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11: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会读“妖娆、机械、开凿、巍峨、媒体、狰狞、撕扯、杯水车薪、废寝忘食”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筑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2.理解“冻土区、冰碴子、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1] 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 [①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第1自然段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出现了五次。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工地上彩旗招展,数百名身穿橘红色队服的青年突击队队员、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开凿风火山隧道的准备工作就绪。
随着一声令下,阵阵爆破声响彻雪域高原,风火山隧道开凿了。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3] [②“铁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4] [③两个“这就是”强调了什么 ]
段导读:第3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5] 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④外国媒体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开凿隧道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各种复杂的冻土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6]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在冻土区隧道喷射混凝土,遇到了控制温度的难题。 [7]
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⑥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段导读:第6自然段写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筑路大军攻克控制温度的难关,解决了冻土难题。
[8]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筑路大军斗志高昂,隧道在一点一点地延伸。
段导读:第7自然段是个过渡段,隧道延伸,难题也随之而至。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9] [⑦这句话意在表明什么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刚刚搭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10] [⑧“撕扯”和“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风火山海拔4905米,这里空气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一半。隧道越掘越深,洞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让他们始料不及。工人们身背的氧气瓶提供的氧气只是杯水车薪。突击队员个个胸闷气短,头痛腿酸。两个人使用的风枪,现在四个人才能抱起来。劳动效率迅速下降。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段导读:第8自然段写恶劣的天气和严重缺氧使筑路大军的生命受到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11] [⑨“灯火彻夜通明”是什么原因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 指挥部与北京科技大学组成联合攻关组,向这一新的难题发起攻击。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成了!充足的氧气沿着 [12] 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怎样 ]
段导读:第9自然段写科技人员想方设法,终于克服了困难。
  第二部分(第7~9自然段):写筑路大军攻克严重缺氧难关,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高原制氧站。 [13]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
段导读:第10自然段写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
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14] [句末改为叹号怎么样 ]
段导读:第11自然段写铁路在不断向前推进。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写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铁路不断向前推进。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修筑青藏铁路的感人故事。
2.以歌曲《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一 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热情地歌唱了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随着这动听的歌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吧。(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2006年7月1日,这条铁路终于正式通车了。
二 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三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检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重点提醒:“械”读作xiè,不读jiè。 “狰狞”读作zhēng
níng。
  3.整体感悟。
你觉得阅读提示中的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 (第二个问题)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四 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作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标画,小组讨论、交流。)
五 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老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一”。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 哪里表现了“海拔最高”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障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出示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4)有感情地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时,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指导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
所以,面对困难,没有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二”。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展开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天气恶劣,工作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环境!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指导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老师从网上获得了一些资料。(投影显示,老师讲述《建设者的“苦”“笑”“酷”》。)
既然这项工程难度大得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正是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们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这就是壮丽的青春,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他们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大屏幕出示中国铁路交通图,红线标出青藏铁路的走向。)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们。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们竖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
  1.在课前,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在2008年大雪灾中全国各界人士众志成城的场景,为这节课的讲述打好感情基础。
2.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因此可把这节课的阅读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取得很好的效果。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建设者无私奉献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西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公元633年,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在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拉萨城兴盛起来。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大唐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
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修造了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公元11世纪后,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中叶,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纪中叶,拉萨修建了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形成了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千米处建起了罗布林卡,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千米的拉萨古城。
^1
知识点详解

^2
  ①这个感叹句说明建设者们充满了信心与决心。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精神。这句话开篇点题,既是筑路工人的誓词,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
  ②这句话把青藏铁路比作铁龙,说明了它的长。
^4
  ③两个“这就是”强调了青藏铁路的重要性。
^5
  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6
  ⑤难句解析: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于风火山是万年冰山,地层复杂,当建设者开凿它时,它显露出凶恶多险的一面,给筑路大军一点儿颜色看看,说明要开凿它困难重重。
^7
  ⑥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切”指开凿隧道时遇到的控制温度的难题。·风火山隧道·
^8
^9
  ⑦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总写筑路大军遇到“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的双重困难。
^10
  ⑧“撕扯”和“砸”用得准确恰当,写出了风的无情和冰雹的冷酷,具体地写出了风火山天气恶劣。
^11
  ⑨原因是科技人员在通宵达旦地工作,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12
  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火山比作拦路虎说明了困难重重,“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说明科技人员克服了困难。
^13
^14
  叹号只能表现出目前的状况,而从省略号可以体会出工程进展远景,让人对未来的发展有一种美好的憧憬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