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5:1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段导读:课文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2] [①这句话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luò)驼(tuo),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段导读:本段写画师要考考自己的三个徒弟。
[3]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②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段导读:本段写徒弟们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段导读:大徒弟用的方法是一般人都能想到的方法。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 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4] [③二徒弟和大徒弟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相同 ]
段导读:本段写二徒弟画满了骆驼的头。
[5]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④文章是怎样写小徒弟的画的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miá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6] [⑤小徒弟的画好在哪里 ]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段导读:本段写小徒弟的画使画师满意。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
段导读:本段写画师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小徒弟的画。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画师考三个徒弟画画,结果是小徒弟的画使他最满意。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写两个徒弟也明白了为什么画师喜欢小徒弟的画。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培养创新意识。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 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不断  起qǐ
伏fú  若ruò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有时又看不清,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故事的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完整的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故事的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 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得小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儿 (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还有什么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 好在哪儿 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方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的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 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想别人没想到的。其实,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谁还记得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华佗分羊。)
2.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么画呢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桌合作来完成课文学习。
2.要在课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
3.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 ”学生们在思考中能够更加深入理解本篇课文讲述的道理。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
召集(zhāo zhà)  
起伏(f fǔ)
骆驼(tuó )
恰好(qi shì)
连绵不断(miá nián)
若隐若现(nuò ru)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3.根据下面词语的结构特点,仿写词语。
密密麻麻 许许多多 弯弯曲曲 整整齐齐 明明白白 仔仔细细 认认真真
4.填空,补充词语。
连绵(不)(断)  自(以)为(是)
(恍)(然)大悟  情(不)(自)禁
若(隐)若(现)  惊(弓)之(鸟)
深山藏古寺
宋代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命人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 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介绍事情的起因。
^3
  ②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
  ③二徒弟用的方法是比大徒弟更巧妙一点儿,画的数量也比大徒弟多一些,但也没有脱离常规,也算是比较普通的方法。
^5
  ④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画师很满意小徒弟的画,为文章增添了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小徒弟是如何画的。
^6
  ⑤小徒弟的画很简单,但是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群山中走着,谁也不知道山谷中究竟有多少只骆驼,所以他画的骆驼最多。这说明小徒弟很有创意。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