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白杨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11:3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摘录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2.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3.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能体会它的写作特点。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4.领会爸爸给孩子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的含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3 白  杨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2] [①这一句写出了戈壁怎样的特点 ]
段导读:第1自然段形象概括了大戈壁的特点。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段导读:第2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引出白杨树。
[3]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②“高大挺秀的身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列车在茫茫戈壁上行驶,窗外不时闪过白杨树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4]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5]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③“从来”一词说明了什么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6] [④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特点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⑤“不管……不管……总是……”这个句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⑥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⑦三个“只知道”强调了什么 ]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⑧这一句照应前面的哪一句 ]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这是全文的重点,讲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⑨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
  第四部分(第16自然段):讲几棵小白杨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白杨的图文资料。
2.新疆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一 导入新课
1.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文题目质疑:在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不像柳树那样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生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 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 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解决这个疑问。
二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标出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用“ ”标画出来,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注意:大戈(ɡē)壁 清晰(xī) 浑(hún)黄一体 抚(fǔ)摸 陷(xiàn)入沉思“疆”字不要丢掉“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
。理解:“浑黄一体”指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画出来。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默读课文,思考找出的三个问题,看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个人为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 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
(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 小结
显然,全文不只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树,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1.导入时,教师可以“什么是大戈壁”提问,学生分别回答之后,教师再综合讲述说明“在这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植物”,再以“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要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工夫,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比一比谁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这样能激励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课件,大戈壁的录像片。
一 抓住“沉思”一词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引号标出来。
二 抓住“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的。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录像片: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
老师讲述: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争论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课文的第5~11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①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种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4)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请你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读懂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树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C.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后,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读懂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下面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 雨雪打来,白杨树 。 面对干旱,白杨树 。 面对洪水,白杨树 。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抓住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怎样的呢 (板书:画出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
  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树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怎样的了 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A.指心脏。B.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后用“心”字来扩词。
老师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③让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领悟了更深的内涵;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希望孩子们也能像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看板书释疑,擦掉“心”中的“ ”。)
三 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1.讲课之前,先介绍当时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和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以及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为接下来的讲解打好情感基础。
3.最后,给学生推荐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白  杨   心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括号里画“ ”。
沿线 一行白杨
2.读句子,给画线部分换一个意思相同的词。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浑黄一体)
(2)你不用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家也会理解你。(表白)
(3)老师在我的头上用手轻轻地按着并来回移动时,我总觉得那是妈妈的手。(抚摸)
(4)戈壁滩上的一行白杨树高耸直立,清秀美丽,非常引人注意。(高大挺秀)
3.判断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括号里。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设问)
(2)铁路沿线的一棵棵树好像一把把撑开的大伞。(比喻)
(3)生活在沙漠中的白杨树,难道给我们的印象还不深刻吗 (反问)
4.在括号里填上植物或食物名,使每行都有两条成语。
(1)历经沧(桑树)大招风
(2)妙笔生(花生)龙活虎
(3)声东击(西瓜)熟蒂落
1.戈壁是怎样形成的
开往新疆的火车途经甘肃省和新疆的交界处时,要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戈壁”的戈壁滩。那里人迹罕至,一派荒凉景象。那么,戈壁滩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200万年以来,特别是几十万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势不断上升,干燥气候区不断扩大。这些地带表面沉积的砂岩、粉砂质泥岩以及沙砾岩等比较疏松的岩体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大量碎屑物质。这些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下来,开始在山脚下堆积起来。在洪水的作用下,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洪积平原。每当干燥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洪积平原上的碎屑物质中的细沙和尘土被吹到天空中,其中尘土被吹到千里外的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那些细沙则被风携带到附近,形成沙漠。粒径比较大的砾石,则被留在原地,就形成了如今的戈壁滩。
2.作者简介
袁鹰,当代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1924年出生。江苏省淮安人。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介。
驻新疆地区屯垦戍边的军垦组织。1954年建成。1955年改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撤销,1986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4.经典教案——段落解析。
文中父亲说的一段话,既是文本的重点,也是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直接体现。“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父亲看似在赞扬白杨树,其实他赞颂的却是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对这段文字,你会怎么品读呢
(1)自读自悟,初谈感受。(面对孩子们的争论,文中的父亲是怎么说的呢 你对他的话有怎样的理解呢 )
(2)抓住“哪儿”,体会想象白杨树生长的地方。
①对于哪儿需要它这个问题,想一想:白杨树生长在哪儿呢 (戈壁滩上,荒漠里)
②那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课文中有一个句子直接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③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④“……没有……没有……也没有……并不……都是……”(板书:浑黄一体)
⑤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再读一读,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⑥引领:那儿终年干旱,风沙蔽日,温差极大;那儿荒无人烟,浑黄一片,目之所及都是黄沙与尘土。
⑦但那样的地方还有一种高大挺拔的树——白杨树!
⑧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抓住“需要”,想象说话。
①同学们,那样的地方需要白杨树做些什么呢
②学生回答:
当风沙蔽日时,白杨树“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当风雪侵袭时,白杨树“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当烈日炙烤时,白杨树“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抓住“从来”,感悟白杨树一生的默默奉献。
①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同学们,想一想,白杨树在那儿生长发芽,默默奉献自己的身体,是一天吗 是一年吗 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
②“从来”,从来就这样。透过“从来”这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③是啊,从白杨树扎根入土的那一天起,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⑤直到生命走到尽头,它依然在那儿挺立着“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5)抓住“很快”“不管……还是”“总是”体悟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是什么支持着白杨树抵挡风雪的侵袭 是什么支持着白杨树禁受住沙尘的吞噬 是什么支持着白杨树忍耐住日日夜夜寂寞的煎熬 (是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精神支持着白杨树。)
(6)回读句子,提升感悟:那里只有一棵白杨树吗 (不是,有很多。书上写道: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7)文中的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还在赞扬具有白杨树精神的人。)
板书:一棵白杨  一行白杨  几代白杨  (这就是白杨的一生。)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戈壁的特点:广大、荒凉、气候恶劣。
^3
  ②重点句解析:拟人,说明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它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中,抵挡风沙的袭击,护卫着铁路。同时,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力的顽强。
^4
^5
  ③“从来”一词说明树干挺直是白杨树的天性。  ④这句话写出白杨树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的特点。
^6
  ⑤这个句式有力地体现出白杨树的顽强品格: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着。  ⑥爸爸看着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树自勉,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⑦强调了孩子们知道得十分有限。  ⑧照应了第12自然段的“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句。  ⑨这句描写意味深长。“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暗指孩子。“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的意思是:爸爸看到小白杨树可以在边疆茁壮成长,相信自己的儿女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在边疆健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有用之才。他想到建设边疆的事业后继有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