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路旁的橡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路旁的橡树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5:1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们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8
 路旁的橡树
作者: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
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2] [①这句话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 ]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 [3] [②“将”字写出了什么 ]
[4]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人们打算在两座大城市间修一条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公路。
开始筑路了。[③这是一个怎样的句子 有什么作用 ]一天,工人们来到田野上,那里长着一片不大的灌木林。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5] [④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工程师批示要在灌木林中埋进排水管。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 [6] 地上。[⑤“突然”“停下来”说明了什么 ]在这条路应该延(yán)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⑥“挺立”写出了什么 ]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bá),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7] [⑦这一句是怎样介绍橡 [8] 树的 ]
段导读:本段写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9] [⑧大家为什么都不说话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10] [⑨“长久地”和“叹气”说明了什么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11] [⑩工人们“叹着气”,表明了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束手无策。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
“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xiē)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为了保护橡树,工程师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lì)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笔直笔直的,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tí)形。 [12] [“弯曲成马蹄形”暗示了什么 ]
[13] 段导读:本段写了路修好以后的样子。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shànɡ)的心。”[“一颗高尚的心”是指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了路过的人们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赞叹。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人们都赞叹筑这条路的人。
1.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人们为什么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生字、新词卡片,橡树图片。
一 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1.导入:同学们,上篇课文中,小村庄的人们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树木,结果毁灭了家园。这节课我们学习《路旁的橡树》,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板书:路旁的橡树
3.你们见过橡树吗 (出示橡树图。橡树,就是栎树,结有果实。)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
  延yán伸  挺拔bá  楔xiē子  马蹄tí形  沥lì青  高尚shànɡ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写工程师和筑路工人们为了保住橡树而绕开树铺路,受到人们称赞的故事。)
3.指名分段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从北方到南方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
第2自然段:工人们开始修路了。
第3自然段:工人们发现像一棵哨兵一样挺拔、粗壮的橡树。
第4自然段:工程师和工人们看着筑路计划为难了。
第5自然段:工程师说筑路计划不能改变。
第6自然段:工人们说橡树也不可以砍。
第7自然段:工程师把楔子打进了离橡树100米的地方。
第8自然段:几年后,这条笔直的路修好了,但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第9自然段:路过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三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平坦”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
2.读第2、3自然段。
(1)筑路工人们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因为他们发现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所以筑路工人突然停了下来。)
(2)这棵橡树什么样 (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3.读第4~7自然段。
(1)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因为他们看到长得这么粗壮的橡树,都舍不得砍掉,但如果按工程计划筑路,保证公路直,
就必须砍掉橡树。所以他们都沉默不语。)
(2)你能把“责备”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责怪)
4.读第8、9自然段。
(1)“在一个地方”指的是哪里 (指橡树生长的地方。)
(2)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因为筑路人为了保护橡树,宁肯让路拐一个弯,也不砍掉橡树。)
(3)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筑路人绕树修路,说明他们爱护树木,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所以说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
四 朗读全文
  1.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橡树的知识,课上通过学生自己介绍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教师再加以补充,使学生们对橡树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2.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以这句话为主线贯穿整节课。
1.看拼音,连线。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路面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坦)
(2)深思而不说话。(沉默不语)
(3)彼此没有相约,而行为却相同。(不约而同)
3.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这里的风景多迷人哪!远处的山峰笼罩在云雾之中,雾在减退、变薄,渐渐地散去。这时,一个个的山峰清晰可见。一股清亮亮的溪水从山上哗哗地流下。远远望去像一道小瀑布。近处有一片绿色的竹林,竹林边开着各色的野花。小鸟在竹林里欢快地唱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写的 抄写在横线上。
这里的风景多迷人哪!        
(2)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观察和叙述的。
(3)远处,作者看到的景物依次是山峰、雾、溪水;近处,作者看到的景物有竹林、野花、小鸟、蝴蝶。
一 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1939年起任中学语文教师。1948年起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从事“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实验研究。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心灵献给儿童》《巴甫雷什中学》《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教育专著。
二 红橡树
红橡树是美国的巨大财富。它比绝大多数树种都更容易移栽成活,对于周围城镇环境的适应力也是惊人的强大。在公园里的道路以及家庭庭院中,红橡树浓密的树冠都可以提供凉爽的避阴之处。它在秋季整个季节中无与伦比的色彩表现都得益于它优异的木质基础。
三 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效益来计算,其价值就远不止这些了。据粗略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
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
500美元的蛋白质,同时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
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1
250美元),还可以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价值31
250美元)等。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不是300多美元了,而是20多万美元了。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
  ②写出人们对这条公路的美好向往。
^4
  ③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5
  ④写在灌木林中埋进排水管,为下文遇到困难埋下了伏笔。
^6
  ⑤“突然”“停下来”说明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  ⑥写出了橡树的高大,表达了对这棵橡树的喜爱。
^7
  
^8
  ⑦这一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橡树的样子,把它比作“哨兵”,突出了橡树的作用,它就像士兵一样保卫着人类的家园。  ⑧工程师沉默不语表明他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活力与美感的橡树,但该怎么做呢 他也不是很清楚。工人们沉默不语是因为他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⑨说明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工程师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为了保护橡树,他准备作出无奈的选择。  ⑩工人们“叹着气”,表明他们在得到明确答复之前内心非常沉重。
^9
^10
^11
^12
  “弯曲成马蹄形”暗示着橡树保住了。
^13
  “一颗高尚的心”是指工程师和筑路工人们爱护树木,保护地球美好环境的强烈的环保意识。因为他们为了保护这棵树,而让公路弯曲成马蹄形,所以路过这里的人都会赞扬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