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5: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摘抄含意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并体会表达效果。3.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7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2] 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yù)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chè)见底,天空湛(zhàn)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
段导读:本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山谷中,原来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3]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②去掉“家家”后有什么不同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lí),[③“谁”说明了什么 两个“谁”字连用有什么作用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luǒ)露(lù)的土地。
段导读:本段写村里的人都随意砍伐树木,使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kuò)大…… [4] [④“一年年,一代代”说明了什么 两个“不断”强调了什么 ]树木变成了一栋(dònɡ)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⑤三个“变成”和一个“还有”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段导读:本段写人们肆意砍伐树木。
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5] [⑥大家不错的日子是怎样得来的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páo)哮(xiào)的洪(hónɡ)水不知卷[juǎn]到了何处。 [6] [⑦这两句话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
段导读:本段写乱砍滥伐造成的后果——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人们肆意砍伐山坡上的树木,最终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7] [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什么 ]
段导读:“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指人们砍伐树木造的房子、做的家具和工具等。人们靠破坏自然换来了虚假繁荣,最终得到了大自然更严厉的惩罚。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因为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关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课文题目)
二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出示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森sēn林  湛zhàn蓝  
甜润rùn  盖ɡài房  裸luǒ
露lù  扩kuò大  锋fēnɡ利  黎lí明郁yù郁葱cōnɡ葱  一栋dònɡ栋  各式shì各样  应yīnɡ有尽有  喘chuǎn气儿
  3.同桌互相说说记忆生字的方法。
4.重点指导。
葱:中间是“匆”不是“勿”。 裸:左部是“衣补”不是“示补”。
黎:右上部不是“勿”。
5.理解词语意思。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本课指斧头的刀口快。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咆哮:一般指猛兽怒吼。本课比喻洪水奔腾轰鸣。
犁:耕地的农具。把土豁开,便于撒种。
三 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任意毁坏山上的树木,最后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何处去的故事。)
  1.上课伊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小村庄说说画画,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接着提出问题:“一切”指的是什么 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2.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小村庄”。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 ”这一问就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就会变浓,读书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1.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插图,重点句子的投影。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 细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段文字,你们的心情如何 (读了这段文字,心情很沉重。)
(2)请你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2.这个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 (很美丽。)
(1)请同学们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村庄原来的样子。(早先的小村庄有几排瓦房,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村旁有条清澈的小河。春天,鸟儿在树上鸣叫,各色的野花盛开了,老人们在树旁散步,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大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2)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原来小村庄的美丽。
(3)同学们说得很好,读得更美。可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被一场洪水卷走后,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时,你们会产生什么疑问 (洪灾是怎样造成的呢 是什么原因使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
3.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请同学们画出造成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的原因的句子。
出示投影: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1)读这句话,想一想横线上能填什么内容。
(2)把横线补充完整。(谁家想做家具,谁家想烧柴……)
(3)读句子,评读。
(4)思考:人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什么都没有了。)
4.指名读第3自然段。
(1)出示投影: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指名读这句话。
②从句子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减少—扩大)
③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组反义词说一句话。(如果村民们都去植树,树林就会不断扩大,裸露的土地就会不断减少。)
④由此,你们想到了什么 (人们不能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平衡。)
(2)出示投影: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读这句话。
②由此,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人们不仅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把树木当柴烧掉,冒出的烟又污染了空气。)
5.这时的小村庄是什么样呢 (光秃秃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人为破坏,即乱砍滥伐,破坏森林。)
出示投影: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齐读这句话。
(2)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由于人们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不仅卷走了小村庄,还卷走了包括住在小村庄的人,以及人们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教训是十分惨痛的,告诫人们要植树,不要乱砍滥伐。)
三 课堂总结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完了,相信这个悲惨的故事能使我们每一个人警醒。人类要爱护自己的家园,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绝不可以任意地伤害它们。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们理解小村庄的变化时,可以先让他们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们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使他们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2.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记录下来。学生们对这个小村庄的悲剧有了深刻的理解,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就水到渠成地产生了。
1.看拼音,写词语。
sēn
lín(森林) zhàn
lán(湛蓝) tián
rùn(甜润) luǒ
lù(裸露)
fēnɡ
lì(锋利) lí
mínɡ(黎明) yù

cōnɡ
cōnɡ(郁郁葱葱)
2.比一比,再组词。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小村庄  (湛蓝)的天空
(郁郁葱葱)的森林
(锋利)的斧头
(清清)的河水
(裸露)的土地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一 山洪简介
山洪是山丘地区特殊的洪水,人们习惯称之“发蛟”。洪水一般历时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山洪的成因除山体结构条件外,主要是喇叭形河口地形所致,形成短时暴雨,引发山洪。山洪泥石流往往冲毁房屋、田地、道路和桥梁,常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 山洪成因
1.一般形成山洪泥石流的地形特征是中高山区,相对高差大,河谷坡度陡峻。表层为植皮覆盖有较厚的土体,土体下面为中深断裂及其派生级断裂切割的破碎岩石层。
2.大范围树林、毛竹覆盖,当暖湿空气携带大量水汽,达到林区上空,与林区温度偏低,相对湿度偏大的冷空气交锋,易造成大的局部降水。
3.水体既是山洪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因素,主要来自降雨。
4.山区陡坡开荒和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使森林遭到破坏,失去水源涵养作用。同时,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河道被侵占,淤塞严重,泄洪能力不断减小,极易形成山洪灾害。
三 森林的作用
森林能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风吹来,它用树身树冠挡住去路,使风速降低,树根又长又密,抓住土壤,不让大风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冲不走土壤。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种子、坚果、根茎、块茎、菌类等各种食物。森林灌木丛中的动物还给人们提供肉食和动物蛋白。木材的用途很广,造房子,开矿山,修铁路,架桥梁,造纸,做家具……森林为数百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松脂、烤胶、虫蜡、香料等,都是轻工业的原料。
四 中国的沙漠化
中国是沙漠化严重的国家。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包括占国土面积37%的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和自治区在内的干燥地带。敦煌一带,在20世纪50年代是红柳茂盛的地方,被称为“红柳园”,目前则一派荒芜,方圆三四十千米找不到红柳的踪影。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已经越过内蒙古与辽宁的边界线,正以平均每年30米的速度向南推进,威逼中国东北工业大城市沈阳。北京春季的风沙天数,从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17.2天,增加到70年代的平均20.5天,而80年代以后又有所增加。
五 课堂实录(节选)
想象感悟
师:读过课文之后,你们的心情如何
生:很伤心!
生:很震惊!
生:深感悲哀!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受。那个被洪水吞没的小村庄曾经是多么美丽,多么让人向往,多么让人魂牵梦绕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村庄的美丽。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师:读过这几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了什么 仿佛闻到了什么 内心涌起怎样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参天的大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小村庄就在森林的怀抱里。
生:我看到了翠绿的树叶,看到了鲜艳的野花,看到了肥壮的牛羊。
师:《美丽的小兴安岭》有一段话写到了森林的美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课件出示: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生:我看到了清可见底的小河,看到了鱼在小河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师:《珍珠泉》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描写了水的清,让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生:我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
生:空气真甜啊,真香啊!
生:天空真蓝啊!云朵真白啊!
生:我多么想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啊!可惜,小村庄被洪水吞没了!
生:我太留恋这个地方了!
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这个人间仙境般的小村庄不见了,它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惨不忍睹的情境吧!
(课件出示: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除了课文插图上显示的,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恐惧的神情。
生:我仿佛看到波浪翻滚的洪水怎样一下子把房子卷走。
生:我仿佛看到污浊的洪水上漂浮着的木头,还有人和动物的尸体。
生:我仿佛听到洪水的怒吼和房屋倒塌的声音。
师:这样的情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太可怕了!
生:太恐怖了!
生:太悲惨了!
追问探究
师:面对这样的情境,你们是不是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灾难为什么会降临到这里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画一画触动你们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书、思考。)
生:人们破坏了环境,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生:是这里的人们自己埋葬了自己。
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大树倒下的情景。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读到这里我很难过,我真想对他们说,“别砍了,危险越来越近了。”
生:“树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人们真是贪心不足啊!
师:现在,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体会体会,你们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点什么呢
(课件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生:好好地反省反省你们的行为吧!
生:没有了好的环境就没有了一切。
生: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环境被污染的图片。)
师:读过这篇课文,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话想说,请动笔写一写。
(学生自由练笔,教师组织交流。)
^1
知识点详解

^2
  ①“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写出了小村庄的环境很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3
  ②“家家”说明是每家都有,强调了砍伐树木的普遍性。去掉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意思了。  ③“谁”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
^4
  ④“一年年,一代代”说明砍伐持续的时间很长。两个“不断”强调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这句话含蓄地说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⑤作者连续用三个“变成”构成排比句,更加强烈地表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行为。“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深刻地表达出对人们把树木当柴烧这种行为的遗憾和谴责。
^5
  ⑥是靠着“锋利的斧头”,是在对树木乱砍滥伐的基础上得到的。
^6
  ⑦这两句话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大雨连续不断,最终导致洪水把小村庄卷走了。
^7
  ⑧人们曾经依靠锋利的斧头盖了新房,做了家具、工具等,过上了看上去很舒适的生活。可是,一场大雨使这一切都消失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保护森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