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草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2-10 12:0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3.用心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草原上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2.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自然段。4.能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1 草  原
[2]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①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本句介绍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写草原和羊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④作者是怎样表现小丘的美的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⑤两个“既……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⑥写骏马和大牛对表现草原有什么作用 ]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突出了草原的美。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⑦在草原行车的洒脱表现在哪里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 [3]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⑧蒙古族同胞有怎样的特点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段导读: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蒙古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突出了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⑨从这里,可以看出蒙古族同胞的什么特点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⑩从“总是”和两个“再”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段导读:第3自然段写蒙汉两族人民激情相见的情景。大家的语言不通,心意却是相通的。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4] [用这么多特有的民族食品来招待“我们”,说明了什么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样的场面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5]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蒙古族同胞盛情款待客人。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段导读:第5自然段写蒙汉两族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通过写“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让我们体会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文中出现的词语。
2.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的美丽。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的草原自然风光图片和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2.自制草原的幻灯片或课件。
3.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磁带或CD及草原的录像资料。
一 初读感知,萌发感情
1.那辽阔的草原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你想去欣赏吗 请让我带领同学们去领略那美丽的草原风光。(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以草原风光为内容的录像,让学生欣赏。)
2.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景色美丽,辽阔无边。)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文题目,齐读题目。)
二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新词:绿毯、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偏西、礼貌、拘束、襟飘带舞、摔跤、天涯、低吟、渲染、好客。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提醒:“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ɡ。“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拘束”中的“束”读作shù。“毯”字的最后一笔为点;“吟”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3.学生互相解词。
拘束:过分约束,态度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迂回:回旋;盘旋。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1.小声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归纳并板书:草原美
四 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的美
1.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笔。
2.老师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晴朗)。
A.图片展示,让学生真实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草原的高远辽阔的美。
②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想怎么做呢 (高歌一曲)谁愿意来高歌一曲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碧”是形容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体来说,整个草原全是望不到边的碧绿碧绿的草。)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 理解“翠色欲流”的意思。(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艺术手法。
②图片展示,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写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句子比较: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句看似是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②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体会吧。
6.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产生了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二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7.熟读成诵。这一自然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作者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些表达情感的句子,是由描写草原的天空、平地和小丘等景物的静态之美引发出来的。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们应通过朗读来好好品味。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1.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从读入手,以读贯串本文教学的始终,既要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友好。读的时候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例如第1自然段抓住“一碧千里”“翠色欲流”,体会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了的草原美景。
2.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1.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的图片,课件。
2.录像资料。
一 回顾草原风光的美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课文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 (写了草原的景色美,有辽阔、碧绿、不空旷的特点;还写了草原上的人美。)
2.看录像,回忆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草原那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就让我们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一下我们蒙古族的同胞。
二 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说说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而且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又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风景啊!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 深读悟情,感受“美丽的蒙古人”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认为应该用哪个词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老师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咱们试试看,如果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热情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2)认真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讨论,把这些词语加在上面的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②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老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③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④指名读,齐读。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即兴表演,老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 如果你听不懂,你能猜到他们在说什么吗 )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会拿出一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间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读一读。
(4)尽情联欢。
①出示课件,思考: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传达依依惜别之情的音乐(用蒙古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老师讲述: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不愿松开……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哪。(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如果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如果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 总结全文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远道迎客及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团结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1.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文中的优美语言,并结合自己心目中的草原概况,边读边想象文中的草原画面,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完本课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达到学以致用、学用兼得的效果。
   草  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绿毯)  各色的(衣裳)
迂回的(河流)  静寂的(草原)
会心的(微笑)  (明朗)的天空
(清鲜)的空气  (欢快)的歌声
(好客)的主人
2.从下面的句子中各找出一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再试着写一句带有反义词的句子。
(1)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静寂)—(热闹)
(2)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大方)—(羞涩)
(3)看到女儿即将出嫁,母亲既高兴又难过。
(高兴)—(难过)
3.填空。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里的“绿毯”指的是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的是羊群;“绣上了”指的是羊群在草原上点缀而形成的。这个比喻具体、恰当地描绘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移动的情景。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这句话是把绿色草原上的小丘比作一幅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
4.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以借鉴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即兴创作。
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
2.老舍四十小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时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也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也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不过不可能了。
3.蒙古包简介。
历史上的蒙古民族曾经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这种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便成了牧民们流动的家。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居所,呈圆形尖顶,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移场放牧时,把毡子拆下来,折叠起来,用车拉到新的牧地后,很快又可以支起来居住。蒙古包是蒙古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今的蒙古包还成了具有民族风情的一大景观。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总写作者见到草原的感受。  ②这一句写草原碧绿、辽阔的特点。  ③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美。  ④重点句解析:作者把小丘的美比作一幅中国画,一幅只用绿色涂抹,而不用墨线勾边的中国画。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线,那浓浓的绿色,就像要流下来一样。远远地,小丘与天相接,仿佛这翠绿的颜色也流到了天边。作者用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辽阔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  ⑤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  ⑥在作家的眼里,草原的风光如诗似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作者通过联想,采用拟人化的
^3
写法,进一步突出了草原的美。  ⑦在草原行车,没有红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而且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又有那忽飞忽落的鸟儿做伴,是非常洒脱而惬意的事。  ⑧难点句解析:这句话写蒙古族同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骑着马,穿着美丽的衣裳,衣襟飘动,腰间彩带飞舞,像条彩虹似的飞奔而来,写出了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  ⑨可以体会到蒙古族同胞的淳朴和热情。  ⑩可以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表达了主客双方激动的心情。
^4
  用这些食品来款待远客,充分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从聚餐的场面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主客之间洋溢的热情。
^5
  这句话写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照射下的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舍难分。