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调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学唱《斑鸠调》,使学生了解“灯歌”这种歌舞形式,感受、体验江西灯歌的音乐风格、特征。
2、 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愉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斑鸠调》。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小学生有明显变化,是对小学阶段的一次升华,同时通过多次合理的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并且能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还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和音乐审美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体验江西民歌——“灯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难点:音程大跳的演唱技能。
4教学过程
1 导入
2 感受江西民歌
师语:听完歌曲,你们眼前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
曲中有哪几种动物在歌唱春天?(斑鸠、杜鹃、哈蟆)
谁能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并且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呢?
3 学唱江西民歌
4、 教师范唱《斑鸠调》
要求:学生把动物叫声随音乐唱出来,并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特点
5、 提炼歌曲特征
(1) 学生自由分组互相演唱歌曲并讨论、交流歌曲的旋律、节奏、演唱形式、歌词等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说出:
旋律特点:由一个乐句重复发展变化为三个乐句
音乐知识:下滑音
歌词:运用方言及衬词
演唱形式:对答式演唱、齐唱
(3) 师做补充
6、 学生唱唱《斑鸠调》第一段(教师倾听,7、 发现学生演唱难点)
8、 解决演唱难点
9、 学生对答式完整演唱歌曲《斑鸠调》
分组对唱、男女声对唱
10、 讲授“灯歌”知识
师:你们觉得《斑鸠调》适合在什么场合演唱呢?
(1) 灯歌:民歌的一种。是人们在农闲时自娱自乐的一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开唱必舞是灯歌最为明显的表现特征。灯歌的演唱形式有茶灯、花灯、马灯、牛灯、叫花子灯等。茶灯以赣南最盛
(2) 演唱采茶调及各种小调进行表演。
(3) 放赣南采茶录像片段,
(4) 观看其中的典型舞蹈动作(矮子步,
(5) 扇子花)
(6) 师示范,
(7) 请个别学生做矮子步,
(8) 扇子花
(9) 全体学生随《斑鸠调》音乐一起动起来(男生做矮子步,(10) 女生碎步扇子花)
11、 男女生对唱模拟一场“灯歌会”(师伴奏)
(男女生面对面对唱,男生做矮子步,女生碎步扇子花)
课堂小结
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淳朴的人民。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让我们期待江西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让我们唱着《江西是个好地方》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让学生听《斑鸠调》的时候,初听歌曲时,有的学生做出一些表情,皱紧了眉头表示听不了这种女高音的唱腔,有些同学甚至把耳朵堵上,以表不满的情绪。听完一遍后,我没有直接对这首歌曲作任何讲解,再用扁平的声音与通俗随性的声音又作范唱,提出问题:“这次听完以后,大家觉得哪种声音更合适来演绎这首《斑鸠调》来赞美春天呢?”学生的回答很另外满意,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教师的范唱与比较,在听觉上渐渐能辨别美声、民族、通俗在歌唱中的一般特点,了解到演唱形式是与歌曲的内容、形式、音域相结合的。
本课时,多以讨论形式为主,进行师生交流。对于学生中普遍喜欢流行音乐形式的歌曲,在意识中很多同学体现的是对当今潮流推动下,对高雅音乐与经典音乐审美的不适应和意识减弱的现象。另外音乐课本中曲目内容缺乏更新意识也为其中原因。我想,教材与学生时代、现实生活不能作到相结合与统一,而导致音乐课难以融入到学生心中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