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凤阳花鼓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7-02-08 21:45:48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凤阳花鼓
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
却有一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
“凤阳花鼓”。
花鼓
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表演时一男一女手拿锣鼓边歌边舞。
安徽凤阳的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表演,同时口唱小调。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
这是凤阳花鼓表演时用到的小鼓和鼓锤。
苦难的生活总会过去,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如今的凤阳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你们看凤阳如今的美好景象。
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
也随之起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人们自娱自乐的工具,凡是遇到喜事,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的表演一番。它的形式也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还走出国门,到国外表演,获得外国友人的赞誉。
让我们先来听听歌曲,此曲给大家带来怎样的体会和感受?
初听感受
同学们,再听这首歌曲,你知道它是哪种曲艺表演形式吗?
重点、难点:四拍子的节奏练习。
4∕4××
××
×

∣××
×
×
××
↘↗
↘↗
↘↗
↘↗
↘∧↗
↘↗↘↗
×××
××
××

×
×0
×
×0

请跟着老师的琴声将歌曲唱一唱。
让我们再来听听歌曲,你能小声跟着哼唱吗?
念一念、唱一唱,歌曲中“手拿着”、“别的”、“单会”三处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三处都是切分音,说说切分音有什么特点?
切分音是从弱拍开始,在力度上,切分音比其他音要强些。
把一个音符切成两个部分,强音占有第一拍的后半拍和第二拍的前半拍,即把强音挪到两个“半弱音”的中间(仅体现在两拍中),也可说成“从弱音到强音,弱音强唱”的意思,这样一来,在音乐表现上则毫无疑义地突出了这个强音的位置。
随伴奏演唱,你认为歌曲在感情、声音的表现上应该注意什么?
在你的身边可以用什么来代替花鼓和鼓槌?让我们随音乐表演一下吧!
律动表演歌曲
凤阳花鼓表演的内容多是生活中的故事或演唱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多为即兴之作。请你试着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唱一唱我们美好的生活,小组讨论并创作——
“新编凤阳花鼓”。
创编歌词
说风阳,唱风阳,风阳就是好地方。
自从来了共产党,一年更比一年强。
大户人家种田地,小户人家来经商。
俺家喜欢卖杂货,身背货担走四方。
课堂小结
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下去,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凤阳花鼓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今天我讲授的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学唱曲目《凤阳花鼓》,这是一首安徽民歌。体现了安徽凤阳县的民风和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生动,曲调抒情具有叙事性,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风格。
通过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安徽民歌的特点,结合节奏,歌词,打击乐器的创编伴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符合少年活泼,富有民族的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增进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表现,创造,想像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凤阳花鼓》,让学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风格;
2、通过简单节奏伴奏,使学生能用鼓、锣为歌曲《凤阳花鼓》伴奏;
3、通过凤阳花鼓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美好时光。
3重点难点
1、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2、歌曲《凤阳花鼓》中衬词的演唱。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茉莉花》,请同学们欣赏民歌---同学们,刚才大家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民歌它们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茉莉花》
(江苏民歌)
这样的一个开头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由此一步步展开新课,介绍这首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新授
1、歌曲介绍
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击鼓,一人口唱小调。歌词都是较为悲切的内容,旧时凤阳旱涝灾荒不断,许多人唱着花鼓,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讨饭的象征。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听听它在诉说什么
通过这样的一个设计引起学生对“凤阳”及“凤阳花鼓”的兴趣,为下面学习歌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音乐对比、图片对比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凤阳的变化及今天的凤阳花鼓成了喜庆的象征。
2、歌曲的分析:(先让学生讲,老师再补充,后听录音)这首歌曲是流传于安徽的一首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剥削阶级的压迫和连年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史书记载:“凤阳女花鼓敲,打锣的男子跟着跑”描写了街头卖艺者的情景。
歌曲是八小节为一段,共二段,词句精练质朴,前四句直接指出了明王朝统治下的饥荒景况,后四句叙述了人民的悲惨生活。
歌曲开头由四小节的锣鼓点作前奏,唱腔分两个乐段,一段唱后又以四小节锣鼓点为间奏,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反复句,最后又有四小节锣鼓点结束。曲调具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互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听录音)
3、学唱歌曲过程:通过歌曲的背景的介绍,初听感知音乐情绪,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难点的教唱讲解,老师范唱,学生轻声跟唱,集体齐唱,个别独唱、表演唱等步骤有效地使学生掌握新歌。
4、表现协作过程:让熟悉这首歌曲的学生各自拿着民族打击乐器为旋律伴奏,其余学生用手拍打节奏并演唱着歌曲。即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互动创作。
学完歌曲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创编的环节,让学生为歌曲创编节奏,这样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提示:今天我们过着辛福生活,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更加繁荣富强起来,不能让这种沿街卖唱的现象在我们国家重演。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在第一段的歌词的基础上,再创作出第二段词,中心是反映新社会的美好。(尽量减少改动的字词,还要压韵。这是老师的创作。尽量鼓励学生创作。)
说风阳,唱风阳,风阳就是好地方。
自从来了共产党,一年更比一年强。
大户人家种田地,小户人家来经商。
俺家喜欢卖杂货,身背货担走四方。
(随着录音演唱第二段)
节奏与演唱的结合,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和节奏组,进行唱奏表演。运用不同的伴奏并改变速度,力度等来表现歌曲。
小结本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凤阳花鼓》这首歌曲。也对祖国美丽的安徽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喜爱我们的民歌,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结本课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歌曲,热爱祖国,珍惜现在,把握未来。
下课礼仪:
学生在《凤阳花鼓》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活动2【导入】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教学反思
《凤阳花鼓》是安徽民歌,在导人新课时我利用民歌《茉莉花》导入,学生兴趣盎然。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安徽地区的一些景物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新歌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随录音拍节奏,找出较难唱的乐句反复练唱。并讲解了切分音节奏型,让学生边用手拍打节奏,边练习切分音。在巩固歌曲时我拿出一些打击乐器和腰鼓、手鼓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和力度,然后我让学生自找伙伴为一小组,根据歌曲的内容自编简单的舞蹈。学生在反复练唱中学会演唱歌曲,在合作表演中了解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