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之春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之春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7-02-08 20:27:01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维吾尔族简介: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已食用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风格独特。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维吾尔族
民居: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待客习俗:
维吾尔族的先民,虽从游牧民族较早地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但在饮食文化中,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他们大多数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得较少,夏季多伴食瓜果。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用的餐具主要为木制和陶器的碗、匙、盘等,但许多食物都爱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馕喝茶或喝“乌马西”(玉米面糊糊),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做“都瓦”(祷告),然后离席。
维吾尔族饮食习俗





乐器,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小、声音最高的乐器,小提琴小提琴属于擦奏弦鸣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
作品简介
小提琴《新疆之春》作于1956年。乐曲采用维吾尔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
1、使用了哪些乐器?
2、整个乐曲可分为几部分?
3、每部分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主奏乐器:
音乐情绪:
热烈、欢快、富于激情
主题A
主题B
主题A`
新疆之春
曲式结构
主题A
主题B
主题A`
单三部曲式结构
三部曲式结构
演奏特点
演奏技法
表现情感
A
节奏由疏而密,继而疏密交
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复和级进的方法,
连弓、分弓、跳弓、装饰音、重音……
热烈、欢快、酣畅、富于激情的音乐情绪。
B
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节奏为素材(调式出现了转调)
小提琴用双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A'
再现第一部分
结束部分有一个尾奏。?
更加热烈、欢快





判断下面两首乐曲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1、(

2、(













1、熟唱《新疆之春》B部分旋律
2、找其它木卡姆作品来欣赏,感受其魅力。
1熟唱《新疆之春》
B部分旋律。
2在课后找一找表现
新疆美丽风光的器乐
曲,做成课件,让大家
共同欣赏新疆之春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初中音乐第七册属于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一般音乐能力,着重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春之声》,则重点是了解、感受新疆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春天美好时光。中国民族音乐,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生活气息,是劳动人民的指挥结晶。学生通过学习,将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艺术,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曲作者是马耀先、李中汉。乐曲采用维吾尔族音乐素材,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幸福生活、欢欣鼓舞的生活情绪。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乐思奔放流畅,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特点。结构为单三部曲式。
2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2.聆听、感受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并体验小提琴齐奏的艺术特征。3.能演唱、背唱《青春舞曲》4.能创造性地为歌曲、乐曲配伴奏
3学情分析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课音乐欣赏要降低困难系数,利用学生已有的音乐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规律表明: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这一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形象思维,而音乐欣赏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聆听音乐,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4重点难点
重点
:
感受、体验音乐,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难点
:
为乐曲编配伴奏。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大屏幕播放歌曲《青春舞曲》,学生伴随音乐走进教室。优美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乡--新疆[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情境交融,以情诱兴,为学好新课做铺垫]
活动2【导入】复习导入
列举常见的新疆民族—复习歌曲《青春舞曲》:起伏流畅的旋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密集而富有动感的节奏,展现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有风采。师生随着乐曲边唱边做运动,自发表演,充分展示自我。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感性欣赏《新疆之春》:让学生看着画面,聆听音乐,感受完整的音乐形象和音乐风格。
[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整体感受是音乐自身规律的体现,也是艺术熏陶饿一个方面的要求,是真正提高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符合从整体局部的认识规律。体现了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练习,能够引起音乐教育理念。]
⑵设置疑问:A、乐曲的音乐风格怎么样(音调、节奏)B、乐曲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C、是采用哪种演奏形式 根据设置的疑问进行讨论,教师整理归纳:这是一首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演奏乐器是小提琴,伴奏乐器是钢琴。
(3)作品简介:教师简介乐曲有关的背景知识:《新疆之春》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曲家马耀先、李中汉,采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素材,1956年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音乐风格的乐曲,乐曲的感情乐观豪爽,曲调优美、流畅、朗朗上口,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4)视唱练习(音乐主题):引导学生击拍、视唱练习。(要求:旋律顺畅、节奏准确)精讲多练,以唱代讲,以唱入境,以唱悟情,最后熟唱乐曲主题。[通过让学生视唱主题音乐,以唱为主,在唱中感受,在唱中理解,这种注重唱的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音乐欣赏的课"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的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