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作品《斑鸠调》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作品原名《上山调》,是流行于江西赣南地区的一首客家民歌。作品欢快、活泼,通过二段体的结构和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结合具有赣南色彩的典型乐句语汇,突出了赣南地区的音乐特色。描写了一幅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时节,万物生长,虫鸟争鸣的欣欣向荣的景色。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视唱旋律的能力,以及对音乐通过情绪等音乐要素所表现的画面有了一定的想象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每个环节的设问以及带着问题聆听或歌唱,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回答出较为正确的答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民族的、地方的音乐缺少兴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当地具有特色的旋律和歌词写作手法来拉近学生与民歌之间的距离,通过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让他们能够接受并兴趣民歌。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斑鸠调》感受江西赣南地区民歌韵味和特点;增加对民族歌曲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模仿、问答、对比、探究等方式学习歌曲,体会赣南地区民歌特点。
3、知识与技能:
能够了解五声调式和赣南地区特色旋律音;了解歌词中拟声词、衬词的作用;掌握装饰音的演唱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有表现力的完整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对歌曲中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和诠释。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聆听鸟叫声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音乐片段,请你听一听。你知道这是什么声音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情绪?”(鸟叫声,活泼跳跃和平缓)
2、师模仿鸟叫声
师:“你们相信,老师能够用歌声来模仿鸟叫声吗?”
师:“两次演唱分别是怎样的情绪?”(活泼跳跃、嘹亮悠远)
3、聆听范唱
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首和鸟儿有关的歌曲,聆听,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鸟叫声?”(3次)
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歌词出现咕咕)
4、知识点:拟声词的运用
师:“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出现了模仿鸟鸣的拟声词。”
5、引出歌名
师:“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首江西赣南地区的客家民歌《斑鸠调》”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自然界中真实的鸟儿的叫声,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歌曲中通过旋律表现的鸟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歌曲《斑鸠调》。
活动2【练习】基础训练
师:“我们分别来唱一唱歌曲中出现的鸟鸣的旋律。”
1、旋律①
①、视唱旋律②、要求:做到腹式呼吸,利用腹部的力量让每个音的演唱具有弹性(示范,手叉腰)③、师带生由低到高模唱旋律
2、旋律②
①、提问:歌曲中出现了几度的大跳音程?②、视唱旋律,注意音准,由低到高模唱旋律
3、旋律③
①、师问:歌曲中的长音要唱几拍?(三拍半)②、视唱旋律,由低到高模唱旋律,注意腹式呼吸的深度和气息的连贯、流畅
【设计意图】:
通过练声环节的教唱,把握大跳音程音准,掌握拟声词、跳音的唱法,对歌曲的演唱达到了预热的效果。
活动3【讲授】旋律学唱
1、完整视唱旋律,了解歌曲调式
①、师:“跟我一起唱一唱旋律,思考,歌曲的旋律是否七个基本音都有出现?歌曲的结束音是什么?”知识点:
师:“这首民歌的旋律写作用了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也正是这样的旋律写作方式,凸显了民歌的民族韵味。”师:“你能哼唱出作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乐句吗?从谱例中找一找?”
-----说明:旋律运用了“重复”的创作手法
2、演唱主题旋律,思考旋律特点
①、视唱主题乐句,思考:乐句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活泼、欢快)
哪些节奏的频繁运用让你觉得它活泼、欢快?
②、知识点:前八后十六和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使得歌曲的节奏活泼欢快③、生跟师打节奏
3、特色旋律音
师:“ 为什么歌曲一直重复这四个音?这是江西赣南地区的特色旋律音。它的频繁运用,使得歌曲一听就知道具有赣南地区的特点。
4、演唱主题旋律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视唱旋律,师生共同分析旋律,了解歌曲的调式、旋律特色写作方式和节奏的运用、以及江西赣南地区特色旋律音。使得学生不仅唱会歌曲还能够唱懂歌曲。
活动4【讲授】歌词学唱
1、师生互动范唱,思考音乐画面
①、师:“聆听我的范唱,请你来唱歌词中拟声词的部分。同时思考:“歌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时虫鸟争鸣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2、衬词及其演唱
师:“除了拟声词,作品中还出现了哪些特别的词?这些词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把它们唱好?”
①、知识点:衬词
衬词是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正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所穿插的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衬托性词汇。
这首歌曲的衬词中还包含了赣南地区当地的客家方言,比如说“里格”
②、知识点:衬词的作用
师问:“为什么作品要用这么多的衬词?”师请生对比聆听有、无衬词的版本衬词的作用:体现了歌曲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是作品情绪、情感的延续
③、知识点:衬词的演唱
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演唱师范唱(强调句尾的下滑音)
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学唱下滑音生带手势唱每一处的下滑音
3、完整演唱全曲
(要求:明亮的歌声、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下滑音的手势帮助)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的歌唱,学生能够把握歌曲所展现的音乐画面;了解歌词写作中衬词和拟声词的运用以及句尾装饰音中下滑音的运用及演唱,通过歌唱出歌词和下滑音的韵味来表现出当地歌曲的民族韵味;
活动5【讲授】歌曲的情感处理
1、强弱处理
思考:怎样把歌曲唱的更好?
①、师:“已经唱的很不错了,但是好像还少点什么?我们怎么才能够把歌曲唱的更好?听一听,我在歌唱中做了什么变化?”(强弱变化)②、谱面上告诉我们,哪些乐句要加入强弱的变化?③、分句视唱,教师手势帮助乐句的强弱处理
2、固定歌头
师:“我们发现,加上了强弱变化的长音类似山歌中的呼喊,这种类似于山歌的旋律是赣南地区民歌的固定歌头。”
3、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的歌声来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加优美的歌唱,使学生通过强弱的变化来处理歌曲,并了解江西赣南地区的特色固定歌头,让学生不仅唱会歌、唱懂歌更能够唱好歌。
活动6【测试】知识点的总结与回顾
1、师请生填空
歌曲《斑鸠调》的音乐情绪(活泼、欢快),为我们展现了春日里斑鸠欢歌的画面。旋律通过节奏(前八后十六和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运用,结合了赣南地区的特色旋律音,以及赣南地区呦呵嘿的(固定歌头),特别具有赣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歌词中,通过(拟声词和衬词)的运用,突出了歌曲鲜明的民族韵味。歌曲演唱中,通过装饰音中(下滑音)的应用,结合强弱变化,更好的表现歌曲。
2、师:“我们今天学唱的歌曲的第一声部,我们将在第二课时学唱这首歌曲的二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