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重点难点
1.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2.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10 惊
弓
之
鸟
更羸(léi)是古时候魏(wèi)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段导读:课文开篇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 [2]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3] [②“仔细看了看”可以去掉吗 ]
段导读:本段写更羸说自己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是吗 ”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 [4] [③“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明了什么 ]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说自己能不用箭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魏王表示怀疑。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5] [④更羸为什么不说“看我的吧”,而说“试一下” ]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xián),只听得嘣(bēnɡ)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⑤这段话中的动词写出了什么 ] [6]
段导读:本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段导读:这句话照应上文,魏王刚才对更羸说的话是怀疑的,现在已经变成了吃惊。
[7]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更羸真的没用箭就“射”下了大雁,魏王很吃惊。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bēi)惨(cǎn)。[⑥这一句话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yù)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⑦这句话和上一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⑧这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 ]
段导读:更羸讲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写更羸讲他不用箭就“射”下大雁的原因。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不用箭射,只要拉一下弓,就可以“射”下来一只大雁,你们相信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0课《惊弓之鸟》。它将为我们讲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课文题目)
二 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出示自学提示。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
(2)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鸟”在本课指什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课上提出来。
三 交流自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认读生字、新词。
惊弓ɡōnɡ之鸟 魏wèi国 射shè
箭jiàn 打猎liè 大雁yàn 拉弦xián悲bēi
惨cǎn 愈yù合 裂liè开 作痛tònɡ
2.自学中,你理解了哪几个词语的意思
能手: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文中指更羸在射箭方面很有才干。
大吃一惊:非常出乎意料。 悲惨:伤心;难受。
愈合:伤口长好了。 孤单失群:离开了群体。
3.“鸟”在本课指什么 (课文中的“鸟”指的是一只大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受伤的大雁的事。)
更羸是谁 课文中是怎样介绍他的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对比句,思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般;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连魏王都要他陪自己打猎。
4.学习中你有哪些疑问 (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下大雁来 更羸怎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同去的人为什么不能像更羸这样呢 )
四 趣味识字
1.指导学生以个人读、齐读、小组“开火车”读的方式加强对汉字的记忆。
2.重点指导汉字的写法。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雁:“厂”字里面是两个单人旁。
魏:共17画。第14画是从“白”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3.做游戏,巩固字词。
抽字游戏:抽出生字,老师读生字,同学找到相应的卡片认读。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
1.课上,教师可以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再请学生说一说读过的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最后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习第一部分时,教师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 更羸是怎样把它“射”下来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但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读,而且能提高阅读的效果。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课文插图投影片,重点句投影片。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同学们在学习中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对同学们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要各抒己见,准确理解课文,领会含义。
二 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1.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这件事
(3)第6~9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4)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第1~5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第6~9自然段写更羸能这样做的原因。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说事情结果,后说事情原因。
3.学习第1~5自然段。
(1)指名读第1~5自然段。
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魏国的更羸说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一只大雁“射”下来,结果真的“射”下了大雁。)
出示重点句: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句中的两个“直”分别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直”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第二个“直”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2)更羸和魏王说话时语气怎样 (更羸很有信心,而魏王怀疑。)
你从哪儿看出更羸很有信心 (“只要……就”说明更羸胸有成竹。)
分角色读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4.学习第6~9自然段。
思考: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分析第9自然段。
第一句写了什么 (更羸看到和听到的情况,即认真观察的结果。)
第二句写了什么 (更羸依据看到和听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后两句写了什么 (更羸进一步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3)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第6~9自然段的内容吗
(4)指导朗读。
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吃惊。
(5)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 课堂总结
1.用自己的话说说“惊弓之鸟”的比喻义是什么。(比喻受过惊吓之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2.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且能够把看到和听到的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思维方法。)
1.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最困难的。由于学生实际经验很少,对成语理解不够,所以教师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例子,让学生受到启发,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
2.在课文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只受过箭伤又孤单失群的大雁,当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很感兴趣,能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0 惊弓之鸟
观察
分析
判断
结论
飞得慢 受过伤 害怕 伤口裂开
叫得惨
孤单失群
高飞
掉下来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更羸(ɡēn ɡènɡ) 拉弦(xuán xiá)
愈合(y
yuè)
2.按课文内容填空。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看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听到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就分析到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叫得悲惨是因为它孤单失群,因此判定,只要一拉弓弦,大雁就会掉下来。
3.将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使这组句子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①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②它们有的俯下脑袋,有的侧着身子喝水,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③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④小鹿在溪边散步。
⑤溪里涨满了春水。
⑥一根根原木随水往前淌,像一支船队在前进。
(①)(③)(⑤)(⑥)
(④)(②)
一 魏国
魏国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而魏也称为“梁”。公元前403年为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二 大雁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嘴宽而厚,嘴甲比较宽阔。雌雄羽色相似,多数呈淡灰褐色,有斑纹。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三 雁群为什么排成特定的队形飞行
雁群为什么总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队伍飞行呢 这是因为大雁飞行的路程很长,它们除了靠扇动翅膀飞行之外,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天空中滑翔,使翅膀得到间断的休息空隙,以节省体力。当雁群飞行时,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翅膀尖上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边的雁为了利用这股气流,就紧跟在前雁翅膀尖的后面飞,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就排成了整齐的队伍,形成了“一”字或“人”字队形。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
另外,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雁群总是由有经验的老雁当“队长”,飞在队伍的前面。在飞行中,带队的大雁体力消耗得很厉害,因而它常与别的大雁交换位置。幼雁和体弱的雁,大都插在队伍的中间。停歇在水边觅食水草时,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飞,就有被敌害吃掉的危险。
四 为什么鸵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鸵鸟不会飞,这不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它们的羽毛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鸵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鸵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3
②不可以。“仔细看了看”写出更羸对大雁观察仔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大雁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掉下来的。
^4
③“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说明魏王对更羸的话很怀疑。
^5
④虽然很有把握,但是更羸还是说“试一下”,这表明更羸是个很谦虚的人。
^6
⑤这段话中用“拿、拉、听、飞、拍、掉”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更羸动作的娴熟和大雁的惊恐。两个“直”字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7
⑥这句话是写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⑦这句话是他根据上句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出的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后的分析所得。 ⑧这两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