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学习本课的新词。了解古诗展示的动人故事。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背诵两首古诗。3.热爱祖国的文化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重点难点
1.读懂古诗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2.了解两个神话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乞(qǐ) 巧
作者:唐 林杰
[2]
[①叙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②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乞巧者不同的愿望,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嫦 娥
作者:唐 李商隐
[3]
[③“渐”字和“沉”字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力 ]
[4]
[④这两句诗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2.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能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
一 以旧代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学生背诵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故事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指导预习古诗《乞巧》,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1)读准字音。
乞qǐ 巧qiǎo 霄xiāo 渡dù 牵qiān 尽jìn
(2)掌握字形。
乞—气 巧—亏 宵—霄 渡—度
(3)指导书写。
“乞”字不要多写一横。 “霄”上部是“雨”字头,书写时要把字的上下结构笔画安排得当。
三 学习古诗《乞巧》,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的查找,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林杰,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能赋诗,下笔成文。)
(2)根据注释及对资料的理解,请你说说“乞巧”的含义。(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七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又名七夕。它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3)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1)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典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句意: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句意: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乞巧望秋月。
乞巧:指向织女乞求智巧。
句意:人们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穿尽红丝几万条。
句意:人们将五彩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2)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人们乞巧的事交代得很清楚。
(3)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每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4)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的人们都会有哪些心愿吗 (当时的人们会乞求自己手巧,能编出漂亮的好饰物;会乞求自己的织布手艺高超,织出美丽的绸布……)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地把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
5.背诵古诗。(小组背,自由背。)
6.讲故事。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谁能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们定乞巧节的初衷吧!(故事讲清楚,给予指导。)
四 总结学习方法
1.祖国的文化每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语言文字和传奇的故事都在引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去感悟、去想象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2.学习古诗我们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展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古诗,掌握古诗。
1.《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的画面。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教材上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画面。要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从而使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可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29 古诗两首
乞 巧
读古诗
知作者 七夕 看
解诗题 牵牛织女 渡
懂诗意 家家 望
展想象 穿尽 几万
悟诗情
1.学习古诗《嫦娥》,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丰富的想象,并能讲述这个故事。
2.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学习古诗,能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乞巧》,谁能大声地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同时我们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你们能说说吗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展想象,悟诗情。)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个方法学习《嫦娥》。
二 指导预习古诗《嫦娥》,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边读古诗,边根据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汇报学习效果。
(1)读准字音。
pínɡ屏风 zhú烛影 chánɡ长河 xiǎo晓 huǐ悔 tōu偷
(2)掌握字形。
晓—绕 偷—愉 尸+并=屏 火+虫=烛
(3)指导书写。
“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
三 学习古诗《嫦娥》,掌握方法
1.读古诗,读准字音。
2.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李商隐,通过课外资料的查找,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 [李商隐,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2)根据查找的资料,请你说说嫦娥是什么样的人物。(嫦娥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中后羿射日,嫦娥成为他的妻子。后羿有一包不死药,由于有人想偷,嫦娥迫不得已,将药服下,而后冲出窗外,直上云天。后人把嫦娥飞上天的农历八月十五作为纪念她的日子。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它定为中秋节。)
3.懂诗意,展想象。
(1)朗读古诗,并注意注释,再结合字典理解诗意。
第一句:云母屏风烛影深。
云母屏风:用云母做的屏风。
句意:屋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
第二句:长河渐落晓星沉。
长河:银河,天河。
句意:屋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
第三句:嫦娥应悔偷灵药。
悔:后悔。
句意:嫦娥应该后悔偷吃灵药。
第四句: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的孤独生活。夜夜心:每个夜晚的心情都一样孤寂。
句意:嫦娥独处在月宫中夜夜孤寂。
(2)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夜不寐的情景。“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沉”字形象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展示了诗人的孤寂情怀。
后两句:诗人引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诗人借助人们对仙人的感叹,抒发了自己与嫦娥同病相怜的感情。
4.悟诗情。
作者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他借助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与嫦娥的心情是相似的,自己也有着孤独、枯燥的生活。
5.背诵古诗。(小组背,自由背。)
6.讲故事。
同学们,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你们通过资料了解了嫦娥的故事吗 请给大家讲讲吧!(要求:把语言组织清楚,故事讲明白。)
四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
1.上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默读这首古诗,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景色美、文笔美,然后试着出声读表达出这些美。接着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欣赏课文插图,想象嫦娥升天的情景。
2.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就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在学生初读诗句之后要引入嫦娥服药成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孤苦情境的资料,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9 古诗两首
嫦 娥
室内 烛影深
室外 渐 沉
“我”应悔
夜夜心心境相似
1.比一比,再组词。
2.写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组词。
3.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河:银河,天河。
(2)应悔:应该后悔。
(3)夜夜心:每个夜晚的心情都一样孤寂。
4.默写古诗《嫦娥》。
一 作者简介
1.林杰(831~847),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又精通书法棋艺,被推举为神童。死时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2.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和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温庭筠、段成式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时称“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二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ɡōnɡ)。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古诗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鹊 桥 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诗一开头就叙述了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②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这样便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进一步展示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3
③“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
^4
④这两句诗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