有可能被冻死;草原牧区: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造成“白灾”;干燥地区:寒潮可以引起沙暴。
(2)交通运输。
严重的大雪、冻雨常常会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等。一二三四思考讨论寒潮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难道寒潮对人类就没有有利的影响吗?
提示寒潮虽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灾难,但在有些方面还会带来有利的影响,如强降温和严寒,能冻死越冬病菌虫卵,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一二三四四、影响我国的台风
1.概念。
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热带气旋的通称。
2.多发季节。
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常发生在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
3.能量主要来源。
海水蒸发旺盛,湿热的空气上升,水汽凝结成云而释放出的大量热能。一二三四4.路径。
5.影响。
(1)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使房屋被毁、人畜死伤等。
(2)有利: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思考讨论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
提示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较高,海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足够的能量。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 我国的干旱灾害
材料一 中国网2013年9月9日讯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7月初至8月中旬,南方部分地区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少雨天气,江南、江淮、江汉和西南东部地区出现罕见高温干旱,其中,湖南、浙江部分地区连续30天日最高温度超过35 ℃,局地日最高温度超过40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湖南、贵州、湖北、江西、重庆、安徽、浙江等省份旱情发展迅速,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材料二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干旱灾害分布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的旱灾有哪些主要特征?
提示我国的旱灾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出现次数多,二是持续时间长,三是影响的范围广。
(2)我国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易形成干旱灾害?
提示我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分别是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这些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其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量少的季节或年份,就容易形成旱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3)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提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灾主要发生在7、8月份。7、8月份随着我国雨带的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容易形成伏旱。
(4)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主要受降水因素、水土资源配合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的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我国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例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以来,西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其中云南省大部、四川省大部、贵州省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 ℃以上,其中云南省大部、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西部气温偏高2.4 ℃。
材料二 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1)据图描述云南干旱灾害的分布特点。
(2)依据材料一,试说明2013年2月以来,云南省干旱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云南旱灾的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情逐渐加重。第(2)题,主要从气温和降水的异常等方面分析。
答案:(1)分布特点:地区分布不均;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情逐渐加重。
(2)大气环流异常,降水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气温比常年同期高,导致蒸发旺盛,形成旱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华北地区春旱严重?
提示因为华北平原的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降水少;农作物返青,农业需水量大;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所以春旱严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二 我国的洪涝灾害
材料一 2013年7月中旬,我国的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及黄淮北部遭遇强降雨过程,多地降雨量超历史极值,四川省都江堰市幸福镇7日晚至11日累计降雨量达1 105.9毫米,相当于当地年均降雨量。7月,陕西省延安市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是常年同期降水量的近4倍。7—8月,松花江、黑龙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辽河流域浑河上游发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东北地区出现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材料二 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结合材料探究:
(1)引发我国大多数河流洪水的因素是降雨,尤其是暴雨,我国的暴雨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哪些因素会直接引发暴雨?
提示我国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风盛行期间。东部地区夏季的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是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2)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关中地区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1.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2.我国锋面雨带引发的暴雨洪水的分布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的关系
(1)正常年份。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2)异常年份。
当有的年份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北方干旱——南涝北旱;当副热带高气压带季节性北移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干旱——北涝南旱。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3.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例2】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解析:第(1)题,从图示经纬度来看,A地处在北纬30°附近,受锋面雨带的影响,6月份降水集中,易引发洪水灾害。第(2)题,从等高线来看,A地位于地势陡峻的河谷地带,应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也可修建水库,调蓄洪水;B地位于湖泊附近,可退耕还湖,增强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也可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拓展延伸 防御洪涝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洪涝的防御措施:①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④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⑥修建分洪蓄洪区;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如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如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如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入海河道。)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三 影响我国的寒潮
材料 2013年4月5—7日陕西省出现大范围寒潮降温天气,日平均气温陕北下降8~11 ℃,关中、陕南下降6~8 ℃,4月6日全省46站日最低气温低于0 ℃,吴起站最低气温-8.1 ℃。4月17—22日又一次出现寒潮降温天气,陕北、渭北大部日最低气温降至5 ℃以下。寒潮天气使果树遭受花期冻害,造成部分设施大棚损毁,蔬菜遭受冻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结合材料探究:
(1)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哪些地区?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入侵我国的寒潮主要来自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入侵我国的寒潮具有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
(2)寒潮入侵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以及暴风雪、沙尘暴灾害;严重的大雪、冻雨常常会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寒潮的成因、路径和防御措施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例3】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从图中分析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地区受寒潮影响次数的差异主要与纬度位置及地形有关,纬度位置低,受寒朝影响的次数少,山地的背风坡受寒潮影响的次数少。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浇水可以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答案:(1)分布特征: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以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我国的四川盆地、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而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
提示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不易受寒潮影响的原因: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寒潮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重重阻挡及地表摩擦力影响,势力逐渐减弱,加之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所以也不易受寒潮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探究四 影响我国的台风
材料 中国天气网讯 “菲特”于2013年10月7日凌晨1时15分以强台风强度登陆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是自1949年以来在10月份登陆我国陆地的最强台风。“菲特”具有登陆强度历史罕见、强风暴雨极端性强、潮高浪大等特点。“菲特”造成浙江省、福建省等地道路交通阻断、动车停运、航班取消、供电通信中断、堤防损毁、农田受淹。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11个市70个县(市、区)631.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人,失踪4人,倒塌房屋0.4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53.4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3.68亿元;福建省有5市、19个县计41.56万人受灾,倒塌房屋0.04万间,农作物受灾34.1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55亿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结合材料探究:
(1)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①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6 ℃以上);②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③动力条件:南北半球信风相遇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2)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于何地?影响我国的台风的路径有哪三条?
提示影响我国的台风发源于西北太平洋。影响我国的台风的路径有西移路径、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三条。
(3)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哪几个省份易受台风的影响?
提示因为台风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所以我国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从空间分布看,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我国的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台湾省、浙江省的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的频次较高。
(4)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台风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总量增加,台风造成的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1.台风形成条件
台风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广阔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二是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水汽凝结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三是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空气辐合旋转。如下图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2.影响我国的台风的移动路径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3.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时空分布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例4】 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图甲中A、B、C三地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分析完成下列问题。甲 乙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丙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    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 。?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    风,C地的风向为   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解析:解答的关键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台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气压分布——中心气压低为低气压(或气旋)。(2)分析风速、降水量的变化——中心附近风速很高、降水量很大,因此该天气系统为台风。
答案:(1)台风
(2)B
(3)此时台风中心经过B地
(4)偏北 偏南
(5)弊:带来暴雨和洪涝灾害。利:带来丰沛的降水,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四拓展延伸 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其势力会逐渐减弱?
提示台风登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水汽供应量减少,空气涡旋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1234561.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导学号50440009)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解析: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使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春耕生产;西北地区由于农业需水量相对较小,也没有严重的春旱;江淮地区由于地处湿润区,雨季来得较早,降水量较大,因此不存在春旱;华北地区由于雨季来得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春旱特别严重。
答案:D1234562.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洪涝灾害北方多于南方
B.我国东北一定不会出现洪涝
C.我国长江以南以6—9月份降水最集中
D.华北地区容易出现夏季洪涝
解析:华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答案:D1234563.中新网乌鲁木齐2014年4月16日电 4月13日以来,新疆南北部各地自西向东先后出现降水、大风及明显降温天气,部分地区遭受2014年春最强寒潮侵袭。造成此次大风降温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解析:造成此次大风降温天气的原因是受到了寒潮的影响,寒潮属于快行冷锋,四图中属于的冷锋是A图。
答案:A1234564.读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季降水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50440010)
说明:平均值为1971—2000年该季节降水量平均值
(1)结合图示,分析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2)上述灾害,会给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区带来哪些次生灾害?123456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易引发旱灾;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易引发洪涝灾害。第(2)题,旱灾主要引发火灾,洪涝灾害引发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1)春季降水大幅减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出现春旱夏涝急转现象。
(2)春季干旱易引发火灾;夏季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冲刷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1234565.(2016·安徽六安模拟)低温冻害主要是因为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平均每年冻害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123456分析A处冻害出现频次较多的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从地形、北方冷空气入侵、农业生产活动、作物耐寒能力、防害意识等方面分析冻害的原因和防御措施。
答案:原因:A处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附近无山脉阻挡,冷空气易入侵;冻害发生在冬半年(主要在春、秋两季),此时该地区农业生产活动较多;农作物耐寒能力较差;人们防冻意识薄弱。防御措施:及时发布寒潮预警;地膜覆盖;人工烟熏等。1234566.(2016·全国甲,43)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123456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解析:考查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明确材料中提到的里下河地区及周边的地势特征是其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因此针对四面地势高排洪难的问题,开挖入海新河,修建蓄洪、排洪等水利工程建设是针对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