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难忘的泼水节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8:0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了解。
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1 难忘的泼水节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①的泼水节又到了。[句导读:“火红”衬托出泼水节红火、热闹、幸福的气氛。]
段导读: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
今年,傣族人民特别②高兴,因为敬爱③的周恩来总理要④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段导读: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人们一起过泼水节,人们怎能不高兴呢 读第1、2自然段时,要用热情而平稳的语调。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⑤,从四面八方⑥赶来⑦了。[句导读:泼水节是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更重要的是人们听说周总理要来,都想和周总理一起过这个节日,所以大家早早赶来。]为了欢迎⑧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⑨满了凤凰花的花瓣⑩,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句导读:“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表现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句导读:体现了人民对总理的热爱,读时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段导读:人们热情隆重地迎接周总理。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句导读:周总理穿着傣族人民的服装,表现出他非常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笑容满面”表现了周总理热爱人民、与人民心连心的思想感情。]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段导读: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他和傣族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①一年一度:一年一次。度,次。
②特别:格外。
③敬爱:尊敬、热爱。
④要,读“yào”。还读“yāo”,如“要求”。
⑤象脚鼓:一种乐器,因外形似象脚而得名。
⑥四面八方:指各个地方。
⑦赶来:这里形容急切的心情。
⑧欢迎:很高兴地迎接。
⑨撒,读“sǎ”。还读“sā”,如“撒娇”。
⑩瓣,注意和“辩、辨、辫”的区别。
铺,这里读“pū”。还读“pù”,如“药铺”。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句导读:“泼呀,洒呀”“笑哇,跳哇”写出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时开心幸福的情景。]
段导读: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热闹情景。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句导读:读时速度要慢些,最后一句要读得更慢,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段导读: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多么令人难忘啊!
盛,读“chénɡ”。还读“shènɡ”,如“盛开”。
洒,注意和“酒”的区别。
开心:心情快乐舒畅。
幸福:反义词是“痛苦”。
1.了解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体会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一 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图。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1.谁知道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介绍一下你查找的资料。(每年凤凰花开的时候,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居住在哪儿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地区。)
4.再观察图,图上人们的表情怎么样,穿着什么,手里拿着什么 (人们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头上包着头巾,多数人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人们手里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5.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工作十分繁忙,还抽出时间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把幸福和欢乐带给了傣族人民,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6.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 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生字下面画上横线,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初读情况。(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主要讲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情景。)
4.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3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时就是泼水节到来时。)
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 (火红火红的。)看图右下角。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今年”指哪一年。(今年因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人们特别高兴。今年指1961年。)
那一年,总理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为什么还要到遥远而又非常炎热的云南与少数民族一起过泼水节呢 (关怀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①画出描写人们动作的词语。(敲起 赶来 撒满 欢呼)
如果把“赶来”换成“走来”行吗 为什么 (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听说周总理也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总理,大家恐怕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②人们把最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表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热爱,这是傣族人民迎接最尊贵的客人和最亲的亲人时的一种礼节。由此可看出总理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③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 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驶过很多龙船,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非常热闹。)
“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 应该怎样读 (人们渴望见到总理,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人们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用欢呼声表达自己的情感。读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4~6自然段。
(1)默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自然段介绍了总理的外貌和神态,以及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的情景。)
(2)看图上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一段中描写总理动作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接过、敲着、踩着、跳舞。说明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和人民是一家人。)
(4)小组学习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民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他健康长寿。)
(5)齐读第6自然段,这一段写了什么 (总理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把节日热烈、愉快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3.学习第7、8自然段。
(1)这两个句子各用上叹号表达了什么 “幸福哇”“难忘啊”在句中起了什么作用 (两个抒情的句子表达了傣族人民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深切感受。“幸福哇”“难忘啊”提到句子前面,起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难忘”。
四 总结
我们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齐读课文,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热爱吧!
1.齐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为什么会难忘呢 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所以对学生来说,这是个难点。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问问爸爸妈妈,学生理解了周总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这对突破这个难点很有帮助。
2.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读文,体会其中深厚的感情。哪些词体现了傣族人民这天是开心和幸福的 哪里写出了人们对总理的热情欢迎 哪些词体现了总理的和蔼可亲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3.拓展思维:祝福的时候,总理会对傣族人民说些什么 分别对老人、青年、孩子等说什么 演一演总理为人们祝福的场面。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用动作把课文中的动词演出来了,在交际中老师相机指导该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掌握有关的词语。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一 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填空,再读一读。(出示小黑板)
  (   )的地毯 (   )的龙船  (   )的头巾
(   )的花炮 (   )的泼水节 (   )的山峰
(鲜红的地毯 漂亮的龙船 水红色的头巾 好看的花炮 难忘的泼水节 高高的山峰)
二 自学生字
1.小组互查生字的读音。
2.说说怎样记住这几个生字,哪儿容易错,相互提醒。
三 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小组学习的情况。
2.识记生字,对号入座。
一个同学说字的特点或做相应的动作,其他同学快速在生字卡片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3.指导书写。
4.学生仿写,写在书上的田字格里。
5.给生字组词。
四 巩固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
2.抄写生字、新词。
五 总结
本课生字较多,希望同学们选择最巧妙的方法,准确记忆。
  11 难忘的泼水节
1.看拼音,写词语。

shuǐ
jié(泼水节) jìnɡ
ài(敬爱) xiān
huā(鲜花) chánɡ
shòu(长寿)
bǎi
shù
zhī(柏树枝) fènɡ
huánɡ(凤凰) yì
nián

dù(一年一度)
2.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发(泼)(泼水)  却(脚)(象脚)
白(柏)(柏树)  羊(群)(人群)
苟(敬)(敬爱)  又(凤)(凤凰)
3.填量词。
一(串)花炮   一(条)龙船
一(片)花瓣   一(只)象脚鼓
4.照样子,写词语。
例:一串串
一条条 一堆堆 一座座 一扇扇
5.按课文内容填空。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6.照样子,写句子。
例:傣族人民高兴。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傣族人民多么高兴啊!
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令人难忘。
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1.话说泼水节
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要做许多“毫诺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糍粑,在节日里食用。
泼水节一般在风光旖旎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的时候,各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高升”腾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当泼水刚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只觉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尽情地泼来,一个个全身湿透,但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水的洗礼过后,人们便围成圆圈,在铓锣和象脚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龄,不分职业,翩翩起舞。激动时,人们还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还边跳边饮酒。人们如醉如痴,通宵达旦。
2.聪明机智的周总理
(1)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处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 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2)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位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是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儿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
(3)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总理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佩服。
3.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它的来历在汉文文献中也有记载。彝族人民是这样传说的:“在很久以前,彝乡人民迎来了金秋的收获季节,眼看就要丰收了,可是天王恩泽古兹不愿让彝族人民过上好日子,派十大力来到彝山,把所有的庄稼都踏坏了。彝族人民满腔愤怒,从人群中走来一个名叫包聪的小伙子,要跟十大力斗个高低。包聪与十大力拼搏了三天三夜,终于战胜了。十大力灰溜溜地低下头,变成了一座秃山。天王恼羞成怒,就撒下了一把灰粉,霎时间变成了数不清的害虫,像一片乌云遮住了太阳,纷纷落到彝乡危害庄稼,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落空了,彝族人民每人举起一个火把,把所有的害虫一烧而光,取得了大丰收。从此,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就成了彝族人民点火把除恶灭害、盛庆丰收的传统节日。”
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都会穿上自己心爱的礼服。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祭品的香味芬芳四溢,用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儿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子们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歌、跳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儿、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所以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4.教案节选(一)
学生的大胆质疑,是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逐渐敢于质疑问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倾听,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偏颇、疑问的价值。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一节课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幸福、难忘的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掉了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 ”这一问使得课堂气氛马上变得严肃起来,小朋友们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当时老师也愣住了,学生的这个问题太出乎老师的意料了,随后老师马上反应过来,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全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 这里的‘水’到底有什么含义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爱水的傣族人民,一定会珍惜水资源的,不会让水受到各种污染。
5.教案节选(二)
(1)生字巩固,区分多音字
①复习十二个会认的字。
师:大家上节课学的字还会认吗 现在我就考一考你们吧!呈现十二个生字,再轮流抽读。
②学习多音字。
师:十二个生字会读了,现在出四个简单的字来认一认,你们认识吗
师呈现四个多音字“好、空、乐、盛”,抽生读。(读“好”。若生读“hǎo”,师问:还可以读什么 读“hào”。以相同办法读后三个字。)
引导学生进行多音字的辨析、组词,注意纠正不当之词及读音。
[设计意图]识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目标。在各课教学的各个教学时段中,我们都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识字及巩固练习活动。
(2)自主读书,图文联系
①师:看来,多音字难不倒大家。不着急,难的来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这样吧,大家抓紧时间读书,读得越熟越好,待会儿就有难题考大家。(生自由读)
②出示挂图(课文插图)。
师:大家认真看图,注意图上画的内容,再对照哪些内容是书上有的句子或段落。
1)用“  ”画出反映图上景物的句子。
2)用“  ”画出反映图上人物活动的句子。
3)用“  ”画出描写图上人物表情或心情的句子。
4)把自己画出的部分读给同桌听,看自己标画的句子正确吗
③生读书交流:课文除了写图上可以看得见的内容外,还有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联想到的内容:
1)看到周总理对傣族人民泼水,我仿佛听到周总理      ,我想      。
2)看到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我仿佛听到傣族人民      ,我想      。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因为只有读懂了课文内容,才能正确标画,才能对插图进行恰当联想。
(3)重点段朗读
①呈现课文第3自然段“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1)师:人们怎么赶来的
师引:
东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西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北村的说:“嗨,今天周总理要来咱们傣族寨子参加泼水节哟。”
生读:“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2)读第3自然段全段。师:你们能想象当时的画面吗 左边的同学读,右边的同学边听边想象,再左右交换。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归纳并板书:盛情迎候)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人们的盛情呢 读一读。
②指导读第4、5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归纳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敲鼓跳舞”“泼水祝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设计意图]通过对“从四面八方赶来了”的具体情境的再造,丰富了学生对于“赶”来的情境的想象,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朗读干瘪的状况。
(4)再读全文,感悟体验
①读课题,读全文,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师:这真是个难忘的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大家太快乐,太幸福了。
②师: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
(学生可以填“幸福”“欢乐”“开心”“特别”的泼水节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种开放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概括自己的独特的感悟理解,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5)识字巩固,写字练习
①观察第三、四排要求会写的字词,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范写。
③生写,看谁写得更漂亮。
[设计意图]把识字任务分解,把书写要求分解,便于各个击破,利于扎扎实实地落实识写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