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不懂就问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09 21:12:25

文档简介

二下一单元
《不懂就问》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2、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搜集有关“私塾”“戒尺”的资料。
四、媒体资源:
本课设计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这一特点,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对孙中山这一人物有了初步了解,进而产生好奇。在生字词教学环节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做连线、仿写词语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兴趣,对生字的音、形、义真正达到了心领神会,而且也使学生达到了在学习中积累词语的目的。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把握教材重难点,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人物的精神,认识到“不懂就问”
的好处。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1、谈话交流,激发情感。
(出示中山陵的图片)(幻灯2)
师:同学们,这是南京的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每年都有无数的国内外华人和侨胞到此瞻仰,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出示孙中山画像)(幻灯3)
同学们,你们了解孙中山吗?(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幻灯4生回答后出示)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学说。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后人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才在南京修建了这座陵墓供后人瞻仰。
2、导入课题,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交流得非常好!看来在下边都进行了认真地搜集。孙中山——这位伟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使人敬仰的一生,是值得后人永久纪念的一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懂就问》这篇课文,就是讲这位伟人小时候求学的故事,相信从中你又会有许多的启示。(幻灯5孙中山小时候的图片和课题)来,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懂”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是“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幻灯“懂”换颜色)
3、质疑课题,引导读书
师: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同学们心里一定有很多疑问,那么,你想知道什么?(幻灯6)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非常好!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回忆旧知,认识生字。
师:同学们,认读生字是我们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本课的生字。
(幻灯7)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些生字里哪些你已经认识了?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可真不少呀!好,现在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注意查看课后的生字表,借助拼音来认识它们。
师:课文读完后,请同学们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拼音标注在文中生字的上面,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书上的生字你们记住了吗?谁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来,你来领读。(指名一名学生领读)
师:真是个好老师!请大家注意“涂”和“思”,单读时,“涂”读第二声,“思”读第一声。在读词语“糊涂”和“意思”时读轻声(幻灯8),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注意轻声的读法。
涂(tú)
糊涂(tu)
思(sī)
意思(si)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当中有些字不光有文中的读音,还有其他的读音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一起读一读。(幻灯9)
多音字:
huǎnɡ(晃眼)
jiāo(教书)


huànɡ(摇头晃脑)
jiào(教室)
2、认读新词,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看一看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来,大家一起读一读。
(幻灯10)
私塾
照例
讲解
吓呆
顿时
教室
道理
戒尺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习惯
一段书
摇头晃脑
养成
师:读得真熟练!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什么是“私塾”?“戒尺”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图片),这就是私塾。
(幻灯11)“私塾”是我国旧时一种私人举办的初级学校。规模一般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图文)
(幻灯12)“戒尺”是旧时私塾里的老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出示图片)这就是戒尺,一般由竹片制作。如果有犯错误的或不听话的学生,先生就会用戒尺施以惩戒。戒尺对于当时的学生确实有很大的震慑力呀!
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书多读几遍,其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那么,就请大家再读课文,试着理解自己划出的词语。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吧,现在咱们就做一个连线游戏,看看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来,你来说。(幻灯13)
我会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没有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连线)
3、练习仿说,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一定都认真读书了,回答得非常棒!
“一字不错”表示一个字都没有错。那么谁能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语。
(幻灯14)
我会说: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
生:一声不响、一个不少、一言不发、一窍不通、一丝不苟、一毛不拔、一文不值、一尘不染、一成不变。(幻灯15)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也不少呀!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成语“鸦雀无声”,(幻灯16)这是一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就是用动物的特性来说明词语的意思。你能也说出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生:一马当先、如鱼得水、狐假虎威、马到成功、守株待兔、虎背熊腰。(幻灯17)
师:同学们可真棒呀!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老师也找出了几个,来,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鼠目寸光、叶公好龙、羊入虎口、引狼入室、狼狈为奸、闻鸡起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说说收获。
师:(幻灯18、19)大家已经读了几遍课文了,哪位同学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的小手都举得这么高,看来大家都这么有信心,那么就请你来读吧!其他同学认真听。(指一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嗯,老师也认为她读得非常好。不但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能带有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真不简单!
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幻灯20)
我会说: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

师: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给同学们回答了问题,孙中山从此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每读一篇课文,读完后都要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自读自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自读了课文,刚才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幻灯21)谁来说说你已经解决了哪个问题呢?
师:对,是孙中山向先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不懂就问?孙中山是怎样问的?问的结果又是什么?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用心去读,去感悟吧!
(四)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幻灯22)再结合你搜集的有关资料,想一想:私塾里的先生是怎样教书的?孩子们又是怎样读书的?
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看来,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学会很多知识。同学们,私塾最早建立于宋朝,千百年来,在私塾里,初入学堂的孩子,由于年纪小,上课时都是先生在前面念,学生跟着读,再把读的段落背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不讲解。
过渡:孙中山就是这样跟着先生读读背背。一天,孙中山在私塾里照例跟着先生读读背背,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孙中山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1)开发想象,体会孙中山的好学和勇敢
师:这一天,孙中山在私塾里照例跟着先生读读背背,谁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幻灯23)
师:对,孙中山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想的并没有错,可他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变色)”站起来问呢?课文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的插图,想一想,孙中山在“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前都想了些什么?(幻灯24)
我会想:
孙中山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
师:对,孙中山内心充满了矛盾:是问还是不问呢?
师小结:你们真是孙中山的知心人!一个“壮着胆子”
突出了孙中山渴求知识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多么爱学习的孩子啊!孙中山为了学懂学会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敢于向旧时的学习方法挑战,他的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指导朗读:
来,请你读这句话,读出孙中山此时的心情。
(幻灯25)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师:你读出了孙中山的勇敢!孙中山此时心里应该还有些紧张、害怕,你能读出孙中山此时复杂的心情吗?你再来读一读。
过渡:你读得太棒了!那么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
(2)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师:是呀,同学们由刚才摇头晃脑高声念书到都被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现在,请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幻灯26)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对,多了个词语“顿时”,但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师小结:你说的很对。第一句话只是写同学们安静下来了,但没有说明是多长时间才安静下来的。第二句话加了“顿时”,不但说明同学们是在很短时间安静下来,而且强调了同学们的反应一致。由此可以看出“顿时”的意思是?
师:对,一下子,很快的意思。你能把“顿时”去掉,再换一个词语,并且意思不变吗?
师:对,可以换成“立刻”“马上”“立即”“霎时”。这种方法我们称作“换词法”。
(3)了解同学们的表现,对比体会。
师:通过比较句子和“换词法”,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让我们再回到书中,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
(幻灯27)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教室里为什么顿时鸦雀无声?
师:说得对,以前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同学们都被孙中山的这一问给吓住了,都停止了念书,因此教室里鸦雀无声。那么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为孙中山担心,替孙中山害怕,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
师:是呀,同学们都在为孙中山担心。从同学们的表现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师:你是孙中山的知音呀!是呀,同学们和孙中山表现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孙中山求知的渴望与坚定,也让我们感受到迈出这勇敢的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请大家读一读描写他们表现的句子。
(幻灯28)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4)从先生的话中揭示道理
师:同学们的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又是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四至六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幻灯29)
(幻灯30)
开始,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就想拿戒尺惩罚他。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诵熟练了,心里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幻灯31)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你会背了?”
“会背了。”
“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先生终于给大家讲解书中的意思了,大家渴求知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吧。(幻灯32)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老师感受到了这份快乐。那么,孙中山为什么从此养成了不懂就主动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对,因为通过这一问,孙中山明白了只要有不懂的就要主动地问,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了先生说的那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五)总结全文,升华拓展。
1、总结全文,情感体会。
(幻灯33)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这句话的?
师小结:说的真好!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学习贵在有疑。在平时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把不懂的问题勇敢地提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向孙中山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孙中山就是因为拥有“勤学好问”的精神,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促使他能有所作为。
2、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师:古往今来,不懂就问的故事还有许多,很多大科学家、发明家,也由于他们具有“不懂就问”“勤学好问”的精神,在生活中发现了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努力去刻苦钻研,才有所发现。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吗?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因此产生疑问,后来经过不断观察,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英国科学家瓦特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的水壶开了,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由此他产生疑问,并受到启发,经过不断观察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幻灯34)
师:同学们,这些伟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不懂的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师总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都是爱学习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不懂的问题,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才使人们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人们在不断地寻找中,探索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奥秘,促使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幻灯35)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发现,敢于主动提出,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一定能解决难题,学到更多知识和本领。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就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
               
谈话交流,激发情感
谈话导入,质疑课题
导入课题,指导书写
质疑课题,引导读书
回忆旧知,认识生字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认读新词,理解词语
练习仿说,积累词语
指名朗读,说说收获
自读自悟,质疑解疑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联系学生实际,对比体会
理解先生的话,揭示道理
体会孙中山的好学和勇敢
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总结全文,升华拓展
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总结全文,情感体会(共34张PPT)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学说。
后人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才在南京修建了这座陵墓供后人瞻仰。
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不懂就问

1.孙中山向谁提出了问题?
2.孙中山为什么要不懂就问?
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问的结果
是什么?





















涂(tú)
思(sī)
糊涂(tu)
意思(si)
多音字
huǎng(晃眼)
jiāo(教书)


huàng(摇头晃脑)
jiào(教室)


私塾
照例
讲解
吓呆
顿时
教室
道理
戒尺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习惯
一段书
摇头晃脑
养成
“私塾”是我国旧时一种私人举办的初级学校。规模一般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戒尺”是旧时私塾里的老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这就是戒尺,一般由竹片制作,主要是打手心。如果有犯错误的或不听话的学生,先生就会用戒尺施以惩戒。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没有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鸦雀无声”
这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就
是用动物的特性来说明成语的意思。
一马当先
如鱼得水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守株待兔
虎背熊腰
鼠目寸光
叶公好龙
羊入虎口
引狼入室
狼狈为奸
闻鸡起舞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孙中山向谁提出了问题?
2.孙中山为什么要不懂就问?
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问的结果
是什么?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他读了几遍,
很快又背下来了。但是,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
他一点也不懂。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
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
问:
“先生,
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壮着胆子
孙中山想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
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
能讲讲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
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
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说:“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
,
学问
,
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开始,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就想拿戒尺惩罚他。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诵熟练了,心里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你会背了?”
“会背了。”
“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因此产生疑问,后来经过不断观察,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英国科学家瓦特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的水壶开了,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由此他产生疑问,并受到启发,经过不断观察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不懂就问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之一。不懂就问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2、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中山陵的图片。(幻灯1)
2、师:同学们,这是南京的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每年都有无数的国内外华人和侨胞到此瞻仰,以表达对孙中山的敬仰之情。(出示孙中山画像)(幻灯2)你们了解孙中山吗?(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生1:我知道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曾经担任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学说。
生2:我知道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生3:我知道孙中山曾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生4:我知道人们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才在南京修建了这座陵墓供后人瞻仰。(录音1)
(幻灯3一一出示)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民主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学说。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后人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为了纪念他所作出的贡献,才在南京修建了这座陵墓供后人瞻仰。
师:同学们交流得非常好!看来在下边都进行了认真地搜集。孙中山——这位伟人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使人敬仰的一生,是值得后人永久纪念的一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懂就问》这篇课文,就是讲这位伟人小时候求学的故事,相信从中你又会有许多的启示。(幻灯4孙中山小时候的图片和课题)来,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注意“懂”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是“忄”,右上是“艹”,右下是“重”。(幻灯“懂”换颜色)
师: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同学们读了课题,心里一定有很多疑问,你想知道什么?(幻灯5一一出示)
生1:孙中山向谁提出了问题?
生2:孙中山为什么要不懂就问?
生3:孙中山是怎样问的?问的结果是什么?(录音2)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非常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回忆旧知,引入识字。
师:同学们,认读生字是我们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现在我们先来看本课的生字。
(幻灯6)





















师:同学们注意看,这些生字里哪些你已经认识了?(录音3)
生1:我认识“良”,老师在给一些同学批改作业时常用它。
生2:我认识“糊”“涂”,我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得就是“难得糊涂”。
生3:我认识“孙”,《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孙”就是这个字。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可真不少呀!好,现在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注意查看课后的生字表,借助拼音来认识它们。
师:课文读完后,请同学们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拼音标注在文中生字的上面,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书上的生字你们记住了吗?谁来领着大家读一读?来,你来领读。(指名一名学生领读)(录音4)
师:真是个好老师!请注意“涂”和“思”,单读时,“涂”读第二声,“思”读第一声。在读词语“糊涂”和“意思”中读轻声(幻灯7),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注意轻声的读法。
涂(tú)
糊涂(tu)
思(sī)
意思(si)
师:同学们,这些生字当中有些字不光有文中的读音,还有其他的读音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一起读一读。(幻灯8)
多音字:(录音5)
huǎnɡ(晃眼)
jiāo(教书)


huànɡ(摇头晃脑)
jiào(教室)
2、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我们再来看一看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来,大家一起读一读。
(幻灯9)
私塾
照例
讲解
吓呆
顿时
教室
道理
戒尺
鸦雀无声
糊里糊涂
习惯
一段书
摇头晃脑
养成(录音6)
师:读得真熟练!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什么是“私塾”?“戒尺”是什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图片),这就是私塾。
(幻灯10)“私塾”是我国旧时一种私人举办的初级学校。规模一般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图文)
(幻灯11)“戒尺”是旧时私塾里的老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出示图片)这就是戒尺,一般由竹片制作。如果有犯错误的或不听话的学生,先生就会用戒尺施以惩戒。戒尺对于当时的学生确实有很大的震慑力呀!(图文)
师: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告诉我们:书多读几遍,其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请大家再读课文,试着理解自己划出的词语。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吧,现在咱们就做一个连线游戏,看看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来,你来说。(幻灯12)
我会连线:
糊里糊涂
一个字都没有错
壮着胆子
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
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
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
头摇来摇去(连线)(录音7)
师:同学们都认真读书了,回答得非常棒!
“一字不错”表示一个字都没有错。那么谁能照这个样子也写几个“一( )不( )”的词语。
(幻灯13)
我会说: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一(
)不(

……
生:一声不响、一个不少、一言不发、一窍不通、一丝不苟、一毛不拔、一文不值、一尘不染、一成不变。(幻灯14)(录音8)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也不少呀!来,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一记。(录音9)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成语“鸦雀无声”,(幻灯15)这是一个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就是用动物的特性来说明词语的意思。你能也说出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生:一马当先、如鱼得水、狐假虎威、马到成功、守株待兔、虎背熊腰。(幻灯16学生说完出示)(录音10)
师:同学们可真棒呀!积累了这么多的成语。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老师也找出了几个,来,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鼠目寸光、叶公好龙、羊入虎口、引狼入室、狼狈为奸、闻鸡起舞。
师:(幻灯17、18)大家已经读了几遍课文了,哪位同学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的小手都举得这么高,看来大家都这么有信心,那么就请你来读吧!其他同学认真听。(指一名学生读)(录音11)
师:同学们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嗯,老师也认为她读得非常好。不但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还能带有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真不简单!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整体感知,说说收获。
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幻灯19)
我会说: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孙中山小时候是在私塾读书。
生2: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孙中山遇到不懂的,就壮着胆子问老师。
生3: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孙中山从此养成了不懂就要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录音12)
师:同学们书读得都非常认真!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从此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每读一篇课文,读完后都要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课文讲了什么?
2、自读自悟,质疑解疑
师:同学们自读了课文,刚才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你能回答吗?(幻灯20)谁来说说你已经解决了哪个问题呢?
师:哦,是孙中山向先生提出了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孙中山为什么要不懂就问?孙中山是怎样问的?问的结果又是什么?就让我们深入课文,用心去读,去感悟吧!
3、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⑴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幻灯21课文第一自然段)再结合你搜集的有关资料,思考:私塾里的先生是怎样教书的?孩子们又是怎样读书的?
生1:在私塾里,先生坐在前面一句一句地念,学生跟着摇头晃脑、一句一句地读,然后先生再让他们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不讲解。如果背得不好或不听先生的话,先生还要打手心。我在电视上曾经看到过。
生2:我也在电视上见过,并且还听我爷爷说过,他小时候在这样的私塾上过学,因为不好好背书,还被先生打过手心呢。(录音13)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看来,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学会很多知识。是的,私塾最早建立于宋朝,千百年来,在私塾里,初入学堂的孩子,由于年纪小,上课时都是先生在前面念,学生跟着读,再把读的段落背下来,书里的意思,先生从不讲解。
师:孙中山就是这样跟着先生读读背背。一天,孙中山在私塾里照例跟着先生读读背背,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孙中山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至七自然段。
⑵学习第二至七自然段。
①师:这一天,孙中山在私塾里照例跟着先生读读背背,谁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呢?(幻灯22第二自然段)
生: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他读了几遍,
很快又背下来了。孙中山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希望先生能讲一讲书里的意思。于是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录音14)
师:对,孙中山认为,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什么用。孙中山想的并没有错,可他为什么还要“壮着胆子(变色)”站起来问呢?课文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的插图,想一想,孙中山在“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前都想了些什么?(幻灯23)
我会想:
孙中山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
生1:孙中山想:其他同学都没有向先生提问,我如果向先生提问,先生会不会生气,用戒尺打我呢?我要不要问呢?(录音15)
师:孙中山内心充满了矛盾,是问还是不问呢?
生2:孙中山又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背了又有什么用?我还是问一问先生吧,就是因此挨打,我也不怕。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向先生提问。(录音16)
师:你们真是孙中山的知心人!一个“壮着胆子”
突出了孙中山渴求知识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出孙中山是一个多么爱学习的孩子啊!孙中山为了学懂学会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敢于向旧时学习方法挑战,他的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来,请你读这句话,读出孙中山此时的心情。
(幻灯24)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录音17生读1)
师:你读出了孙中山的勇敢!孙中山此时心里应该还有些紧张、害怕,你能朗读读出孙中山此时复杂的心情吗?你再来读一读。(录音18生读2)
②师:你读得太棒了!那么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
师:是呀,同学们由刚才摇头晃脑高声念书到都被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现在,请仔细读一读这两句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幻灯25)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对,多了个词语“顿时”,但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师:你说的很对。第一句话只是写同学们安静下来了,但没有说明是多长时间才安静下来的。第二句话加了“顿时”,不但说明同学们是在很短时间安静下来,而且强调了同学们的反应一致。由此可以看出“顿时”的意思是?
师:对,一下子,很快的意思。你能把“顿时”去掉,再换一个词语,并且意思不变吗?
师:对,可以换成“立刻”“马上”“立即”“霎时”。这种方法我们称作“换词法”。
师:通过比较句子和“换词法”,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让我们再回到书中,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
(幻灯26)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吓呆了?教室里为什么顿时鸦雀无声?
师:说得对,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问过,同学们都被孙中山的这一问给吓住了,都停止了念书,因此教室里鸦雀无声。那么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1:有的同学在想:孙中山,你这是怎么了,怎么敢向先生提问呢?难道就不怕先生打你吗?(录音19)
师:同学们为孙中山担心,替孙中山害怕,请你读出你的感受(生读录音20)。
生2:有的同学在想:孙中山,你真了不起!做了我不敢做的事。可是,先生的那把戒尺你不害怕吗?我真为你担心……(录音21)
师:是呀,同学们都在为孙中山担心。从同学们的表现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孙中山的勇敢,孙中山能够不懂就问该顶着多大的压力。(录音22)
师:你是孙中山的知音呀!是呀,同学们和孙中山表现的对比,让我们体会到了孙中山求知的渴望与坚定,也让我们感受到迈出这勇敢的一步是多么的不容易。请大家读一读描写他们表现的句子。
(幻灯27)
孙中山壮着胆子站起来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生读录音23孙和同的表现)
③师:同学们的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吗?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又是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四至六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幻灯28四至六段)
(幻灯29)
开始,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就想拿戒尺惩罚他。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诵熟练了,心里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开始,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以为孙中山不好好学习,就想拿戒尺惩罚他。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诵熟练了,心里明白了孙中山是想学懂学会,所以态度发生变化。
生2:开始,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以为孙中山不好好背书,在故意捣乱,就想拿戒尺惩罚他。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得很熟练后,心里明白了原来孙中山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先生当然更加喜爱,怎么还会生气呢?所以他决定给学生们讲讲书中的道理。(录音24)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课文。(幻灯30人物对话字体两种颜色)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
“你会背了?”
“会背了。”
“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录音25)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先生终于给大家讲解书中的意思了,大家渴求知识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和他们共同分享这份喜悦吧。(幻灯31)(录音26)
师:孙中山为什么从此养成了不懂就主动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师;对,因为通过这一问,孙中山明白了只要有不懂的就要主动地问,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了先生说的那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四、总结全文,升华拓展。
1、总结全文,情感体会。
(幻灯32)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理解的这句话的?
师:说的真好!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学习贵在有疑。在平时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把不懂的问题勇敢地提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向孙中山说些什么?
生1:孙中山,你真了不起!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生2:孙中山,你小时候读书,毫不糊里糊涂,能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主动地学习,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录音27)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孙中山就是拥有“勤学好问”精神,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促使他能有所作为。
2、拓展资料,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不懂就问的故事还有许多,很多大科学家、发明家,也由于他们具有“不懂就问”“勤学好问”的精神,在生活中发现了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努力去刻苦钻研,才有所发现。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吗?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因此产生疑问,后来经过不断观察,反复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英国科学家瓦特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的水壶开了,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由此他产生疑问,并受到启发,经过不断观察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幻灯33)
师:同学们,这些伟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在生活和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不懂的事情,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
生1:为什么太阳总是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
生2:鱼儿一直睁着眼睛,难道它不睡觉吗?
生3:鸟儿是怎样在天空飞翔的?
生4:天上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只在雨后才出现彩虹?
生5:鱼儿能在水里游,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水里?(录音28)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都是爱学习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大大小小不懂的问题,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才使人们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人们在不断地寻找中,探索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奥秘,促使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幻灯34)因此,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发现,敢于主动提出,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一定能解决难题,学到更多知识和本领。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就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