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03 21: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jiā)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了伽利略在读书的时候就经常提出一些不寻常的问题。 [2]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①为什么用“信奉”而不是“相信”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wéi)背人类的真理吗 ” [3] [②连续两个问句反映了什么 ]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了人们对权威的迷信。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zháo]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 [4] 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③这句话中的“如果”可以删去吗 为什么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伽利略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对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落地的观点产生了疑问。 [5]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dí]确说错了。[④“反复”可以改为“重复”吗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6] [⑤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公然反对亚里士多德 他公开做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出伽利略宣布了自己的试验结果并决定要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7] [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受到责备,而且可能还有更坏的结果。伽利略坚持自己的试验,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何种精神 ]
[8]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人们对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反应,说明伽利略是冒着风险、顶着压力来做这次试验的。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⑦大家最终相信了伽利略,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了伽利略试验的结 [9] 果,让人们从迷信中醒悟过来,科学地认识权威。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用试验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证明权威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一道理。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同时着地。)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伽利略。)
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
三 汇报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1)字音。
  违背(wéi,不读wěi) 的确(dí) 更改(gēng)
  (2)字形。
          注意:“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
  (3)词义。
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
  2.课文主要内容。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四 默读课文
1.思考: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验(第5、6自然段)]
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
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为主线,让学生从文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一 回顾导入
伽利略——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他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从而使人们改变了盲目崇拜权威的观念的呢 (引发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二 自主学习(第2~6自然段)
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结合当时的背景加以体会。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 结合上下文想象。
3.伽利略为什么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
三 小组交流
四 全班汇报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界“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17世纪的意大利人十分信奉他,把他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
就是对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权威人物产生了怀疑。
  (1)怀疑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因为两个铁球拴一起重量是10+1,而速度应是慢的拖住快的,也就是要小于10,即10+1<10;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10+1=11,其落下的速度就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即10+1>10。这样两个相反的结论显然说不通。
(2)体会: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即使是人们极为信奉的哲学家,他也决不随声附和,可见他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3)补充资料。当时科学界对权威绝对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16世纪的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触怒教廷,到处流亡,多次被捕,但他仍宣传自己的宇宙观,最后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可见伽利略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还要面对精神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与威胁。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文中为什么没有具体写 (因为下文公开试验时会详写。)他会怎样反复试验,想象一下。
(1)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0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11磅重的球既没比10磅的先落,也没晚落,而是同时落地。
(2)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同时着地。
(3)他又拿其他重量不同的两个球试验……
3.读一段话,出示幻灯片,读出亚里士多德的确错了的意味。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
(1)因为“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把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读出人们深信的态度。)
(2)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想看他的笑话。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读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轻视与嘲笑。)
(3)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塔下的人们态度有什么变化,会说什么,做什么
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叹:“啊……”
②人们会拍手叫好,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
③人们会说:“我们错怪了这个数学教授!”“这个年轻人真勇敢,能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真了不起!”“我们错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也有说错的时候啊!”……
五 总结提升
1.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要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怀疑要讲科学、讲证据;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
伽利略也正是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才26岁。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
  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地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给多音字组词。
着 的

2.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关联词。
(1)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谁(要是)怀疑亚士里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2)(因为)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所以)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3)(如果)从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就)说明这个事实有问题。
3.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1)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
(2)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怎能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呢
4.把下列的字重新组合成为四个不同的句子。
了  雪  下  大
(1)下大雪了。 (2)雪下大了。
(3)大雪下了。 (4)下了大雪。
1.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修建于1174年,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在1987年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比萨斜塔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开始建造时的设计是垂直竖立的,但是比萨斜塔下有好几层不同材质的土层,土质在建造时便开始沙化和下沉,土层的特殊性使它在建造伊始就倾斜了。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亚里士多德勤奋治学,研究领域涉及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术学等。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备选教学过程
一 感知整体,集中阅读,初识人物
(一)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1.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1)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biàn)论家”。(进行“辩”“辨”“瓣”的辨析,提示“辩”的写法,并引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让老师很难解答”一句。)
(2)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fèng)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指导读好“奉”和多音字“更”。通过对“信奉”与“相信”的比较,简介亚里士多德,以及联系人们信奉神灵的生活实例和“不容更改的真理”等语句指导学生理解“信奉”的意思。)
(3)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wéi)背人类的真理吗 ”(理解“违背”的意思,指导读出责备的语气。)
(4)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shuān)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tuō)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bàng)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着重读好三个生字的读音,读通这个长句子,理解“磅”。)
(5)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shì)呢
(指导“释”的读音和写法。)
(6)他向学生们宣(xuān)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sà)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注意“宣”的读音。出示比萨斜塔图片,并作简要介绍。)
(7)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wàng)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联系文中伽利略的行为表现帮助理解“胆大妄为”,指导“妄”的书写,试着用责怪的语气读。)
(8)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理解“固执”,指导朗读。)
2.这几句话中的“他”指的是谁 出示伽利略照片,读好生字“略”。学生简介伽利略,适时朗读课文的相关语句。
3.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 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
(二)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三)过渡: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 (胆大妄为、固执)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 那我们就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从学生大声读课文题目,到读好“带有生字词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长句难句,到带着问题通读全文;从梳理纹路,到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同时,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做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
二 深掘文本,磨砺语言心智,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胆大”,感受“怀疑”之勇敢
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2.研读。
(1)自由读这句话,句中的“这句话”是哪句话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意思,各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慢、快。)
(3)用抓关键词、板演图示、数学式子(10+1>10、10+1<10)等方法明白句子的意思,引出“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 为什么 从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 读第2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在此基础上,再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练说。用伽利略如果    ,就会    ;但是,如果    ,就会    。最终,他选择了    。
适机渗透说话练习和朗读指导,再感受人物品质。
[设计意图:亚里士多德的话与伽利略的“怀疑”涉及科学知识,学生比较难懂。但不宜讲得太多,以免使课堂纠缠于知识之中。要紧紧围绕“语言学习”这个核心,安排了“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仿说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品读“妄为”,体味“试验”之严谨
1.找出描写伽利略“妄为”
的语句:“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 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
(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设计意图:“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练读“固执”,感悟“真理”之坚守
1.理解伽利略的“固执”。
(1)出示语句:“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2)指导策略: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生们”宣布试验结果及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的消息。“学生们”或提出问题,或给予劝阻,或支持助威,在双方互动中理解伽利略坚持公开试验的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 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 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人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的句式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3.此时,如果还用“胆大妄为”“固执”来评价伽利略,你觉得这两个词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设计意图: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时,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于是,在这一环节,我们凭借“宣布”设计了口语交际训练,展现伽利略对真理的坚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习用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围绕试验成功后人们的行为表现进行说写练习。听、说、读、写、思,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就相应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三 聚焦文旨,品味作品价值,提升人物形象
1.课件出示:“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2.句式比较。
比较一: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全都是不对的。
比较二:①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②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3.交流讨论。课文既然是写伽利略,为什么还要说“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4.鼓励质疑。伽利略敢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 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自然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5.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呢 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如,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他是通过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以令人信服的事实,有力冲击当时那种盲目崇拜与迷信的思想,意义重大。我们得让学生对此有深入的理解。为此,必须抓住“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文章的中心句,通过两次的比较辨析、讨论交流及纠正文本之失,让学生在透彻地理解句意的同时,培养辩证观点,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并深入体会伽利略所作所为的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正确理解文本的现实价值和深刻主题。]
四 总结写法,积累言语养料,发展语文能力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着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练习迁移仿写,对于巩固、掌握和熟悉运用语言表达技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更能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1
知识点详解

^2
  ①“信奉”表示大家把亚里士多德的话视作真理,不容别人怀疑。而“相信”的程度就一般了。
^3
  ②难句解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科学界狂热崇拜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他的话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4
  ③不能删去。因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④“反复”说明伽利略多次做试验,每次高度、球的质量、试验地点、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都不同。这表现出了伽利略严谨的科学精神。“重复”只是机械地做一样的事,没有“反复”的表达效果好。
^6
  ⑤伽利略是经过严密的推理和反复试验之后才向学生宣布的。他公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试验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
^7
  ⑥可以看出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8
^9
  ⑦重点句解析:事实胜于雄辩,伽利略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使人们转变了观念: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