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画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画风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8: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2.会写本课生字,认识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5 画  风
作者:方轶群
宋涛、陈丹、赵小艺在一起画画①。[句导读: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他们在洁白②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句导读:交代了三个孩子画的内容。]
段导读:三个小朋友在画画。
宋涛说:“谁能画风 ”[句导读:提出一个难题。]
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句导读:肯定地说出风画不出来的原因。]
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句导读:“眨”“想”说明赵小艺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③,旗子在空中飘④着。[句导读:利用飘着的旗子把风给显示出来了,看到飘着的旗子,就看到了风。]
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句导读:用吃惊的语气读,声音略大。]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段导读: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加上自己的思考,陈丹、宋涛都会画风了。说明他们能够互相启发,善于动脑。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⑤。[句导读:转动的风车说明有风。]
段导读: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画出了一张张有风的画。
三个小朋友正⑥说着,画着,忽然⑦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⑧美了。
段导读:一阵风吹来,画显得更美了。“更美”在这里蕴含着“三个孩子更可爱”的意思。




①画画:作画。
②洁白:没有被其他颜色污染的白色。
③杆

⑤转
⑥正
⑦忽然:突然。
⑧更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挂图。
一 导入新课
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
2.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子的吗
3.风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我们能把风画下来吗
4.课文中就有三个小朋友想把风画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可采取同桌互读的方法。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4.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三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
(2)我们应该怎样读 (用高兴的语气读。)指名读。
2.学习第2~8自然段。
(1)指名读。你喜欢课文中的小朋友吗 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几个小朋友遇到问题都爱动脑筋。)
(2)默读第2~8自然段。把描写他们善于动脑筋的句子画出来,再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小组讨论交流。(可结合挂图。)
(3)小组汇报。
①赵小艺
②陈丹
③宋涛
④赵小艺
学生讨论,谈体会,老师画简笔示意图。
(4)通过对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感受。(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事善于动脑。)
(5)读第2~8自然段,再次感受他们的聪明、可爱。说说课文中的三位小朋友是通过画什么事物来表现风的。
3.学习第9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如:为什么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
(2)交流,讨论。(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象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风中景物动态的美。)
  4.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
(1)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注意揣摩当时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
(2)选择优秀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
5.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脑。你们愿意动脑筋吗 拿起你们手中的笔,也画一画风。看谁画得好,说得好。(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学生在纸上画。)
例:泛着波纹的湖水,吹开的门窗,人顶着风向前走……
四 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出来。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善于动脑的好孩子。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1.课前首先用谜语激趣,让学生对风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课文学习结束后提问:“你还能怎样画风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这既能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2.掌握与生字有关的词语,要会读、会写。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一 检查复习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预习生字。
(1)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说说你怎样记住这几个字。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2)识记字形。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指导书写:老师书写,学生认真观察,练写。
(4)给生字组词,认读。
(5)巩固。
①指名到黑板上听写,并及时纠正。
②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
三 总结
  1.本课的词语、句子比较简单,学生自己体会也很容易理解。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三个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画风的,以及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
2.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较少,且要求认识的七个字中有六个出现在课文的人物姓名中,识字教学时可以安排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位小朋友,再与他们打招呼、交朋友。顺便请学生作简要的自我介绍,锻炼表达能力。
  15 画  风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飘动)的旗子  (斜斜)的雨丝
(弯弯)的小树  (转动)的风车
2.将下列字按要求归类。
丹 乌 艺 显 忽 丝 杆 眨 涛 陈 转 斜
独体字:丹 乌
左右结构:杆 眨 涛 陈 转 斜
上下结构:艺 显 忽 丝
1.风的谜语
(1)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2.教案节选
(1)借疑促读,演示解难。
《画风》这篇课文比较易懂,对话较多,不必要花太多的时间逐句逐段地讲解。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通过多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用疑问去驱动学生思维、探索,并通过课件演示风来的时候东西如何起变化,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既直观形象,又能吸引学生。
第一个问题:“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时遇到了一个什么难题 ”这个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在读中找答案,并适时引导学生朗读,读出遇到困难时焦急、烦恼的语气。此时,教师把握时机问:“读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紧接着说出疑问,情绪高涨。
第二个问题:三个小朋友怎样动脑筋画风 画得好吗 这个问题是解决文章的重点、体会中心的关键之处。于是,教师创设了一个表演氛围,让学生自荐扮演角色,通过形式多样的分角色朗读,如四人小组、男女生和老师合作或自己挑选伙伴合作等方式。在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三个小朋友借助飘动的旗子、弯弯的树、斜斜的雨丝和转动的风车来表示风。尽管这些事物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的,但是要一下子感悟它的动,还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理解“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为了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利用课件演示飘动的旗子、弯弯的树、斜斜的雨丝,增强形象性,使之符合二年级学生直观思维的特点。
(2)扩展活动,探索创新。
人常讲“情随心动,趣从内生”,低年级学生对竞赛活动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设计了一项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年级学生好像刚破土而出的笋芽儿,对自然对生活充满好奇,但观察、思维能力却不强,要逐步拓展、延伸。教师把这项活动分解成几个环节:
①大自然中有哪几种风,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请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图片展示出来,并说一说。
②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多,但台风、龙卷风、风暴等给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请学生用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人们都用什么方法防治危害
③你准备用什么东西来表示风 让学生动笔画风,并把所画的说一说。看谁画得好,说得好。这三个环节的设置,宛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