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13 夜莺的歌声
战斗刚刚结束,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大 [2] 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①“黑色的碎瓦”强调了什么 ]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烘托了一种战斗的气氛。
[3]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②这里“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 ]
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耷(dā)拉着 [4] 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③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
“喂,你来!”军官叫那个孩子。
孩子赶紧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衣服上的木屑(xiè),走到军官跟前。
[5] “呶(náo),让我看看!”军官说。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那是个白桦树皮做的口哨。
“挺(tǐng)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sāi)到嘴里吹起来。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军官继续盘问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 [6] 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④孩子为什么故意不正面回答德国军官提出的问题 ]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呢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7] [⑤孩子口中的“野兽”指什么 通过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什么 ]
段导读:这几个自然段写“小夜莺”在回答敌人的盘问时,说的话一语双关。他凭借自己的天真活泼,在敌人不易觉察中戏弄、谩骂敌人。从这些句子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对敌人的憎恨。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miè)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好啦,好啦,带我们去吧。要是你带路带得对,我就把这个小东西送给你。”军官说着,指了指他的打火机,“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的脑袋拧(nǐng)下来。听懂了吗 ” [8] [⑥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
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⑧孩子做出这么多顽皮的动作是为了什么 ]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军官突然问。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 [9] [⑨孩子用话打岔体现了什么 ]
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第一部分(第1~24自然段):“小夜莺”用机智蒙骗了敌人,敌人要他带路。
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树旁架着冲锋枪。他们从树枝缝里往外望,能够看见曲折的小路。他们不时说几句简单的话,小心地拨开树枝,聚精会神地盯着远方。
“你们听见了吗 ” [10] 一个游击队员突然说。他伸直了腰,好像有什么鸟的叫声,透过树叶的沙沙声,模模糊糊地传来。他侧着头,往叫声那边仔细听,“夜莺!”
“没听错吗 ”另一个游击队员说。他紧张起来,仔细听,可又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从大树桩下边掏出四个手榴弹,放在跟前以防万一。
“这回你听见了没有 ”
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⑩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
[11] 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dìng]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夜莺的叫声停止了。“32个鬼(guǐ)子……”那个人说。只有游击队员才知道这鸟叫的意思。接着传来两声杜鹃叫。“两挺机关枪。”他又补充说。
“对付得了!”一个满脸胡子的汉子端着冲锋枪说。他理了理挂在腰间的子弹袋。
“应该对付得了!”听鸟叫的那个人回答,“我和斯切潘(pān)叔叔把他们放过去,等你们开了火,我们在后边加油。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12]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过了几分钟,德国兵在松树林后边出现了。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第二部分(第25~34自然段):“小夜莺”用歌声巧妙地把情报传递给了游击队。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
德国兵走到林中空地上的时候,突然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像回声一样回答了孩子。 [13] [“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怎么理解 ]孩子突然站住,转了个身,钻到树林里不见了。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 [14] 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āi)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shēn)吟(yín)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写游击队消灭了德国兵。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15] [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了原来的地方 ]
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wǎn)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第四部分(第36、37自然段):叙述了胜利后的“小夜莺”又投入到了新的战斗中,“小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准备自学题目的幻灯片。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地学习、生活着。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孩子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快速读下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 初读课文,自学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1)字音。
木屑(xiè) 削(xiāo)苹果 尘埃(āi)
(2)字形。
喂:不多一撇。滚:不少撇。毁:左上是“臼”,笔顺是“”。
惯:右上是“”笔顺是“”。
2.说说你对课文题目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题目。
“夜莺”指为游击队报信的孩子,他用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敌人的消息。
(2)课文内容。
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地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消灭了很多德国侵略军。
3.质疑问难。
三 默读课文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 (夜莺的歌声。)
2.还可以说是按什么顺序 (事情的发展。)
3.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四部分,迅速浏览,看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歌声引敌以歌声传情报转身钻入树林,消灭敌人又响起歌声)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使学生加深理解。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制作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幻灯片。
一 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题目,老师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因为课文写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小孩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包围圈,并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信,最终消灭了敌人的故事。)
2.导入新课: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面对一群德国鬼子兵,表现得沉着、机智。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这位“小夜莺”机智、勇敢的精神了吗
二 默读课文,体会情感
1.默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边读边想边标注。
2.班内交流。
(1)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在空无一人的村子里,到处是黑色的碎瓦,烧焦的树木,然而“小夜莺”却悠闲地唱着歌。他唱一阵,停一会儿,好像在喘息,其实是在观察周围的动静、侦察敌情。发现敌人后,他唱得更起劲儿了,他已经做好引敌上钩的准备了。
(2)“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小夜莺”很自然地告诉敌人会学杜鹃叫,这样为给游击队报信做了准备。可见他与敌人周旋很有经验,十分巧妙。
(3)“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这是在暗暗地骂鬼子,既不使德国鬼子有觉察,又表达了他心中对敌人的憎恨。
(4)“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小夜莺”面对鬼子不能直接骂他们是鬼子,把他们称为野兽,表现了他的机智勇敢。
(5)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么顽皮的小孩啊!其实他是在麻痹敌人,进一步让敌人确信自己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同时,学不同的鸟叫也为同游击队联络做了准备。
(6)“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小夜莺”不着边际的回答,使敌人完全相信了他什么都不懂,只是个顽皮的孩子,巧妙地掩护了自己。
(7)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小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他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三 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
1.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读,读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2.自读或分角色朗读。
3.指名朗读。
四 总结全文,体会领悟
1.“小夜莺”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们啧啧称赞,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小夜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一介绍了“小夜莺”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
2.“小夜莺”的一些语言、动作、神态,从表面来看,他是活泼顽皮,不懂事理,可这正是他与敌人周旋、引敌上钩的手段。这些句子都有深一层的意思,我们应该怎样体会呢 (画、读、想情境,思考原因,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说、悟、思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让学生进入丰富的语言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从对话中去体会、品味,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
13 夜莺的歌声
1.看拼音,写字词。
口
胸
备
精会神
子
好
烧
兴致
2.读第20自然段,摘录描写“小夜莺”动作的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学 甩 打 弯 拾 踢 这些动作从表面来看,让人感觉“小夜莺”不过是个顽皮、淘气的孩子,可这正是他机智勇敢的表现。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让敌人相信他只是个顽童,为消灭敌人做了很好的掩护。
3.缩句。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歌声打破沉寂。
(2)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小路穿过空地。
(3)机灵的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
孩子回答。
4.你还知道哪些抗战小英雄的故事 给同学们讲一讲吧。
1.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相继建立法西斯政权。他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继而对我国发动全面侵略。意大利和德国也先后侵略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法西斯把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1939年,德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迫使英国、法国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德国侵略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对美军发动进攻。危急关头,中、美、英、苏等二十多个国家组成同盟,决心彻底打败法西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亚洲,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日本法西斯在同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2.法西斯 “法西斯”是个古老的名词。在古罗马,统治者塔克文专横暴虐,引起了人民的痛恨。公元前509年,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塔克文被驱逐出国后,罗马人决定不再推选新国王,而是选了两个首脑代替国王,称之为“执政官”。执政官有十二名侍卫,每人肩上带着一种打人的束棒,中间还插着一柄锋刃向外的利斧。这种刑具就叫“法西斯”,专门用来处死破坏共和、企图恢复个人专制的人。它代表着执政官的最高行政权力。
3.夜莺 夜莺是一种迁徙的食虫鸟类,夜莺以擅唱而著称,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明亮、婉转动听。它们主要在夜间歌唱,这个特点显著地区别于其他鸟类。所以夜莺的英文名字里有“night”的字样。
4.杜鹃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布谷鸟,多数种类为灰褐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
5.
品味对话
(1)“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巧设铺垫。)
①军官这么问,意图何在 他是怎么想的 (他以为一个小孩子能做出这么好的哨子不太可能,怀疑是村子里有人教他的。从而打探村子里是不是有人。)
②孩子早已听出他的言外之意。说是自己学会的,还会杜鹃叫,这里能不能不说自己还会杜鹃叫 这样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能为下文传递情报做好铺垫,否则容易引起怀疑。)
(2)“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军官继续盘问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 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抓语言漏洞。)
①这句话,他的回答有什么精妙之处 (若发现不了则追问。)
②军官的话,还可以理解为什么 (村子里除了小夜莺还有其他动植物。)
加上什么字就表达清楚了 (人。)
③小结:是啊,这里正是抓住军官言语的漏洞。小家伙还能抓住别人讲话的漏洞,了不起啊!
(3)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呢 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一语双关。)
①这里的野兽指的仅仅是从山上跑下来的野兽吗 (不是,也暗指德国侵略者。)
②男孩能不能直接说是“德国鬼子来了”呢 (不能,这样会激怒军官。)
③小结: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互相关联的意思,我们称之为“一语双关”。小小年纪就懂这么高的言语艺术,厉害啊!
(4)“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 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智取信任。)
他很有信心地回答,还说经常去,为的是什么 (取得敌人的信任,能让他带路。从而,可以把敌人引入包围圈。)
(5)“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 ”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 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答非所问。)
①军官是怎样问的,你们关注到了吗 (突然。)
②他搞了个突然袭击,一般的孩子马上会有什么表现 (惊慌,脱口而出。)
③可小男孩呢(非常沉着冷静,思维敏捷),他面对突然袭击,来了个答非所问。很有语言天分啊!
6.“懂多少”是确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基点
《夜莺的歌声》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巧送情报,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敌人的故事。客观地说,学生对文本中关于战争故事内容一无所知,特别是对敌我你死我活关系的了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果教师不对背景进行讲解,不考虑学生在进入文本学习板块之前积淀的知识的多寡——即“懂多少”,进而盲目展开课堂教学的话,将不利于文本目标的达成,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这一文本教学时我们可结合学生的“懂多少”,具体细化为如下的教学目标——“通过资料的呈现,让学生了解战争对生命的残害,从而知道战争的残酷性,体会苏联卫国战争儿童的机智勇敢”和“深入感受德国军官凶残、狡猾的基础上,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儿童的机智勇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反之,由于学生“懂多少”的基础弱——对战争的残酷和德国敌人的狡猾知之甚少,如果单刀直入体会儿童的机智勇敢,学生不仅很难进入文本的情境,而且很难走进文本的人物,甚至会产生误读。
^1
知识点详解
^2
①强调了战争对村庄的破坏,战争打破了村庄的美好与宁静,将美好的东西破坏,也写出了敌人的凶恶与残暴。
^3
②这两句话表面上写夜莺的歌声,其实在写机智的“小夜莺”已发现敌人,经过思考,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他们。
^4
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
^6
④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这是夜莺在敌人不易察觉的时候戏弄敌人。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机智、沉着。
^7
⑤难句解析:这里的“野兽”其实是指德国侵略者。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军军官的盘问,德国军官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也说明了孩子是个出色的小战士。
^8
⑥因为他对祖国热爱和对敌人憎恨,所以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⑦这是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⑧他好像沉浸在大自然,天真烂漫,这样做实际是在迷惑敌人,使他们觉得他不过是个顽皮、贪玩儿的孩子,以取得敌人的信任。表现了孩子的机智勇敢。
^9
⑨用话打岔,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机智。
^10
^11
⑩传递情报。
^12
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的安全的关心。
^13
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14
^15
为了执行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