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8 15: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背诵这两首古诗。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
 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咏(yǒnɡ)  柳
作者:唐 贺知章
[2]
[①“高”和“垂”写出了什么 ]
[3] [②这两句诗,作者是怎样来写春天的 ]
春  日
作者:宋 朱熹
[4] [③“无边”和“一时新”表现了什么 ]
  首句点明天气、地点和主题。次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5] [④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句和前两句相照应 ]
  这两句诗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1.学习《咏柳》,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挂图或投影。
一 朗读引入课文题目,了解作者
1.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诵古诗。)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咏柳》,板书题目。
4.解题:咏,用诗词的形式描述。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同学们观察过春天的柳树吗 (教师出示图片或挂图。)
5.介绍作者。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他少年就以文辞而出名。晚年与李白交友,善酒后作诗文。
二 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这首古诗。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看图思考:这首古诗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 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咏yǒnɡ   碧bì   妆zhuānɡ   裁cái   剪jiǎn
  2.练习读诗,检查读得是否准确。
3.理解重点词语。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用来比喻嫩绿的柳树枝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绦:用丝编成的带子。
细叶:柳树新萌发出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裁:裁剪。 似:好像。
四 逐句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碧玉妆成一树高”(句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碧玉般翠绿的新叶。)
“万条垂下绿丝绦”(句意: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句意:不知道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句意:原来是似“剪刀”的二月春风裁出来的。)
五 欣赏诗句,体会诗的意境
1.全诗共有四句,哪两句写的是作者看到的实景 (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比喻)怎样比喻的 (把柳叶比作碧玉,把柳枝条比作丝绦。)
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整棵柳树的颜色、形状及树上的柳条多,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3.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作者的想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合理的想象,把诗人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注意把握节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根据诗句的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中的景物画下来。
六 背诵古诗
自由背,分行背,同桌背。
七 总结
这节课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1.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课前,可以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2 古诗两首
咏柳赞美春天
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1.学习《春日》这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生字、新词卡片,插图投影。
一 指导预习
1.自读古诗。
这节课我们学习《春日》这首古诗,根据课文中的注音,同学们自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订正读音。
  泗sì水   滨bīn   紫zǐ
  (2)指名朗读《春日》。
3.简介作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4.解诗题。(“春日”的意思是在春天里。)
二 逐句学习,理解诗意
1.“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好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全句的意思: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待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2.“无边光景一时新”。
光景:风光景物。 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
全句的意思:那里风光无限,刹那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3.“等闲识得东风面”。
等闲:随意。 识得:认识到。
东风面:春天的面貌。我国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全句的意思:哪里都可以领略到春风的气息。
4.“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总是:都是。
全句的意思:百花盛开,姹紫嫣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
三 欣赏诗句,体会意境
1.诗中哪一句描写了作者看到的景色 (“万紫千红总是春。”)
你能想象出作者当时看到的景致吗 (在春风的吹拂下,百花盛开,万紫千红。)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的景色的 (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机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 练习背诵
自由背,同桌背。
  1.课上,可以引入以前学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从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不但让学生积累词语,而且也为理解本文打下基础。
2.本诗的难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们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却很短暂,激励学生们的求知精神,从而理解诗句中的道理。
2 古诗两首
春日赞美春天
1.填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胜日寻芳泗水滨。(好日子)
(2)等闲识得东风面。(春天的面貌)
(3)万紫千红总是春。(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
3.《咏柳》和《春日》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4.写出一首自己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 作者简介
1.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触、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2.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一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wù)源(今属江西)。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贡献。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二 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喻柳树
用碧玉比喻柳树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树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了永远年轻的印象。这里的“碧玉”是指人,指少女。碧玉,原本是女子名。典出晋代孙绰《情人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喻柳树,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成熟,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三 诗(词)中的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四 备选教学过程
1.主题引路,导入内容。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1)播放有关春天的图片(课件出示伴音乐),学生欣赏。
(2)学生说自己印象中的春天。
(3)背诵已经读过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春天的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引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赞叹,让我们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再一次走进春天。(板书课文题目)
【优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教师引领学生赏春天、说春天、诵春天,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使学生初步体验和感受春天的美。】
2.整体诵读,触摸意象。
(1)自由练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续读古诗,思考交流。
相同点:都是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不同点:①作者是不同朝代的;②所写的事物不同:《咏柳》是写——初春二月的柳树,《春日》是写——春游所见的景色。
【初读诗歌,目标明确。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读的要求由读正确、通顺到读出诗的大概内容,读得有层次,读的要求逐步提高。】
3.分步解读,感受意境。
(1)学习《咏柳》。
读诗赏画,画中品诗
①出示《咏柳》诗句,指名读诗后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诗意。
②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树,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成熟;“绿丝绦”——柳枝的绵长和柔软;“春风似剪刀”——运用设问加比喻,把春风比作一位能工巧匠,歌颂了充满生机的春光。
③齐诵整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碧玉”、“绿丝绦”,感悟作者笔下柳树的美丽和高贵;抓住“春风似剪刀”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奇。】
(2)引导对比,体会心境。
①在贺知章的笔下,柳树是如此的美丽、高贵,春天是这样的生机、神奇。可是,古代诗人写了许多有关柳树的诗歌,它们又是怎样的情形 再来看其中的一首。(出示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②在这首古诗中,诗人眼中的柳树怎样 心情怎样 请大家先自读古诗,了解大意,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这是一首折柳赠别诗,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同是柳树,在不同人笔下,有不同的画面和形态。贺知章为什么会感觉到柳树的美丽和春天的美妙神奇呢 这当然和他写这首古诗时的心境有关。
④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
(3)师生合作,引读诗句。
(课件出示古诗插图,配乐引读。)
①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青翠欲滴啊!
——学生读:碧玉妆成一树高。
②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学生读: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学生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④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学生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4)小结。
【对比赏读,写作背景的及时补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感悟“同物同景不同‘诗’”
的缘由,使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一个“高”字,衬托出柳树婷婷袅袅的风姿;次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轻摆,突出它的轻柔美。诗中虽没有“柳树”和“纤腰”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把春写活了。
^3
  ②作者运用了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沐浴在春风中的柳树想象成经过巧手剪裁的艺术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4
  ③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5
  ④“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识”字照应首句中的“寻”字。最后一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